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丨盘龙石砚:龙伏书案,以佑万邦

原标题:博物院丨盘龙石砚:龙伏书案,以佑万邦

博物院丨盘龙石砚:龙伏书案,以佑万邦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从原始社会的研磨器一路演变而来,工艺从粗糙到精细,造型从简单到复杂,是文人骚客书案前的老朋友。而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盘龙石砚,是目前发现有明确纪年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砚台。

盘龙石砚,东汉文物,高12厘米,直径32厘米,跟一个中号脸盆差不多大小。1978年濮阳南乐县发掘出土。砚面与砚盖扣合处,刻有隶书铭文42字,大概内容是主人高迁刺史希望自己长生不老,永食朝廷俸禄,落款时间为延熹三年七月七日。

此砚通体呈灰褐色,扁圆形,由砚盖、砚座两部分组合而成。砚盖用高浮雕法雕出六条相互攀缠的飞龙,六个龙首共戏一珠于砚盖正中,组成一个珠宝样盖钮,上面阴刻一个“君”字。砚面平滑,一侧有椭圆形墨池,砚座底部下弧,座下浮雕三足以承砚体,三兽面部表情怪异,瞠目张口,两耳直立,两爪按扶膝部,似奋力承托石砚。砚座外侧饰莲花纹。

从石砚上留存的墨迹来看,墓主人生前使用过此砚,是作为心爱之物随葬于墓中的。或许在某个落雪的午后,这方砚台承载着对友人浓浓的思念,饱蘸笔墨落于纸端,寄向远方。或许在某个微雨的清晨,这方砚台托举着对家国深切的责任,铿锵有力指点江山,呈达君王。

盘龙石砚的主人在雕刻和设计之初,一定也费了很多心思。棕褐色的砚座象征大地,蓝黑色的砚盖更似苍穹,“君”在中间,砚盖高浮雕六条龙,相互盘绕。六条龙被一周波浪纹拥簇,龙首共攒一珠,成六龙戏珠之势,寓意君临苍穹,万邦安宁。

盘龙石砚上的六龙朝珠

专家解读

据河南博物院社教部主任林晓平介绍,战国晚期至秦代,砚台的形式比较简单,而盘龙石砚是目前发现有明确纪年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砚台,无论从材质造型还是图案都可称上乘之作。它采用高浮雕、浅浮雕、阴刻、阳刻等多种雕刻技艺使六条龙破浪而出,强烈扭动的身躯充满了动感,簇拥宝珠奋力腾飞,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表现出力量、气势之美。

据专家考证,石砚的主人是东汉宦官具瑗。《后汉书》中记载,东汉桓帝时外戚专政擅权,桓帝依靠中常侍具瑗等人之力,一举除掉外戚宗亲党羽,稳定了朝政。但《后汉书》中只记载了具瑗任中常侍和被桓帝封侯的史实,却没提到其他职务,而盘龙石砚上“高迁刺史”的铭文恰好起到了补充史书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及其相关物有着重要的地位,玉器、青铜器、金银器、骨器、织绣、服饰、建筑等领域均可见龙的形象。盘龙石砚的装饰同样是龙,并占据着醒目的位置,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博物院丨红绿釉陶灯:佑世间长明
博物院丨盘鼓舞画像砖:一展惊鸿汉舞
城事记忆︱虢州石砚传古今
博物院丨伏羲式古琴:以音正心
“二月二·寻龙之旅”,穿越远古的龙符号溯源千年文明
谌龙vs安塞龙 谌龙战胜安塞龙
博物院丨清光绪粉彩荷花吸杯:以物为证见兴衰
王阳明龙场顿悟,到底悟出什么?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春龙节”活动启幕丨文庙邀您“画龙点睛”
如果文物会说话丨陪伴古人读书的文房“小伙伴”都有谁?

网址: 博物院丨盘龙石砚:龙伏书案,以佑万邦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48728.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