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穆涛详解杜甫的文学观
原标题:作家穆涛详解杜甫的文学观
“千古文章事,得失寸心知”
作家穆涛详解杜甫的文学观
穆涛在草堂分享会现场。吴德玉摄
穆涛(右二)在杨升庵文学奖颁奖现场。图据主办方
《中国人的大局观》图据出版社
穆涛与读者交流。图据主办方
暖阳,银杏,草堂……12月6日,初冬的午后,集齐了成都人所有的幸福元素。一场关于文学创作的分享会在草堂书院举行,著名作家、西安市作协主席、《美文》杂志常务副主编穆涛从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国智慧到杜甫、苏轼的文学观,以及作家们该如何积累,娓娓道来,似杜甫的异代知音,连接古今,令听者对这场题为“从传统文化看中国文学”的分享会欲罢不能。
获首届杨升庵文学奖散文奖 “人如果清醒就不会做糊涂事”
12月5日,穆涛凭借《中国人的大局观》获得首届杨升庵文学奖散文奖。《中国人的大局观》是穆涛创作的历史散文集,评委会的授奖词是:“历史即陈迹,而文字刊载及其后世效应,关乎一个国家民族的根脉、信仰、文化、精神、习性和传统。读史而不陷入陈腐之情绪,述史而洞观幽微,由纷繁而清晰,从混沌而清朗,分而化之,笼而统之,化而明之,是为治史与醒世之要义。《中国人的大局观》涉及文化、天象、规制、礼仪与经史子集诸般,阅古今之流脉,寓表象而肌理,多通观、重叙述,烛照一隅而启发全局,堪为历史随笔写作之一大观。”
穆涛在领奖致辞时说:“杨升庵是明代的文化标识和文学标识,是了不起的学问家,博物通识;是了不起的文学家,独成一脉气象;是了不起的史学家,经纬天地,接续古今。更加了不起的是,杨升庵有文化操守,有底线、有坚持,即便被打断骨头仍然不言放弃,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清醒的智慧人物。清醒太重要了,人如果清醒,就不会做糊涂的事情。一个时代里,清醒的人多了,生态会好,会有精神品格层面的绿水青山,会在万千气象中呈现干净和亮堂。”
二十四节气以天文学为基础 是经科学计算得出的缜密结果
在书评人眼中,《中国人的大局观》这本书的写作在情绪和表达上非常克制,但从这样的文字里我们仍能读到作者饱含的深情,那种敲打人心灵的木鱼之声,那是智慧的声音。当天在草堂书院的分享会时间并不长,约40分钟,却足以让听者醍醐灌顶。
因12月7日正值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话题即从二十四节气展开。在现场,穆涛请大家查阅2023年大雪节气到来的时间,得到的答案是“2023年12月7日17时32分44秒”。他说:“在汉代时,中国的计时方法已达到了这种高精度。现在总爱说二十四节气是为了农业生产强调农时的东西,其实二十四节气是以天文学为基础,并经由数学科学计算得出的缜密结果。”
穆涛告诉记者:“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认知里,不仅仅把春夏秋冬作时令和时序,而视之为天地有机变化的具体形态,与天地一起,做世间万物的基准。‘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秋为矩。夏为衡,冬为权’,这是《淮南子》里的话。准绳、规矩、权衡三个词,源头就在‘六度’里。中国人的史书,以《春秋》命名,即源于这种观念,史书,是给人间立规矩的。春秋时期,多个诸侯国的史书,都以春秋命名,墨子有一句话,‘吾见百国春秋’。孔子修订的《春秋》,是在鲁国国史基础上,又加入了120个诸侯国的档案材料重撰而成。”
穆涛尤其强调:“人定胜天这个成语,今天理解为人战胜大自然,这是弄反了。中国古人从不鼓励逆天思维。这句话的正义是:人心安定,是天之胜,是老天爷最大的愿望。”
当代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关系 “要知道人的得失、社会的得失”
