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的小说拼图
原标题:夏商的小说拼图
张灵
《夏商小说论》 张灵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小说家夏商身上存在着多重“悖论”,或者也可以说是某种多元性的纠结。
我是从其代表作《东岸纪事》开始研读他小说的,这部引起一片叫好的作品,在作者看来是在为浦东描绘一幅“旧貌换新颜”前最后的“清明上河图”。然而“出乎他意料”地大量笔墨也写到了浦西、写到了那个时代全国人民想象中的大都市上海,这无疑是躲不开的——浦东毕竟只与浦西相隔了一条黄浦江。于是我在这部作者已自觉与先锋小说明言“断裂”的时期所创作的“后先锋”作品中,不仅读到了乡村图景——对于我这个外省乡下人来说(那时有一种传说,上海人视上海以外的人都是“乡下人”),还在品咂中暗自得意,“原来洋气的上海也是有乡下的”。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部分动机。我读到了浦东和中国其他乡村的相同处,也读出了种种不同,如同不久后浦东“女大十八变”出落成了国际大都市,而我西北的故乡还在颇为缓慢的蜕变中。不管怎么说,这部作品除了让我看见老浦东的生活图景,其对浦西的细致描绘也令人印象颇深。除此之外,小说还借助人物的命运轨迹,将笔墨投向了远离上海的西双版纳,上海知青与当地民众的生活乃至地方风物的刻画,使得小说超出了作者原本“限定”的范围,而构成一种大跨度社会样本切块与蒙太奇式“拼接”。历史的宏大叙事使这部小说不只是一部地方志,更具有了纵深的思想旨趣。从写作者的素养和作品的品相而言,超出了写实主义,而暗合“先锋性”与智识性。
因此书而触发的对夏商小说的进一步阅读,使我意识到,《东岸纪事》正是作者此前以《轮廓》《看图识字》为代表的中短篇小说和以《乞儿流浪记》《标本师》为代表的“寓言三长篇”所作的探索之后,一次“集大成”的结果,它的内核与外在表征是“杂糅的”,而且这一次,作者捕获住了“浦东”这个注定要楔入当代中国历史关节处的“地理坐标”。
《东岸纪事》具有诱惑力的卖相中还有一些高回头率的元素——在地域描述之外,它的核心其实是“青春叙事”。主人公乔乔、崴崴,以及刀美香、柳道海……这些人物是牵动阅读视线的一个个“钓饵”。当我进一步阅读夏商早年的中短篇《出梅》《美丽幼儿园》《一个耽于幻想的少年的死》时,越来越信服夏商也是一位“青春”写手,而“文青”们何尝不愿意固执地“驻留”在青春期?
夏商小时候的家在浦东,父亲是近海海员,母亲是农村户口。祖母家则在沪西一个苏北人聚集的棚户区,他自幼两头居住,生活半径是贫困和压抑的。这为夏商的记忆埋下了“悖论”“杂糅”的因子。初中时他被物理老师体罚并予以还击,导致初二未读完即辍学滞留社会。和多数少年一路有人护航在“闭环教育”中不同,夏商很早就在社会“毒打”中度过。人的一生很长,关键几步多在青少年时期。除了出生“基因”的“低人一等”,青少年时期的创伤既是他生命中的负面清单,也成为其日后写作的巨大宝藏。
“失败”的青春期无疑是夏商文学创作的重要“日戳”,也是推动我断断续续写下批评文字进而将这些体会和领悟归结为一本书的重要基础。
早早辍学的夏商,在具有工作合法性的年龄进了浦东一家化工厂,几年后因一场不大不小的事故而面部受伤,厂部因要保住安全生产年终奖,跟他“商量”不要申请工伤。为了全厂职工的奖金,他答应了,同时也感受到巨大不公,而选择了辞职,投身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艺复兴”。他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作品,特别是正涌入的西方现代文学作品及人文社科著作。他渐渐不再迷惘,多重貌似冲突的元素形成了“汇熔”:缺乏学历教育,通过自学拥有了扎实的学力;他的小说既有先锋与探索,也有经验与写实;几乎从不止步于个人性、地方性记录,而充满了对人生与人性的思索,明确表示作家应承担起知识分子的使命;这也使其作品超越了限于一时一地的“纪事”意义,而蕴含了与不同年代的阅读者之间的一种流动的“同时代性”的重要品质。作品与其“低学历”也形成了一种戏剧性反差:语言凝练,词汇丰富,涉猎的知识博雅、精要,某些作品可称之为“知识小说”,这也是他在艺术探索中自觉炼成并著文主张的。
尽管拙著《夏商小说论》试图给夏商小说以归纳阐发,他的作品无论在书写内容,还是写作风格、姿态以及志趣方面都表现出多元与悖论交错的重叠恍惚的特征,也只能进行多角度捕捉的尝试。夏商不断生成的“自我镜像”,所有的描绘,无疑都是对其小说作出的一种“假视”,成为他者难以概括的“剩余的对象”。
如果一定要对夏商在拉康意义上进行“大写之物”或“创伤性的相异性”捕捉的话,我想说,在其大部分作品中,都闪烁着一个“孤独主义者”和公共性知识分子奇妙合一的灵魂。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不时晃动的是一个“波西米亚小说家”的影子,当然不是“梅尔基亚德斯”式的,其中也掺杂一点小布尔乔亚格调。如果一定要寻找一个跟文学艺术关联更大的形象来比喻,或许可以借用“本雅明”。在我诠释他作品的某个瞬间,本雅明穿行在巴黎街巷的身影,狄更斯或大卫·科波菲尔穿过雾伦敦的姿态,会让我跟夏商来往于浦江两岸的情形发生依稀的联想。
尽管小说家夏商同时也是一位精通烹饪的大厨、勤于打理花园的园艺达人,以及品鉴普洱茶的玩家,是大家眼中公认的“生活家”,可他给我的印象总是折射出某种孤独、忧郁、悲观的气息。说到这里,我还想补充一句,不仅是命运、文字和对生活的真诚塑造了夏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流行歌曲,特别是港台流行歌曲,同样填充了他的精神个性,这些歌声也隐约流淌在他的作品之中。
(作者为文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胡夏超话 胡夏发声明还原商演重唱事件
越来越感觉自己就像一张拼图
长篇历史小说《商山四皓》阅读分享活动举行
《奥本海默》:历史之镜的波普拼图
同一时间轴线上的三重相遇
泡沫之夏结局是什么 泡沫之夏简介
传统与现代的交响变奏——喜读侯泉声长篇小说《商贤》
广州考古发现珠三角面积最大的商时期文化遗存
上海书展闭幕 番茄小说让网络文学“跃然纸上”
陕商题材长篇小说《社树姚家》出版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907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661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349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292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297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445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438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504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688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