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诗人为何对蝴蝶“疯狂”? 李元胜推出20年“寻蝶记”

原标题:一个诗人为何对蝴蝶“疯狂”? 李元胜推出20年“寻蝶记”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姜孟欣

蝴蝶与文学之间,似乎有一种奇妙的联系。俄罗斯大文豪纳博科夫就特别迷恋蝴蝶。他曾说,“文学与蝴蝶,是人类所知的最甜蜜的两种热情。”在他的文学作品里,我们常常可以察觉若隐若现的蝴蝶翩飞的身影。纳博科夫在他的经典自传作品《说吧,记忆》中写道:“从七岁开始,我所感知的一切热情,都被一个小小的,被框起来的,充满阳光的长方形主宰着。如果我每天清晨一睁眼就看到的是一缕阳光,那么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必然是在光束里飞舞的蝴蝶。”

在中国当代作家群体中,也有一位高段位的爱蝶人。他就是诗人李元胜。李元胜从1980年代开始写诗,40多年间先后获得包括人民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多个重要诗歌的奖项。他的诗作《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有不俗的出圈影响力。

在文学、诗歌之外,李元胜还对自然摄影、博物考察有长久的积累和浓厚的兴趣,成果卓著。他出版过“昆虫之美”系列:《精灵物语》《雨林秘境》《勐海寻虫记》、纪实文学《与万物同行——三位自然科学家的考察记》、博物旅行笔记《旷野的诗意》《万物闪耀》等。在对各类昆虫和植物所进行的长久且广博的关注中,最令李元胜痴迷的是,蝴蝶。

《寻碟记》(李元胜提供)

2023年11月,李元胜出版了他关于蝴蝶的生态考察笔记、科普散文集《寻蝶记》,这是 “蝴蝶之旅”系列图书的第一卷。他把蝴蝶等物种的知识、自己长期田野考察形成的生态观念,融入富有悬念的故事里。他透过自然清新的文笔记述了自己的每一次田野考察经历,讲述在不同情境中与蝴蝶的每一次偶遇。这些偶遇融入看似平常的一次次徒步之旅,大自然的意外与各种奇妙的寻蝶体验被作者娓娓道来。

从书中可以看到,李元胜的寻蝶踪迹,从贵州的十二背后到重庆的四面山、阴条岭一路南下到南岭、武夷山,延绵跌宕几乎中国全部的南部山脉。书中收录了李元胜20年间拍摄的300余张蝴蝶照片,以及他的感受、思考。

12月9日上午,作为“金牛·川观文学季”2022年度川观文学奖颁奖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诗人李元胜,在成都为读者带来了一场主题为“蝴蝶,野花与人间”的《寻蝶记》创作分享会。李元胜是本届川观文学奖散文奖的获得者。

李元胜在分享

为追踪蝴蝶方便,在西双版纳三次买房

每个自然考察者都会有一个主攻方向或者考察区域。李元胜这些年对蝴蝶进行自然考察的主要区域,有两个,一个是大娄山脉,一个是热带雨林。

“我对蝴蝶的疯狂到什么程度?为了追踪蝴蝶方便,我在西双版纳买过三次房子,都是跟我的考察相关,为了考察方便,为了放材料。但是另一个方向,大娄山脉是我的重点。大娄山脉是云贵高原向四川过渡的区域,生物多样性非常好,十二背后属于大娄山脉非常关键的连接南北的一个枢纽地段,那里有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宽阔水,曾经被国内观鸟爱好者评为中国观鸟的四大胜地,这个地方的生物多样性非常好。”

李元胜还透露,这几年他的考察有一个调整。“前面十年我更喜欢去野性的无人区,在纯粹的野外寻找蝴蝶,现在我更关注人类活动的边缘和自然相连接的部分。昆虫特别是蝴蝶,它和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什么样的植物就会有什么样的蝴蝶。我们在城市看到很多灌木树和花卉,但是蝴蝶相对来说种类少,是因为每一种蝴蝶几乎只钟爱一种或者几种植物,这是不可改变的。这些年来,我一直不遗余力阐述一个观点:城市的绿化一定要认真思考以外来植物还是本土植物为主。因为每个城市所在的区域都有非常好的观赏性本土植物,把这个用好就行了,而不是说什么时髦我们就用什么。否则,我们是把所有的城市从植物这个角度去看进行了格式化,让它们千篇一律,最终承受灾难的是原生物种,那些蝴蝶。在我的眼中,非常整齐漂亮的绿化带远远不如一山坡的荒草更有价值,因为山坡的荒草是非常好的一个生态系统,它能支持很多物种、生命在里边继续存在。”

