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忽已晚》:古诗十九首里的东汉文人生活

原标题:《岁月忽已晚》:古诗十九首里的东汉文人生活

北京晚报 | 作者 王小柔

《岁月忽已晚:古诗十九首里的东汉世情》胡大雷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一众匿名者为我们留下了有着“五言冠冕”之称的古诗十九首。重新品读“一字千金”,你能从中挖掘出古诗里隐藏着的东汉文人的生活,品味世情与历史。

《岁月忽已晚》通过古诗讲述东汉文人的日常生活。“岁月忽已晚”包含多重意味:生命意识中年岁老去;岁月晚去对个人来说是无可奈何的。人生的急迫感、焦虑感在《古诗十九首》的每篇中都有所表露,这些都是哀怨、哀伤,集中在“岁月忽已晚”上,是东汉文人生命意识的情结。

东汉的文人,他们忍受别离,遭受苦难、挫折、陷入困境,而又努力挣脱,寻求减轻痛苦的办法,他们憧憬、渴望、期望,却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失望与挫折……他们发出“岁月忽已晚”的感慨时,却仍在追求不止。短短的十九首古诗,简单平实却道出了东汉文人的忧伤、思念、期望、愤懑、坚持……

东汉章帝、和帝以后,社会生活渐趋混乱,至东汉末年,统治阶级治理不善,政治黑暗,压榨人民,人民生活往往陷于绝境,据《后汉书·灵帝纪》载,竟然发生“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的惨象。不但流民征夫常常死无葬身之地,就连许多游宦的士子和支差的中下层官吏也往往死于行旅之中,而永无回乡之日。

由此我们知道,为什么《古诗十九首》中“不是游子之歌,就是思妇之词”,诗歌的吟咏,就是在这样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发出的。

总之,一切皆为茫然,只有“岁月忽已晚”则是确切不误。现实生活的茫然,却令他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切的认识,所谓“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这就是“人的觉醒”,所谓对人生的执着,而不是执着于朝廷、执着于儒学、执着于礼教等外在之物。

每一个诗人心中都装着一个理想的虚构世界,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在诗作里,诗人往往通过想象、预测、期许,表达自己对未来世界的希望,这个希望应该与人类的共同愿景相契合。

《古诗十九首》所描摹的文人,他们是遭受苦难、遇到挫折、陷入人生困境的一方,他们努力挣脱,期望解脱,或者寻求减轻痛苦、增加人生希望的办法,却迎来一个又一个失望、一个又一个挫折,他们不是与社会苦难、人生困境斗争的胜利者。他们忍受出门离别,游学游宦,走进城市,参加宴会,但他们成功了吗?诗中没有说。他们依恋亲人,思念家乡,采花送花,鸿雁传书,但也只有与亲人梦中相会而已,诗中始终没有说他们返归家乡、夫妇团聚。他们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们吟咏“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是饮美酒、服药、向往神仙,还是坚持努力,他们茫然。他们“出门靠朋友”,寻找知音,但结果是“昔我同门友”“弃我如遗迹”。

没有比“思君令人老”更刻骨铭心的思念,没有比“涉江采芙蓉”更浪漫的姿态,也没有比“努力加餐饭”更鼓舞人心的激励。作者用细腻流畅的语言,描绘了东汉文人的远游、求学入仕、交游等方面的生活情况,呈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盼望、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对朋友爱人背叛的愤懑……东汉文人的故事,生动而富有趣味。作者在解读古诗的同时,剖析背后隐藏的东汉社会的诸多面向,道出东汉文人强烈的生命意识觉醒,揭示东汉时期的复杂多变世态与人情。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诗词丨十一月:岁月悠悠忽已晚,不忧不惧尽欢颜!
中国经典诗词中的七夕记忆
小时候背哭了的古诗里,藏着治愈生活的解药
《古诗里的中国情感》于近日出版
一日一丘壑,安闲直到秋,三首古诗,在盛夏的光阴里,盈一怀闲情
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三首古诗,信手辞夏,安然入秋
生活是古体诗词创作的源头活水
名家大咖轮番登场,探索藏在古诗里的嵩山美景
一个人贫穷的根源:赚钱矫情,花钱任性,存钱已晚
文人笔下的生活感悟,参透人生

网址: 《岁月忽已晚》:古诗十九首里的东汉文人生活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51018.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