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花开太行山
原标题:马兰花开太行山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 作者 梁冰清
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正在进行日常排练。资料图
胭脂河畔,铁贯山旁,马兰村因冬天的到来略带一抹灰暗萧瑟,唯有村中不时传来的童谣歌声,为村庄平添了一抹色彩和温暖。
马兰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镇,地处太行山深处,因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而声名远扬。2022年,44名孩子从包括马兰小学在内的阜平5所山区小学走出,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唱响《奥林匹克颂》,自信展示了中国乡村儿童的风采,一时间惊艳世界。
近两年时间过去,属于马兰的冬奥时刻浓墨重彩地留在了过去,但太行深山中的歌声并未停止。音乐,不仅使乡村孩子与美相识,更为他们开启一扇观望世界的窗口。后冬奥时代,阜平打造以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为契机,全力培育艺术教育品牌,共同探索乡村美育带来的各种可能。
一堂大山里的音乐课
马兰村村头,树立着一块红色的大牌子,上面写着“红色马兰、音乐马兰、生态马兰”,这是邓小岚给马兰村提出的三张名片。
作为《晋察冀日报》报社所在地,邓小岚的父亲、著名报人邓拓曾在战争时期带领众人在马兰村书写下“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的美好佳话。邓小岚在马兰村出生,并成长至三岁。
追寻祖辈足迹,多年来,邓小岚不断探访这片土地。200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邓小岚意外发现村里很少有孩子会唱歌。“没有音乐的人生太苍白,应该用音乐帮助孩子们实现梦想。”秉持着这份初心,邓小岚化身一名山村小学的音乐教师,开始教村里小孩唱歌、演奏乐器。
从此,马兰村的山路上,多了一抹奔波的身影。高速路建成前,想要从北京到马兰村,邓小岚需要先乘坐火车达到河北定州,再换乘两次大巴。每次,都是早上出发,太阳落山才能抵达。自2004年开始,这样的往返一年里平均有20余次,直至2022年邓小岚去世,从未中断。
邓小岚种下的音乐种子逐渐生根发芽。2006年,马兰花合唱团的前身——马兰小乐队正式组建,孩子们逐渐有了去各地演出的机会。2013年,马兰村成功举办了首届马兰儿童音乐节。2015年,邓小岚在村里亲自设计、自筹资金打造了一座音乐城堡,孩子们的歌声从城堡里飞出,飘向远方。2022年,马兰花合唱团登上冬奥会大舞台,来自大山深处的清灵童声响彻全球。
18年间,邓小岚培养了200余名乐队学生,他们中,不少人在大学里学习艺术专业,或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
音乐,改变了一批批孩子的人生轨迹,也点化了一个村庄的振兴路。
在马兰村,有一座花岗岩砌就的半圆形艺术舞台,当地人称之为“月亮舞台”。“月亮舞台”由邓小岚筹建,背靠青山,碧水环绕,犹如皎皎明月从山谷间升起。2021年,舞台落成之时,邓小岚站在舞台中央兴致勃勃地谋划:“举办音乐节有了高端舞台,村民平时也可以来表演。美丽的月亮舞台与高高的铁贯山和谐统一,能吸引更多游客,带动村民增收。”如今的月亮舞台,已成为周边有名的红色艺术中心,吸引了一批批的游客来此参观。
北京冬奥会后,马兰村收获了许多关注,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一桩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政策落地马兰。
一场乡村美育实验
“发声要有渐强的递进,像蜂鸟的翅膀一样快速扇动,让内心和气息流动起来。”阜平八一小学,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日常排练正在紧张进行中,马兰花儿童合唱团保定学院教师志愿服务团队领队、保定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张红玉用形象的比喻给孩子讲解发声要点。这样的排练,从2021年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成立,已持续两年。
时间拨回至2021年,接到冬奥组委会通知后,保定市当即组织了一支专业的指导团队。团队成员除邓小岚外,还包括张红玉、阜平中学音乐教师苏志艳、保定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师马孟楠等十多人。
张红玉回忆,44名合唱团孩子,最大的11岁,最小的只有5岁,一开始,很多孩子普通话都说不准,更不敢开口唱歌,“任务的重大和合唱素质零起点之间的巨大差距,让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与其把重心放在单一的专业技术层面,不如打造一种带有泥土芬芳的表演方式。”张红玉认为,打造一个专业的儿童合唱团并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快乐成长,让孩子们在歌唱中获得自信、充满阳光。
经过实际训练、多次研讨,指导团队根据乡村孩子的特点,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制定了一套游戏教学法,让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享受音乐之美、艺术之美。他们带领孩子们做音乐游戏,来助其找好音准、节奏;为了让孩子们摆脱方言困扰,领做口腔体操、说绕口令;一起做律动热身,帮助表演更协调。一系列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孩子们短时间内表演水平获得快速提升。“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变得自信、活泼、阳光。”张红玉说。
