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南北朝诗人柳恽《江南曲》诗赏析

原标题:【古诗词鉴赏】南北朝诗人柳恽《江南曲》诗赏析

【原作】

江南曲

南北朝 · 柳恽

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译文】

一位妇人在水中小洲上采摘白蘋,江南的太阳暖暖的照在水边。

洞庭湖那边有归客回来,曾与夫君在潇湘之畔遇见,为我捎来他的消息。

思念的人为何至今还不归来呢?春花已经凋落,又一个春天将要过去。

归客不说故人结交新欢之事,只说路途太遥远难以返回。

【注释】

汀(tīng)洲:水中小洲。 白蘋(píng):水草名。谷雨时始生,夏秋间开小白花。 日落:一作”日暖“。 洞庭:湖名。在长江南岸,湖南省北部。 归客:归乡之人。 潇湘:水名,潇水与湘水在湖南省零陵县以西汇合,称潇湘,后亦可泛指湖南地区。 故人:指女主人公的丈夫。 春花:此泛指春天的花;春花一作”春华“。 复应:又将。 新知:指丈夫结交的新欢。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诗。诗的前二句描绘江南景致,点明时间,并引起下文,后六句写女主人公偶遇归客,向他询问丈夫的情况。表达了一位江南女子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和久不见其归来的忧虑。全诗婉曲喜人,音节雅亮,借作问答,语言朴素。

诗的开头两句由写汀洲采蘋而带出江南明媚的春色,笔墨寥寥而江南水乡风物宛然可想。诗写汀洲采蘋,大抵只是触物起兴,借以表达折芳寄远、相思怀人之意,也就是说只是一个“兴象”,而并非实写。这两句借采蘋起兴写相思之情,使读者由芳草而想起美人,而江南如画的春色无疑也给思妇和她的相思平添了一段风情。

接下去两句说有“归客”从洞庭回来,带来了“故人”的消息。思妇在刚听到消息的时候,想必也曾感到一点安慰,但对于一个因为爱情而怀抱相思痛苦的人来说,这一点消息是足以激起更加强烈而不安的思念。以下四句便由此生发。这两句写“归客”带回“故人”的消息,只以一个“逢”字点出,写得特别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诗写“洞庭”“潇湘”,实指同一个地方,却分开来写,给行文增添了一点参差错落;而这样的表达,在字面上使读者觉得好像是两个不同的地方,诗意因此仿佛有了一点辗转漂泊的意思。与“逢”字所传达的偶然相遇的意思结合在一起,让读者想起远方游子行踪的不定与音讯的渺茫。

诗的后半首以一个问句开头,直接表达了相思的迫切之情。“春花复应晚”,“春花”指的是白蘋,因首句已点明女主人公正在采蘋,故女主人公将手中之物作比喻,信手拈来,毫无斧凿痕迹,显示出巧妙的构思。其中的“复”字提示其丈夫已多年未归,侧面反衬出女主人公的焦灼神态。这里也隐喻红颜消损,美人迟暮,在岁月无情的消磨中写出了相思憔悴之意。前面的问句,只因为有这一个句子接住,便具有了触动读者的力量。

结尾两句说“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实际上说的是“行路远”。“行路远”因而见出思念的渺茫与深长。“不道新知乐”只是设想之辞,不可坐实。只因相思无望,便有了无端的猜想,而正是从虚设之辞中,写出了哀怨帐惘的相思之情。

这首诗写女子相思之情,辞意婉转,又与比兴相结合,更显得含蓄而富于风情。诗借乐府旧题写闺怨,颇有江南民歌清新流丽的特点。

【作者】

柳恽,字文畅,生于宋泰始元年(465年),卒于梁天监十六年(517年)。祖籍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南朝梁著名诗人、音乐家、棋手。梁天监元年(502午)萧衍建立梁朝,柳恽为侍中,与仆射,著名史学家沈约等共同定新律。梁天监十六年 (517年)卒,享年53岁。赠侍中,中护军。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古诗词鉴赏】南北朝诗人柳恽《江南曲》诗赏析
【古诗词鉴赏】唐代诗人陆龟蒙《冬柳》诗赏析
【古诗词鉴赏】唐代诗人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诗赏析
【古诗词鉴赏】唐代诗人雍裕之《江边柳》诗赏析
【古诗词鉴赏】明代诗人汤显祖《江宿》诗赏析
【古诗词鉴赏】唐代诗人杜甫《江亭》诗赏析
【古诗词鉴赏】南北朝北周诗人王褒《渡河北》诗赏析
【古诗词鉴赏】唐代诗人司空曙《江村即事》诗赏析
【古诗词鉴赏】宋代诗人王安石《江上》诗赏析
【古诗词鉴赏】宋代诗人秦观《纳凉》诗赏析

网址: 【古诗词鉴赏】南北朝诗人柳恽《江南曲》诗赏析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58727.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