当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影响深远,关于这个主题,穆涛说:“其实客观地讲,文学也好,文化也好,它就是一条河。如果机械地把当代文学当作一个段落,它就成了一个水库,但水从哪里来?一条大河如果真正奔流不息,它上游的水必须充沛。我们中国几千年、上万年的大历史,丰厚的‘水量’流下来,才确保我们今天的文学能够流传下来。另外还有一部分文学,不管是小说、散文、诗歌、文学,它的核心就是杜甫所讲‘得失寸心知’。作者要知道人的得失、社会的得失,要有认识力。”
穆涛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文学就像跳高一样,你跳过2.6米就是世界冠军,用什么姿势都无所谓。你写小说、写诗歌、写散文都可以,你要跳过那种认识力的高度,无论是滚杆跳、背跃式、直跨式,都无所谓。如果你跳的高度只有一米或者半米,你跳的姿势再好看,人家也不把你的动作当成跳高,而当成在锻炼身体。文学跟人活着一样,你用什么来养人?得用你的认识力来养。你比别人看得远、比别人看问题透彻,你把所看到的写出来,别人就服你。如果你写的只是娱乐,逗自己开心,读者一看,你还没有我看得远,那你只是在哄自己玩。‘得失寸心知’,一个作家要能够看出社会的焦灼点、人性的焦灼点,让大家读了后豁然开朗。文学以认识力作为基础,怎么培养你的认识力?只有不断积累。把中国人的传统智慧,不仅是书本里的还有中国人生活里的智慧积累起来。一个作家只有通过不断积累,肥沃的土地才能长出好庄稼。如果你一片贫瘠,能指望种些什么呢?连草都不会长好。”
离杜甫很近感到很惶恐 “杜甫苏轼对文学的认识了不起”
“千古文章事,得失寸心知”,意指文章是传之千古的事业,而其中甘苦得失只有作者心里知道。此句出自杜甫的《偶题》,表达了杜甫晚年对诗歌创作的见解。穆涛将此称之为杜甫的文学观,他特别喜欢这句诗。“写文章要放眼量,不要追求一时的东西。作者的那点小心思、寸心,要知道得失。杜甫对写文章怎么写、写什么,提出了最精准的认识。离开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认识,离开了对人性最深层面的剖析,‘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每一位写作的人都是不一样的,历代作家都是不同的流派,岂能浪得虚名?‘骚人嗟不见,汉道胜于斯’,杜甫在唐朝发出感慨,我们今天的一些写作者丢掉了这种基本认识,丢掉了这种知得失的区别,丢掉了这个清醒的东西。”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他写道:“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对此穆涛直言不讳:“苏轼认为异端的文学,被我们当今的作家在写作中津津乐道。在苏轼看来,写文章就是写文章,有话好好说。作秀不行,做样子也不行,一个作家,写文章就好好写,有观点就好好讲。我觉得这两位文学巨匠对文学的认识真的了不起,跟他们这种观念对比,我真是学习得不够。”
临别时,再望草堂,穆涛感慨:“离杜甫这么近,我感到很惶恐,他是我们中国文学传统中一个定盘星式的人物,太了不起。他不仅仅是诗人,他的文学观念,他在文化上的认识力,他留给后人的启发,不是用诗歌就能够表达的。我们称杜甫为诗圣,你想想一个写诗的人被我们称为圣人,足见我们是怎么样地去尊敬他,他的内心又是多么地伟大。因此到这里来我很惶恐,我当他的学生连资格都不够。”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作家穆涛详解杜甫的文学观
穆涛:一个作家要不断积累,肥沃的土地才长出好庄稼
本周六首讲 阿来详解“岑参蜀中诗”
南阳籍作家惊艳诗圣杜甫故里
穆蒂斯诞辰百年:一位孤岛般的作家,拒绝所有的岸
绝句是怎么练成的?阿来继续开讲“杜甫 成都 诗”
因突发心梗,作家周涛去世
茅奖作家张炜解读诗圣:杜甫的悲悯,强化了他的高度浪漫
刘永涛:一次新的文学远征,第一届“芙蓉文学双年榜”观察
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77岁知名作家周涛因突发心梗去世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