李元胜在分享

用文字捕捉野外事物,包括经过心灵的事物

李元胜说,观察蝴蝶的最好时间是上午,基本上一个区域的蝴蝶,特别是蛱蝶、凤蝶,它们会根据季节变化,早上9点到12点之间到地面上吃水,这是蝴蝶的本能行为。“我就长期在一个点位做记录,非常有意思,我觉得我像一个班主任,那些蝴蝶就是每天到这里上课的同学,我会在那里记录今天来了几只。但是到后边,我要关注的就不是来得最多的,恰恰是旁听生。它们不是每天都出现,但是每天几乎都会来几只从来没有来过的(蝴蝶),因为数量少,它不一定能分布到这个区域,但是这些偶然来访是非常值得珍惜的。”

李元胜还教给大家一个知识点,如何区分蛾子和蝴蝶:“看触角,有各种奇怪触角的是蛾子,而蝴蝶的末端会膨大,像鼓锤一样,只要有这个特点就是蝴蝶,其他奇奇怪怪触角的都是蛾子。”

寻找、观察、拍摄蝴蝶之后,李元胜还会及时用文字记录下来。“每天睡觉前我会有一个工作:打开微信,对自己说话。因为来不及打字,最快的办法就是用语音对自己说话,然后用音频文件回去慢慢整理。我会把在野外的一些联想说给自己听。有时候我会产生很多奇妙的想法,不一定所有的这些碎片都适合用在书里,但是它有可能适合写诗。在野外的这些材料都非常珍贵。”

李元胜说,他会特意保留一些有意思的闲笔,因为他认为自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研人员,也不是传统的作家,而是一个跨界写作者。“我觉得我有义务把我在野外感受到的最鲜活的东西传递给公众。当我在野外的时候,我发现你来到川西、来到横断山脉,那些东西是看一眼,内心琐碎就会粉碎的,这是一个重新获得心灵自由的过程。我希望用文字捕捉一个考察者在野外所能感觉到的全部事物,包括经过心灵的事物。”

自然考察的兴趣,始于四川小县城的童年

李元胜从2000年开始自然考察,2007年出版了自己第一本自然读物。如今已经出版了十本自然考察类的书。一个诗人如何开始了这么投入、系统的考察?李元胜讲述,他的自然考察,最初完全是一个兴趣,都没有想到它会对自己产生什么样的改变。“最初到野外去是因为身体状况太差,那时候刚刚做管理工作,最需要身体的时候,身体垮了,我得了严重的心肌炎。为了恢复性治疗,我买了一个相机,当时想的是借助相机让自己到野外去。2000年到处拍,什么都拍,我们那层楼的同事全部被我拍得到处跑,因为刚开始最容易的是拍人。后来发现拍人不如拍野外好玩,就跟着摄影家去爬山。东拍西拍,拍小花草,越拍越有兴趣,就发现特别喜欢这些小东西,我觉得已经在繁忙职场中丢失的童年,就这样拍回来了。”

李元胜还透露,自己对自然特殊的近乎偏执的热爱,可能还有童年的记忆,“我是在一个小县城长大。四川广安武胜,当时属于南充。我小时候在野外特别疯,爬树,钓鱼,反正家长觉得危险的事情我们全干过,读小学就跟着大人横渡嘉陵江,家人都不知道。童年的记忆对一个人的成长特别重要,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基座,是一个人的底色。我觉得,如果想让一个人的心灵变得有弹性,一定要有自然的比例在里边,我觉得大自然是我们最大的一个靠山,它能治疗人、安慰人,而且鼓励人。如果我们小朋友有很好的一段自然体验,我觉得也会像我一样,我梦里经常会跳过我的青年、中年,直接出现童年,经常梦见自己还在童年的那些青冈树上怎样,我觉得那确实是非常美好的记忆。”

(现场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鲁奖诗人李元胜:诗歌是我重建内心的秘密营地
鲁奖诗人李元胜:诗歌一直是我重建或修复内心的秘密营地|封面专访
文彩元李胜基 李胜基文彩元是不是情侣
写作主要靠天赋+灵感?写诗40年的李元胜有点不同意见……
团扇非引凉,饰品惟其长,宝钗扑蝶用的是什么扇?
【古诗词鉴赏】 唐代诗人李益《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 》诗赏析
【古诗词鉴赏】唐代诗人李商隐《樱桃花下》诗赏析
春分·燕子飞来衔春归 蝴蝶飞舞驻花田|万物有时·物候志
广西富川:流淌在翅膀上的非遗蝴蝶歌
赵寻对林阚疯狂输出,面对成功却唯唯诺诺一句话不说……

网址: 一个诗人为何对蝴蝶“疯狂”? 李元胜推出20年“寻蝶记”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49902.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