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灿然:诗能留下真实,还能留下真理
原标题:黄灿然:诗能留下真实,还能留下真理
黄灿然
年度诗歌: 《黄灿然的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为黄灿然(右)颁奖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晓楠
致敬辞
沉着,细腻,超然。黄灿然在凡庸生活实践中,探索一种安静而闪光的诗学。他以一流翻译家的身份,追踪诗界最新动态,却在自己的诗歌写作里收敛先锋的翅膀,用平白的手法描摹日常,发掘义理。他的诗歌不避俚俗,大道至简,深得语言精妙。
黄灿然一直在练习一种带着温度的、词语的通灵——在快节奏的都市里,他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好整以暇地分泌出一层智慧的筛网,过滤去红尘的臃肿与倦怠后,抽炼出一丝生命中罕见的神秘之光。
个人简介
黄灿然,1963年出生,福建泉州人,1978年移居香港,2014年迁居深圳。著有诗集《十年诗选》(1997)、《游泳池畔的冥想》(2000)等;专栏结集《格拉斯的烟斗》;翻译大量文学作品,以诗歌与文论为主。
感言
深感人的才能
非常有限
——黄灿然
人是观念的产物,但诗不是。人从小就被灌输观念,而诗歌是用灵感浇灌而成的。我认为灵感是一种瞬间的、神妙的、出乎意料的东西,这种灵感让人好不容易摆脱了观念的约束和控制。
在创作《奇迹集》时,我已经写了21年的诗,第一次感到一种持续长时间的、“如有神助”的状态。在写东西的时候,我甚至难以相信自己能写出这样的诗,但汹涌而来的灵感,让我的笔不间断地流出这些句子。
我觉得这种“如有神助”的时刻并不是一种荣耀,我恰恰想说人的才能是非常有限的。中外古今的伟大诗人,他们的才能同样是有限的,但他们在高度专注的情况下创作出不可思议的真正的好作品。
文字整理:羊城晚报记者 陈晓楠
访谈
“我就是个南方诗人”
羊城晚报:在《黄灿然的诗》中有很多颇生活化的诗,比如《蟑螂》《不上班多好》《苍蝇》《不要抹死一只蚂蚁》,很有南方气息。您似乎喜欢观察这些很多人常见而忽略的事物?什么都可以入诗?
黄灿然:我的诗几乎都是在南方写的,主要在香港、广东,有一小部分是在福建泉州写的。我就是个南方诗人,六本诗集中,四本是在香港岛上写的,两本是在深圳的洞背村写的。
我不仅对地方性感兴趣,也会在诗歌中呈现我所生活的小地点。例如《发现集》的最后一部分有50首诗,它们的总题是《鰂鱼涌》,鰂鱼涌是我在香港生活、工作的地方。写《洞背集》的时候,我两次回香港将军澳照顾生病的母亲,所以里面有一部分就叫作《将军澳》,而且和医院有关。
写小动物和花花草草,甚至写蟑螂其实也不是大不了的事。古典诗有花鸟山水诗的传统,被称为宋诗开山鼻祖的梅尧臣就无所不写,写苍蝇,乌鸦吃虫子,等等。所以,现代诗人写这种很零碎的、微不足道的东西也不足为怪。
羊城晚报:在琐屑生活中提炼出诗意、意象的关键是什么?从技术上来看,有何技巧?
黄灿然:关键是诗人能够让精神处于警醒的状态,这时所见的事物、意象就会变得生动起来,变得有生命,简单地说是“有感而发”,即产生一种交会、相互碰撞的感觉。谈不上什么技巧。技巧是平时在观察、阅读、翻译过程中积累的,并不是在写诗的时候刻意搬弄。真正写作的时候,就不会想着技巧了。
羊城晚报:有的诗用俗语、粤语,例如《咁辛苦》,长时间生活在香港,这种生活经验和地方气息自然而然地融入诗歌中,这是有意为之?想要达到一种怎样的效果?
黄灿然:方言的应用其实要很小心,因为方言往往没有经过提炼。如果全用方言写作,语言可能会显得没有诗意。但总会有特殊的人能够写得特别好。
我偶尔使用方言,这时它必须得有一种可信度。比如“咁辛苦”并不普遍使用,但哪怕完全不懂粤语的人,也不难猜到“咁辛苦”的意思。因此这种可信度是一种说服力,“咁辛苦”如果换成“这么辛苦”,就失去了我所需要的效果。我有另外一首诗叫《厚德村的红花》。坐在轮椅上的妈妈说这些花很漂亮,漂亮得像假的。我在许鞍华的纪录片《诗》中朗读的时候,读到诗的结尾,就把它转成闽南话了。
45岁以后写诗感觉“如有神助”
羊城晚报:您为什么从香港移居深圳?
