管不好这件事的人,每天都活得特别累

原标题:管不好这件事的人,每天都活得特别累

“我太忙了, 没有那么多时间”可能是当代人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23年已经进入尾声,回顾今年许多想做但又没做的事情,我们都很容易将其归结为“没有时间”。

但事实上,回过头来看,你可能并不是真的“没有时间”,而是缺乏了另一个更重要的资源,那就是——精力

精力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花费的能量。如果缺乏精力,即便有时间做些什么,哪怕是娱乐、社交,你可能也只会觉得力不从心

和朋友约了晚上看期待已久的电影,但连续开了一天的会,你怎么也投入不进去;

计划周末下午用来看书,可是经过了一上午的收纳整理,下午你只想睡觉或者发呆;

和伴侣外出过纪念日,但由于最近公司业务压力太大,你一直忧心忡忡,没心情庆祝;

......

可以说,比起时间,精力才更影响我们当下的表现和生命体验,才是更需要我们管理的宝贵资源。

不过这做起来并不容易,正儿八经的管理精力跟管理一个工作项目的复杂程度不相上下,它涉及到我们饮食习惯、日程安排等一系列的调整,并且要坚持才能看见效果。这本身就需要有精力才能实践了。

所以咱的步子也不用一下迈得太大,今天的内容更多是希望大家能对“精力”有新的认知和启发。因为当你越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和影响,你的生活就会渐渐发生改变~

精力管理,管的究竟是什么?

专门研究精力管理的专家Loehr认为,精力管理包括四种独立存在又会相互影响的精力源,它们分别是:体力、情绪状态、思维和意志。缺乏了任意一个,我们都会感觉到精力不足。

第一个体力的含义很好理解,睡不好、或是摄入高蛋白高纤维食物不足,都会直接降低我们的体力。作为脑力工作者,体力不够,脑子也会转不动。

第二点,情绪状态就是指你当下的心情究竟是偏向愉快的还是偏向悲伤、愤怒的。心情对精力的影响可能被许多人忽略了。

Loehr书中提到,有项调查研究发现,员工和直接上司之间的关系比其他因素更能决定员工的效率。当员工受到上司的影响,处在积极的情绪状态时,ta们会更有工作干劲,效率更高,相反ta们则会效率很低。

除此之外,其他同事的关心,或是鼓励、认可也能让人获得正向的情感激励,也就是情绪价值,从而提升工作表现。

因此Loehr认为,积极的情感状态才是实现最佳表现的重要因素(Loehr et al., 2006)。

然而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在遭受负面情绪的干扰,比如来自同事的甩锅、背刺,领导释放的压力和焦虑,还有担心被裁掉的不安全感等等,这些事件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会高度消耗你的精力,提不起劲做其他事情再正常不过了。

第三点思维在精力管理的体系中,可以简单理解为我们看待、思考事情的方式方法

在这里,Loehr提倡我们都能用现实的乐观主义看待问题

消极悲观会使人将注意力放在那些可能发生的失败,以及失败后该如何处理上。比如,开启重要的项目时,老想着一定会失败,注意力就会被分散到该怎么补救上。但如果保持乐观,注意力就能集中到怎么做好项目本身上。

而基于现实能让我们不盲目乐观,能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风险,以便提前想好应对策略。

因此在他看来,现实的乐观主义是一种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思维方式,能真的帮助人们做成事,获得正反馈。

最后,意志的核心指的是你是否想清楚了你为何而活,又是否正在做符合自己内心价值观的事情

如果是的话,你就会有动力好好生活、努力工作,而不会有一种生命被浪费的空虚感。

意志产生的精力甚至可以弥补体力上的不足。生活中,我见过的大多数创业者,虽然承受了难以负荷的压力和工作量,但依然精力充沛,越挫越勇。除了巨额的预期回报激励着ta们,我相信还因为ta们正在做的事情都是按照ta们的意志来进行的,是ta们认为对的、有价值的事情。

(公众号主页回复关键词「意义感」,看看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有意义感的生活。)

这种体验是大多数打工人不曾拥有的,因而上班给打工人带来的才会更多是疲惫和痛苦。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跟我有同样的感觉:怪不得自己总是没精力,实在是太正常了......

