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荒田的家山梦寻

原标题:刘荒田的家山梦寻

□李怀宇

刘荒田笔下的台山,如王鼎钧的兰陵、沈从文的凤凰、汪曾祺的高邮。

回顾刘荒田的生活轨迹,以“三山”为标记:台山、旧金山、佛山。张岱《西湖梦寻》自序云:“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三十二岁时,刘荒田携家小离开台山,移民美国。阔别台山后,台山无日不入刘荒田梦中。家山梦寻,成就了刘荒田的两本新书:《我是台山人》和《我的台山小镇》。

台山素有“全国第一侨乡”之誉。多少年来,台山人在海外谱就了无数动人的命运交响曲。而刘荒田所写的是一个人的“两个台山”:境内的、海外的。无论在内在外,刘荒田总是如此勤奋,这般乐观。他是家山的拓荒者,也是人生的探索者。

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从年代上看,王鼎钧是刘荒田的父辈。分属两代的历史背景并不相同,人生经历各具风采,可是有一种深切的“中国情怀”将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王鼎钧从兰陵走向纽约,刘荒田由台山步入旧金山,他们用文字讲述故乡与他乡时,皆独树一帜。如果说,陶渊明的诗篇篇有酒,不妨说,王鼎钧与刘荒田的文章,篇篇有“中国情怀”。

在《我是台山人》中,刘荒田写《江天俯仰独扶藜——记杰出诗人程坚甫》,有笑声,更有泪影。而力透纸背的是,刘荒田在寻找一代台山人的“诗史”。如果当年不是从台山毅然走向海外,终老台山之境,何尝不是如程坚甫般过着秋风打稻、春雨犁田的生活?字里行间,心有戚戚。

刘荒田写海外的台山人,在打拼生涯中,何其艰辛,何其勤劳,何其乐观。他笔下的“海外华人”故事,有些看似平凡,有些读来传奇,不仅在读者的脑海留下涟漪,更汇成时空之海,为海内外华人历史留下活生生的材料。

在文字上,刘荒田一直在尝试。不同的题材,他通过不同的手法来表达。写家乡诸篇,他常常带有一种质朴的乡土气息。而写海外故事,他自然地沾上了一点“洋气”。甚至,他借助小说的手法来讲故事。《中餐馆的电话铃》一文,似散文,也可看作小说。在文章最后,李太太小半天坐在厨房,用电话通知尽可能多的亲友:“喂,我家珍珍的鬼佬老公‘可’了个诺贝尔奖。”她说的是台山土话,“鬼佬”即洋人,“可”是“拿到”。她有意无意地把“可”字拉长,把“探囊取物”的骄傲表露出来。李先生在炉前只顾傻笑。相信读者也会莞尔一笑。这恰是刘荒田的文字之妙,读者在会心笑读之间,仿佛随他的脚步一起跋涉海内外的山山水水。

尼采说:“一个人真正的成熟,就是重新走向孩子般的清澈。”刘荒田自认进入老境,对“近来”的健忘和对“从前”清晰几乎成为正比,灵魂正艰难而踏实地回归童年。在他的家山梦寻里,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如同一幅历史的长卷,“中国情怀”与“世界大同”自然地融汇在一起。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刘荒田的家山梦寻
王跃文谈新作《家山》:书写所有中国人的家山
家山何处-对话王跃文(一) | 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家山
无双毕竟是家山
家山万里梦依稀 | 浦薛凤之女浦丽琳忆人纪事随笔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家山,汪涵王跃文对谈《家山》背后的乡土人情
方言俚语营构《家山》理想国(书里书外)
家山何处-对话王跃文(三)丨我是这样从阅读中获得写作的力量
家山何处-对话王跃文(二)丨我时常被自己笔下的人物感动流泪

网址: 刘荒田的家山梦寻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52328.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