合唱团导师之一马孟楠认为,相较于城市儿童,乡村儿童与自然的天然联系更强,对自然的感知力更加丰富。她力图把这种对自然和美的感知融入日常教学。
“一个完整人格的养成,不仅在于知识的传输,更在于充沛情感的培养。我希望通过音乐,让他们在成长中发掘快乐,开启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索。”马孟楠憧憬道。
一次乡村美育接力赛
战昊煊是中国人民大学驻阜平志愿帮扶团的一员。他告诉记者,自去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与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启动共建项目,已有一百多位人大志愿者走进阜平,开展文化课辅导、红色历史拓展教育、美育支教等帮扶活动。
“虽然邓小岚老师走了,但是她的志愿精神永远影响着我,希望我可以点亮这些乡村孩子五彩斑斓的童年梦想,让他们朝着更美好的未来不断努力。”战昊煊说。
战昊煊和队员们的支教故事,是马兰村与社会爱心“双向奔赴”的生动缩影。
记者了解到,北京电影学院、中央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相继与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开展不同程度的文化合作与美育帮扶。接过邓小岚的接力棒,马兰村的艺术火种在后来者的呵护下,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冬奥会是马兰村的高光时刻,如何让马兰花现象开遍阜平,成为阜平在后冬奥时代需要面对的新课题。”阜平县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周邦红说。
乡村美育教育需要持续性的投入,在不少地区,乡村美育工作开展存在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不去‘化缘’,资源到不了乡村小学”的情况并非个例。针对此共性问题,阜平县强化“造血”功能,制定了一套系统化、制度化的打法。在全县范围内推行全员、全程、全域参与的“2+4”艺术教育模式,即建好“教师艺术团”和“学生合唱团”2支队伍,强化“常态化指导帮扶、课前一支歌、课后常规练、定期艺术展演”4项工作机制。
周邦红介绍,阜平县教体局对接保定学院,共建“保定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引导开展常态化美育工作。全县各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利用课前时间,开展合唱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开全开好课后服务课程,组建各类学生社团,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1至2项艺术技能。定期举办全县中小学艺术节,展示美育成果。
目前,阜平已组成150余人的艺术教师团队,培育出了白河学校学生合唱团、龙泉关学校学生合唱团、王林口小学钢琴小乐队等独具特色的学生艺术社团。从典型示范到遍地开花,阜平山区学生艺术教育工作蓬勃开展。河北省教育厅在全省推广“马兰花开遍太行山”工程。
一粒音乐的种子,开出美丽的马兰花,带动了漫山花儿绽放,绚烂了太行山的冬天……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马兰花开太行山
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重启京外演出
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国庆首度赴港演出
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首登香港舞台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我是马兰人》致敬马兰魂
马兰开花二十一,一个童谣的秘密
在太行山缅怀洪烛
音乐剧《如果·马兰》上演
《太行山》特种邮票将发行
《太行山-王屋洞天》特种邮票在济源首发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629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33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9715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9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217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8653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79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342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606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