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琏梦想着发的那笔财,到底是多少钱?

原标题:贾琏梦想着发的那笔财,到底是多少钱?

日前,夕四少老师发表了一篇文章探讨贾琏所说的“三二百万的财”这个千古红楼悬案,援引《三言二拍》中的例子说明这里的三二百万指的其实是“三二百万钱”,实际上只有两三千两银子。

对此,我有一些不同意见,在此斗胆也撰一文加以探讨。

由于古代货币种类繁多、计量复杂,一般而言,在古代文学当中提到的金钱数额,的确都是有量词以避免引起误会,例如“百金”、“一万两(银子)”、“三百钱”等等,而像是红楼梦这里一样,不加限制的“三二百万的财”,确实是不常见的用法,一般用于肯定不会发生歧义的语境。

比如贾环大正月里输钱时,说自己“输了一二百”,这里就省略了“钱”这个计量单位,因为是小赌怡情,他肯定不可能输“一二百两”或者“一二百吊”,说者和听者都很清楚这个省略的单位。

再比如,贾母生气贾赦逼娶鸳鸯时,曾经对邢夫人放话:“我这里有钱,叫他一万八千的买去”,这里高等侍妾的价格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常识,而贾母这里说的自然是气话,金额一定有不小的夸大,所以大家也都清楚,这里的一万八千指的就是一万两、八千两(“贯”等量级类似的单位也有可能,不过联系后文贾赦娶小妾嫣红花的是八百两银子,这里我更认同单位为“两”),而不可能是“一万八千钱”等其他单位。

另外,在形容薛家有钱时,书中的形容是“家中有百万之富”,这里的“百万”也没有加量词,这里作者在形容薛家有钱的程度,而“钱”这种寒酸的单位是不可能体现出这一点的。这里的单位只可能是“两”,或者是“贯”(取“万贯家财”类似的说法)。

以上三个例子,都是红楼梦本文在金钱不加量词时的用法,其中一次隐含了单位“钱”,另外两次都是“两”或者“贯”。

在遇到这种没有单位的金额时,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可以不加量词,那就是如果说话者在其上文刚刚完整地提到过这笔钱或者这个量词,那么后文也可以进行省略。

《三言二拍》中,也有几个这样的例子,“杜子春三入长安”这一章当中便有这么一句:“且莫说那老者发这样慈悲心,送过了三万,还要送他十万……”单看这句话,诸君大概不知道这三万和十万究竟是钱还是银子,但整个这章短篇小说里都在讲老者先赠了杜子春三万两银子,又赠他十万两银子,前后将这“三万两”、“十万两”两笔钱提了很多次,所以这句当中为了语言简洁,自然就将“两”省略了。

此外,《三言二拍》中还有另一个短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特殊情况。“张古老种瓜娶文女”这一章中,张公给韦义方钱时说:“我与你十万钱,把件物事与你为照去支讨。”这里貌似说得很清楚,十万钱应该是指一百贯钱(因为一贯钱是一千钱)。但紧接着往下看就会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因为张公随后便取来一个旧席帽儿作为信物,“教(韦义方)往扬州开明桥下,寻开生药铺申公,凭此为照,取钱十万贯”。因此,前文所说的“十万钱”,其实是“十万贯钱”的意思。

由此,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不论是在《三言二拍》这样的描写民间生活的世情小说中,还是在《红楼梦》这样的描写贵族生活的文字中,不加量词的金额,其含义都是不固定的,是随作者或者说话人的语境而变化的(在最后一个例子中,即便加了量词,含义仍不固定)。

具体到贾琏的这句引发红楼悬案的话,我们也一定无法凭空得出结论,说这“三二百万”就是“三二百万钱”。

那么,这个“三二百万”究竟是指什么呢?就文本和语境而言,我还是更加赞同主流的观点,即认为贾琏说的是“三二百万两”。

首先从语境来讲,这个“三二百万”的上下文是“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这里,琏凤二人本来就在讨论银子,贾琏的这句话更是先提到了“一千两”这个明确的金额,后续如果计量单位忽然发生变化,是肯定不符合人的说话和思维习惯的。即便贾琏硬要改一下语句的单位,也一定会额外加以说明,而不会直接省略掉这个金额的量词。

