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家的眼睛

原标题:指挥家的眼睛

刘蔚

网络上有一段“长笛王子”帕胡德演奏莫扎特D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第三乐章的视频,由扬松斯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协奏。帕胡德是当今世界乐坛头号长笛大师,这大概是没人怀疑的。十多年前,他来上海的东艺举办独奏音乐会,我去听了,那精湛的技艺与洒脱迷人的风度令人折服。最突出的印象,帕胡德那支18K金长笛吹奏出来的音乐是圆润的、立体的,饱满悦耳,沁人心脾。那次音乐会,主办方还安排了国内一位长笛名家与帕胡德同台献艺,他吹得中规中矩,但声音扁平,比较干,缺乏艺术感染力,与帕胡德的差距十分明显。

帕胡德与扬松斯棒下的柏林爱乐合作的莫扎特第二长笛协奏曲,自然非常精彩。帕胡德的吹奏如清泉潺潺流淌,甜美流畅,音色犹如金光闪闪,明亮华丽。扬松斯徒手指挥,拍点精确,收放自如。随着节奏的起伏,他的身体甚至左右微微摇晃,与音乐融为一体。在某一小节,他边指挥边自然转身的一瞬间,视线与帕胡德相遇了,他微微地一笑。这一笑,将两位音乐家默契的配合、高度的和谐展露无遗。

交响乐演出是团队合作的艺术,需要指挥与乐队、独奏家之间,也需要演奏员之间的默契配合。这种默契是指挥和音乐家们在长期的排练和演出实践中,通过无数次的打磨后形成的心灵感应。指挥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和一个面部表情,传达给乐队和独奏家,乐队和独奏家心领神会,瞬间便转化成美妙动人的音乐。除了双手,舞台上指挥的眼神和面部表情,可能是与乐队和独奏家交流得最多的媒介。

指挥大师小泽征尔与钢琴大师阿格里奇合作的贝多芬《钢琴、合唱与乐队幻想曲》,阿格里奇的一长段钢琴独奏后,接着有一段长笛、双簧管与黑管的接力独奏,小泽大师面露笑意,以轻柔的动作相继导出,三位木管首席则以娴熟的吹奏和默契的配合,将这段长笛、双簧管与黑管的接力独奏演奏得珠圆玉润,衔接天衣无缝,熠熠生辉。在这段令人陶醉的音乐中,我们可以充分地感受到小泽征尔与三位演奏员之间的默契程度。

指挥面对偌大的一个乐队,其右手打出的节拍指令,左手给出的力度、幅度等表情符号,乃至眼神、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所传导的信息,都需要乐队和演奏员及时予以接收和回应,进而演奏出准确动人的音乐。从这个意义上说,指挥必定是十分重视与乐队的眼神交流的,这也是一个优秀指挥的必备素质。意大利指挥大师朱里尼1978年出任洛杉矶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在与乐队第一次排练时,他意味深长地告诉演奏员们:“我不会很快记住你们的名字,但我将记住你们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乐队的演奏员们在演奏时,通过余光感知指挥手势和眼神,实时反馈,与指挥形成艺术上的默契。但也有例外,那就是“指挥皇帝”卡拉扬。卡拉扬的习惯是闭眼指挥,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但的确很少见。他朝指挥台上一站,不怒自威,其强大的气场足以慑服整个乐队,也让音乐厅里的听众充分感受得到。虽然他是闭目指挥,但乐队完全能够接受他的双手简洁有力的引导,接收他的面部表情所传递的心灵信息,从而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卡拉扬就像一位高明神奇的船长,以心灵为乐队导航,在音乐的大海里自如地航行,让我们时而感受音乐的惊涛骇浪,时而领略音乐的柔情抚慰,气象万千,魅力无穷。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未来指挥家》奏响“春之声”
29岁指挥家孙一凡救场瓦格纳歌剧创下最年轻纪录
《在欧洲学音乐》指挥家范妮大师公开课开讲
“隐士”指挥家与神秘乐团
指挥家邵恩执棒40载:指挥的成功紧紧地拴在乐队身上
指挥家姜金一携山西交响乐团举行专场音乐会
俄罗斯九旬指挥家携交响乐团登临长城音乐会 中俄艺术家联袂奏响华彩乐章
眼睛里的世界
著名指挥家吕嘉率艺术家献社区音乐会搭文化交流平台
奏响秋日篇章!福田交响乐团携手著名指挥家献上音乐盛宴

网址: 指挥家的眼睛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48546.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