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小面团塑万象 山西非遗传承人指尖技艺带400余妇女增收
原标题:(乡村行·看振兴)小面团塑万象 山西非遗传承人指尖技艺带400余妇女增收
白晓玲正在制作面塑作品。杨静摄
中新网忻州1月3日电题:小面团塑万象 山西非遗传承人指尖技艺带400余妇女增收
中新网记者 杨静
“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更新面塑样式,尝试加入新的材料,使传统面塑焕发新光彩。”谈及面塑制作的传承,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县面塑代表性传承人白晓玲告诉记者,现在,面塑制作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近年来培训了周边妇女400余人,她们在学习、传承代县面塑制作技艺的同时,走上了创业增收致富新路。”
代县面塑是流传在山西雁北地区具有审美情趣的民俗艺术品,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和民俗活动紧密相依,是逢时过节、婚丧嫁娶、祭祀祈福时的必备之物。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使该技艺一直保持独特而珍贵的传统工艺特色。
已制作50余年代县面塑的白晓玲一直将其作为自己毕生坚持的事业。受奶奶、姑姑影响,她自幼喜欢捏寒燕儿、捏面人。
白晓玲为面塑作品着色。杨静摄
“因为没有学过专业的人物比例,做出来的人物不标准,这是我最大的缺憾。”白晓玲告诉记者,她只能通过不断练习、反复揉捏去弥补,经常对作品不满意,半夜起来继续捏。“勤加练习加上向全国各地优秀的大师、老师们学习,技艺有所提升。”
白晓玲介绍,代县面塑的难点在于发面、上碱,运用传统手法,头天发面,第二天上碱,然后反复进行揉面,将面团揉成光滑的球形。“碱大了易发黄,碱小了面发不起来。”作为一名老手艺人,白晓玲对面已经有了感情,碱大碱小她一看就知道,别人做得不合适她一看就知道问题出在哪。
和面、发面、上碱、制作、气蒸、着色、保存。“一根擀面杖,一把菜刀,一个锥子,一把剪刀,四五样工具,做出来的东西千姿百态。”白晓玲说,代县面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清明节捏寒燕儿,八月十五蒸花糕,婚娶之日蒸石榴馍、蒸十二生肖喜盒子,周岁蒸“岁岁平安、步步高升”馍……
白晓玲制作的面塑作品。杨静摄
经过多年的创作,白晓玲不仅继承了老一辈艺人的传统面塑艺术精华,还不断学习融合创作了现代卡通,漫画人物、动物和文创面塑等作品。“不断寻求新材料,如将动物眼睛换成小珠子等,显得更有神。同时与婚庆公司合作,将花馍制作成伴手礼推向市场。”
目前,白晓玲的面塑作品已经销往全国各地,还参加了“2018中美文化艺术节暨非遗中国年”活动,《飞舞的彩蝶》等作品深受外国友人喜爱,并进行了收藏。
妇女学员们制作的面塑作品。杨静摄
在白晓玲带动下,其儿子、儿媳、一双孙女也都从事面塑制作职业,并不断带动周围邻居、周边村妇女加入代县面塑制作行业。此外,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白晓玲成立代县白晓玲面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由60名脱贫妇女组成核心创意创业团队。
“计划招收更多妇女学员,将手艺传承的同时,希望她们和我一样,靠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白晓玲说,学无止境,希望有机会继续深造学习,不断提升技艺水平,使代县面塑得到更好传承和发展。(完)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行走黄河看吕梁|岚县:指尖能生花 面团塑万象
山东宁津:非遗文化助乡村振兴
面团塑万象 匠心护传承
汉中藤编:非遗“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新动能”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西宝鸡:非遗传承助振兴
千年传承技艺焕新 面团塑出百态人生
【有理贵阳】让“指尖技艺” 化为“指尖经济”
用非遗技艺助力乡村振兴
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双向互动——西部文博会上的“诗意邂逅”
指尖上的艺术 成都市非遗面塑传承人捏了5000余只大熊猫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