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中药文化

原标题:古诗中的中药文化

古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瑰宝,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对中药的崇敬和赞美。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中,白居易将草原之美和草药的生命力进行了类比,将草原上一年一度的萎枯与草药的生长周期联系在了一起。这种把大自然中的事物与草药文化结合的方式,是中药文化在古诗中的一种体现。

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也有对中药文化的描述:“自怀安宅至上元,凡二月余,卧疾不起。时有《黄帝》《难经》《伤寒杂病论》及《金匮要略》之书,皆熟读之。因思神仙之术,未必不可试也。乃取黄精、白术、人参、防己、枳实、柴胡、黄芩、半夏、茯苓、甘草之类,捣碎为末,每日调入饮食中,竟以少愈,而终不遑行。”这首诗中,苏轼将自己服用中药的经历写成了诗篇,表现出了对中药文化的认可和崇尚。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也有对中药文化的描述:“青蒿煮水,去除热毒,尤宜夏令。荆芥辛热,利咽化痰。桑叶苦凉,清热解毒。菊花苦涩,降火解毒。牛蒡子苦温,利尿、消肿。这些草药虽然味道各异,但在中医中都有独特的功效,因此被广泛用于药膳和医疗中。”清代诗人袁枚在《行香子·香奁月老注定前》中写道:“香奁月老注定前,阿娇炼脂未到甘。团圆看似堪凭赖,家室微香先照列。”其中,“阿娇炼脂”一句指的是配制化妆品时用到的紫草。袁枚在这首诗中,借用了中草药的美容功能,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爱情的憧憬之情。

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中药词汇,丰富了我们对生命和自然的理解,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中药文化的推崇和尊重。今天,中药文化依然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文化遗产。

□余娟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古诗中的中药文化
新华全媒+丨植树传统,从古诗中走来
诗中“病历”有几多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古诗中的这些词,原来是这个意思
今日谷雨,来看古诗中的“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中药业绩增长持续性被看好,产业链核心受益标的一览
美国少年钻研中药,本想治疗好友的绝症,不料竟治愈了你我
保存古汉语的文化宝库——山西方言口传文化中的古词古义探赜
宿松:文化坚守,古戏台演绎文化传承
去冼基“执一剂”,清平艺术空间开展,重构中药在社区的故事

网址: 古诗中的中药文化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52688.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