黄灿然:离开香港搬到深圳,是有点因缘巧合。朋友在深圳洞背村租了房子,我就去那边看看。然后,辞职不干了,也搬到洞背村。
比较重要的因素有几个,第一、香港的房租特别贵。我书多,需要更多空间。在香港开销也大,收入不怎么够用。洞背村当时的房租很便宜,能住得很宽敞。
第二、我长期日夜颠倒,工作是夜班。离开香港之前的那两年,一直梦想有一份不用上夜班的工作。我当时跟女儿一块住,她说她要离开香港回内地,我就想,那我还留在香港干嘛?
羊城晚报:这对您的诗歌创作有什么影响?
黄灿然:搬到深圳,对写诗和翻译影响都蛮大。翻译的成本很高,我有了更加舒适、宽敞、安静的环境,满屋子的外文书、工具书。而写诗的改变也立刻产生,外部环境的转变带给我新的题材、新的精神维度。《奇迹集》都是写城市的,来洞背村之后,观察事物的视角倒没有什么变化,但书写的景物和意象变成了农村。
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当时我彻底从疾病的阴影里走出来,恢复健康。我对世界感到惊奇,城市中那些看上去无感情的建筑、招牌,在我眼中都像是有生命的。街头的一张张脸会引起我无穷的联想。在洞背村,我仿佛回到童年,对外部环境感到新奇。
羊城晚报:您现在还在写诗,年届六十写诗,和30岁、40岁、50岁写诗,感觉有何不同?
黄灿然:人会逐渐成熟,诗也会。45岁之前,个人的努力成分更多;但写《奇迹集》,以及最近的创作,我都感到“如有神助”。
羊城晚报:20年前您曾说“诗人是一家之主、翻译是家庭支柱”,写诗、翻译、评论,您如此排序。20年过去了,这三者对您而言的“优先级”有发生变化吗?
黄灿然:基本上没什么变化。来到洞背村之后,我就以翻译为生了,这是我工作中很重要的部分。诗歌不能量化,也不能计划,所以诗歌还是一家之主,也是精神支柱。
诗歌翻译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取决于我写诗的水平。随着我对诗歌理解能力的提升,我的翻译质量也会受到影响。翻译也会给我提供营养,让我得到休息。
从《奇迹集》开始,我逐渐减少写评论,现在我基本上不写评论了。写评论要有能够抽象的头脑,要知识广博,深入思考。这对写诗也有帮助。但写评论也需要专注力,写得多了也会影响诗歌创作的数量。
羊城晚报:真实在消失,诗歌能留住真实?
黄灿然:“真实在消失”,我不知道这句话是真的还是假的,我没办法判断。但是,“诗留下真实”,这是肯定的;进一步说,诗还能留下真理,因为诗主要处理个人感受。个人感受都是比较独特的,它不会受历史、社会潮流等各种各样的东西影响。
保持纯粹和独立性是成为诗人的关键
羊城晚报:您心目中最伟大的中外诗人有哪几个?
黄灿然:我阅读很广泛,如果要说谁最伟大、对我影响最大,很容易挂一漏万。
羊城晚报:您曾讨论符合大诗人资格的5个条件,概括起来就是“写得多、题材广泛、风格独创、诗歌技巧、持续的成熟过程”,如今这种观点有发生变化吗?
黄灿然:关于“大诗人”的定义和条件,这是奥登提出来的,到现在我还很同意他的说法。
羊城晚报:您认为自己是“大诗人”或离“大诗人”还有多远?
黄灿然:一个人是不是“大诗人”,并不是自己能够判断的,哪怕自己认为是也没有用。我想可以多加一个条件:一个诗人无法在他的有生之年成为“大诗人”。
羊城晚报:有些网络平台上的诗歌,可能如您所说是由没有“大聪明”但简单、朴实智慧的素人写成的,他们有的是外卖员,有的是农民、工人,您如何评价这些诗歌?
黄灿然:我认为诗人就是诗人,是不分阶层也不分身份的。他所从事的职业、谋生的手段并不重要。诗就是诗,跟出版或发表的平台关系不大。你不能因为你是个农民工,因为你是个媒体人,或者因为你是个高官,你的诗就能得到特殊待遇。
羊城晚报:成为诗人的关键是什么?
黄灿然:保持独立性、保持纯粹,这些在我看来比较重要。
羊城晚报:对于想要成为诗人的年轻人有何告诫或赠语?
黄灿然:对年轻人我没有什么忠告,如果有忠告,就是要反叛前辈诗人。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黄灿然:诗能留下真实,还能留下真理
黄灿然
黄灿然 × 廖伟棠:诗是最不可能被利用的一种艺术
这是一段长津湖战役留下的真实影像
成国黄:重温寓言故事 留下美好回忆
黄明昊你好好反省自己!为什么会给哥哥们留下这样的印象!
专访|诗人一行:诗的真实与批评的真实
王诗龄黄多多冲上热搜,两人画作被拿来比较,差距不是一点点……
把你的画留下,把我的诗带走——“良渚论坛”也是普通人的事
诗人低头是为了向自己的胸坎承认他与众不同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73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0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