此外,从金额本身来讲,“三二百万钱”换算出来的“三二千两”银子,也是肯定不符合贾府现实情况的。

诚然,此时贾府的经济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琏凤夫妇甚至在为了二百两银子置气,若不是贾琏及时退让,可能要大吵一架。但即便如此,三二千两银子也绝不能让贾琏称作“发财”,更不能让贾琏感到“就好了”。

从贾府的现钱来说,虽然已经左支右绌,但现在“后楼上没要紧的大铜锡家伙”都能腾挪出三百两银子,凤姐两个金项圈还能当出四百两,而贾琏估计凤姐的现金,还能有三五千。两三千两银子绝不可能称作“发一笔财”。

而对于贾府的各种“外祟”来说,二三千两银子也绝不是什么大钱。书中这一回提到的小太监替“夏爷爷”要钱,就有一千多两银子,而贾琏提到的周太监甚至一次就张口要一千两,而且这些太监敲竹杠的频率之高,几天之内就已经来了两次,恐怕贾琏如果发一次“三二千两的财”,一两个月也就赔光了。

这还仅仅是太监来敲诈这一个钱财的出路,贾府日常运作本就入不敷出,日常的送礼、人情、日常事务等等花钱的地方多如牛毛,这三二千两若要应付这些,恐怕又更加杯水车薪。

而看贾琏的口气,之所以想发这“三二百万的财”,是因为“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要应付“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内忧外患,恐怕这笔钱不能太少。

实际上,对于这笔钱财,红楼梦的诸多抄本当中也存有争议。众多抄本当中,蒙府本、戚序本、列藏本等三个版本,在这里其实写的是“三二万银子”,其他版本则作“三二百万”。对于这处抄本差异,有的人认同“三二百万”,因为显得贾府财大气粗,也有的人认同“三二万银子”,认为显得比较符合语境。

对于这两种版本,尽管通行本和现在的脂评本都认同“三二百万”这个说法,但从文字本身的角度,我个人觉得“三二万银子”这个讲法似乎更为合理,因为其金额较低,比较适应贾琏这样随口一说的语气,对于贾府而言又还算是一笔小财。

贾琏若是像可卿那样为家族百年考虑的具有远见的人,恐怕还真的会想要发一笔百万量级的大横财,毕竟若是三万两银子,虽然看着多,大概几年时间也就花完了,而要彻底改善贾府的经济,真的需要天量的财富才能办到。

可惜,贾琏作为有点眼光但不多的贾家不肖子孙,是不可能有这个野心和抱负,要从根本上扭转家族颓势的。到了书中这个时候,他和王熙凤已经是疲于奔命,能对付一天算一天的心态了。

这样的心态下,贾琏的确不太可能考虑到什么“三二百万”的远期目标。他现在的梦想,顶多就是有一天夏太监、周太监等人能够不要再来勒索,或者天上能掉下来“三二万银子”,让他短期内不必在金钱上腾挪周转。

作者:泥娃娃,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贾琏梦想着发的那笔财,到底是多少钱?
贾琏说的三二百万的财该怎么理解?标准答案在这里,很多人误读了
林如海病重,贾母为什么派贾琏护送黛玉?
王熙凤贾琏曾经也是恩爱夫妻,为何最后惨遭休弃,23回隐晦点明
《红楼梦》里,贾珍和贾琏有多冷漠?
凤姐为啥说贾琏喜欢鸳鸯,对鸳鸯竟是这样的态度
王熙凤的一张嘴有多厉害?看看她与贾琏的这次对话就知道了
红楼梦:贾琏最爱的是凤姐,即便在偷娶尤二姐之后,只有男人才懂
兴建大观园背后的油水有多大?看看贾蓉贾蔷兄弟的小动作就知道了
红楼梦:送宫花贾琏戏熙凤,曹雪芹为什么写平儿需要贴身伺候?

网址: 贾琏梦想着发的那笔财,到底是多少钱?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51069.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