确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有足够的精力是一种常态。了解了这些之后,虽然我们可能没办法立刻做出调整,但至少我们更能看清自己当下最大的精力缺口在哪里,在之后有选择的情况下,能离更理想的生活状态更近一点点。

一些简单有效的精力恢复tips

精力管理本身不仅非常耗费精力,而且也因为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没有一套能适用于所有人的精力管理的方案。

可以先从一些普适的能有效恢复精力的小事做起,缓解日常频繁出现的疲劳感:

有事没事多喝两口水。喝水是最常被人忽略的恢复体力的方法(Watson et al., 2005)。如果你等到口渴了才想起喝水,可能你的身体已经因为轻度脱水而疲惫了。所以“多喝水”真的是一句看似敷衍实则真理的健康小妙招~

尽量少吃多餐,除了晚饭后,白天时间最好2-3个小时能有一次进食,可以只是一个水果或是一包坚果。因为再营养丰富的食物也难以维持长达4-8小时的能量供给,如果进食间隔过长,就会容易感觉疲惫。但如果一次性吃太撑,也会加重身体的消化负担,让你感到困倦(Department of Health & Human Services, 2004)。

如果感觉到累了,先调整你的呼吸。焦虑状态下,我们的呼吸会不自觉地变得浅而急促,这种呼吸节奏会迅速耗费我们的精力。深呼吸,延长吐气时间,重复几次,我们的身体就能得到放松,精力的消耗水平也会降低。

安排一天周中工作日的晚上,约朋友去吃顿好吃的。这样的安排相当于是在漫长的工作周中,设置了一个暂停键,既能让我们因为期待这顿饭而感到快乐,和朋友面对面交流也能带来更多的情感支持,给我们的情感状态充能

临睡前,和自己展开积极的对话。可以是开导自己,把事情往好的方面去想;或是让自己保持平常心,告诉自己很多事情比起自己的身心健康,都没什么大不了了的。每一天都以乐观的心态收尾,我们也能睡得更踏实一些。

等到周末,除了睡觉休息,也要安排出一段时间用来浪费。可以是出门闲逛、或是躺在家里发呆,总之虚度时光有助于我们恢复精神健康水平,给自我关注身心感受的机会和空间(Kets de Vries, 2014)

尝试在目前的工作中,找到对你来说有价值的部分。能从事一份完全符合自己人生目标的工作是很幸运的,如果找不到,那就把注意力放在有价值的那一小部分上面吧。这并不是一种精神胜利,而是价值感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精力来源。

KY作者说:

最后,还想给大家分享一句让我瞬间释然、倍感轻松的话:“生活不是一场马拉松,而是一系列的短跑冲刺。”

将生命当做一场以死亡为终点的马拉松,或许能教会我们不要太在意当下的得失、一切贵在坚持的道理。但这样的心态可能让你处在了一种无法停下来的状态里,你必须憋着一口气不停地奔跑,直到终点。

这正是如今大多数人会总感觉到力不从心的原因,我们一直在消耗精力,却从没有得到足够的恢复。

但如果把生活当成是一系列的短跑冲刺,有机遇的时候我们全力以赴奔跑,其余时间就应该毫无心理负担的休息。休息不是偷懒或是摆烂,而是为了下一次全力冲刺而必经的生命阶段,这样张弛有度的生活才更值得我们拥有。

References:

Department of Health & Human Services. (2004). Fatigue fighting tips. Better Health Channel.

Kets de Vries, M. F. (2014). Doing nothing and nothing to do: The hidden value of empty time and boredom.

Loehr, J., & Schwartz, T. (2006). 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 Managing energy, not time, is the key to high performance and personal renewal . Gabler.

Watson, G., Judelson, D. A., Armstrong, L. E., Yeargin, S. W., Casa, D. J., & Maresh, C. M. (2005). Influence of diuretic-induced dehydration on competitive sprint and power performance.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37(7), 1168-1174.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每个活得拧巴的人,都应该记住这4件事
人到中年,想要活得通透,这4件事越早明白对你越好!
这三种人,活得最累,希望你一种也不是
这三种人,往往活得最累,希望没有你
红网夜读|活得太用力的人,十个有九个活得不好
活得通透的女人,一生都会坚持这四件事
人到中年,活得“怂”一点,没什么不好
真正聪明的女人,会看明白这三件事,活得幸福
真正活得清醒的女人,从来不会做这三件事
女人的这三种“累”,希望你一个也没有

网址: 管不好这件事的人,每天都活得特别累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47489.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