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的“回响”
原标题:茅盾文学奖的“回响”
茅盾文学奖的“回响”
11月19日晚,“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在茅盾故里浙江桐乡乌镇隆重举行。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东西在盛典上领受中国文学最高荣誉。
这次获奖填补了桂籍作家在茅盾文学奖评奖中的空白,是全区文艺界的一大喜事盛事。
11月23日上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举办“阅读他人 丰富自己”读书分享会。广西首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自治区文联主席、广西作协主席东西获奖归来第一时间便作为主讲嘉宾,分享读书、创作心得体会,给各级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奉上一场精神的饕餮盛宴。
读书分享最后,东西现场签名赠书。
“我是东西,来自广西”
“大家好,我是东西,来自广西。”这是东西在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发表获奖感言的第一句话。
这也是东西在参加各种活动时,说得最多的开场白。“强调广西身份”既展示了对广西文化繁荣发展的自豪,也体现了“文学桂军”的自信。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各种文艺思潮随之奔涌而来,文学写作也从传统的现实主义转向百花齐放、各种流派争相涌现的状态。而彼时,东西等一批广西籍作家才刚刚开始文学创作。
“‘文学桂军’得以闪亮中国文坛,靠的是什么?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一直以来对文艺繁荣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广西籍作家一直以来坚持不懈地追求创新。”东西说,在当时的状况下,要实现写作上的突破,从开始起步就必须体现创新。
广西地处边疆民族地区,文学创作的素材、题材广泛。东西直言,可以不停地写故事,不停地写广西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但前提是“嗓门要大”、敢于求新。“为什么陕北的歌声这么嘹亮,草原的歌声这么悠长?因为那里太广袤了,十里地都见不到一个人。如果歌声不够嘹亮,要想谈恋爱就无法让对方听得到。所以,嗓门就得大。只有这样,歌声才能唱得很悠长,传得很远。对20世纪90年代的广西文学作品而言,就得像陕北的歌声一样嘹亮,像草原的歌声那样悠长。”
正是孜孜不倦地追求创新,“文学桂军”才能以一种“突兀”的方式,实现了崛起——
1998年,东西的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为广西拿下首届中国鲁迅文学奖;紧接着,鬼子的《被雨淋湿的河》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田耳的《一个人张灯结彩》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与此同时,广西文坛一大批后起之秀如雨后春笋,创作出大量精品力作。
“如果不立足创新、突出创新,在作家辈出、作品倍产的90年代,广西作家的文学作品是很难在中国文坛上获大奖的。”东西坦言,“文学桂军”的崛起并非偶然,因为敢于创新、勇于求新、善于谋新,所以才有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作品。
政协情缘 家国情怀
“政协是我的‘家’。我曾担任三届自治区政协委员,也是在政协这个大家庭里,才更加了解广西区情。”读书分享中,东西饱含深情地回顾了担任政协委员期间成长的点滴和难忘的往事。
“可以说,政协是我人生得到历练、成长的温暖大家庭,一个给予我提高站位、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的地方。我在这里不仅认识了各界精英人士,也结交了很多朋友,更懂得了‘人民政协为人民’的真谛。”东西直言,担任政协委员之前,自己并不擅长作口头发言,只懂得讲课、写作。“记得第一次在政协会议上发言时,我紧张得手心都出汗了。那种经历还恍如昨日,历历在目。”
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从联名提交《关于广西要积极防治艾滋病的建议》提案,得到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充分采纳、落实;到呼吁加大广西旅游宣传力度,引起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再到建言加大本土作家扶持力度,助推广西文化艺术创作高质量发展……在连续担任第九至第十一届自治区政协委员、政协常委期间,东西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认真履职尽责,紧紧围绕全区改革发展大局、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广西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积极通过撰写提案、分组讨论、大会发言、反映社情民意等形式建诤言、谋良策。
“一届政协委员,一生政协情缘。”东西痴迷写作,心系家乡。多年来,他时刻想着如何助力改变家乡的面貌,让八桂大地变得更美好。“我提出的许多关于乡土建设的建议,都得到有关部门的采纳、落实,对此倍感欣慰、深受鼓舞,也很珍惜政协委员这份荣誉。所以,不管何时何地,一说到政协,顿时就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正是有这股温暖的陪伴,激励我在写作道路上用‘心’求‘新’,不断突破自我。”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40多年来,茅盾文学奖高扬社会主义文艺的主旋律,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持续奖掖中国当代文学杰出作家作品,见证了中国当代文学恢宏的发展历程。
“很多人问为什么叫《回响》?我写的时候,冉咚咚原来是冬天的‘冬’,后来我加了口字旁,变成了‘咚’。‘咚咚’就是敲门的声音,就是走路的脚步声,就是回响声。”分享中,东西声情并茂地讲述《回响》创作背后的故事。
关于《回响》,有的人看了冯小刚改编、宋佳领衔主演的电视剧,有的人看了小说原文,还有的人先看电视剧后看原著。这部长篇小说亮点在哪里?东西注重在“新”字上做文章。“《回响》创作之初,我只是想写一个情感故事,怎么写出新意来?‘推理’是我找到的第一个突破口。”
一边是生活惯性写作,一边是不擅长的陌生领域写作。在几度纠结之后,东西决定把惯性写作和推理小说“打通”,不仅要有推理的外壳,还要有推理的实质。但是,光有“推理”,仍显得单薄。于是,“心理”成为了他创作《回响》时找到的第二个突破口。
“那心灵的秘密地带,是大千世界的回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回响》一经面世,便引发抢购热潮,读者们说该书扉页上的话,可谓是读懂这部长篇小说的钥匙。
“心灵是现实的镜像,所有的心理反应都是现实的‘投射’。写作在向现实开掘的同时,不应忽视向心灵的开掘。”东西坚信,现实远比想象丰富,文学创作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生活之上。
“构思创作《回响》时,我不是纯粹地写类型化小说,也没有坚持纯文学写作,而是把二者结合起来。”为此,当东西花了3年时间,把这个“创新”构思出来以后,他很是兴奋。“毕竟,从来没有看到一个警察侦破爱情的案件,就像侦破案件一样去侦破爱情,这就让人耳目一新了。”
“在写作中研发新词。”这是东西在创作《回响》时的又一个创新。“要写出心灵的丰富,少不了使用一点心理学知识。”在书中,他研发了几个心理学名词,比如“心理远视症”“简幻症”“晨昏线伤感时刻”等等。
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分享末了,回顾30多年的写作生涯,东西感慨万千:“要根植八桂大地,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融入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的宏大场景之中,奋力推动广西文艺登高原、攀高峰。”最后,东西现场签名赠书,将读书活动推向高潮。
“腹有诗书气自华,韵中有慧笔留香。”现场聆听东西读书分享的听众备受感染,纷纷表示要在资政建言中读书,在履职中“说得对、提得实、干得好”,为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注入强劲精神动力。(覃文宇 黄富强)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淮安“吴奖”作品《回响》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文学之路 何以回响——对话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东西
新华视点|文学之路 何以回响——对话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东西
忠一事一路坚持,才有“回响”——对话广西首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东西
“文学桂军”实现茅盾文学奖零的突破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公布 5部作品获奖
茅盾文学奖,揭晓→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公布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揭晓
对话茅奖作家东西:《回响》产生怎样的回响和突破?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195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95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9119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2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81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45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3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6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7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