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葵:古代科技文明应深入挖掘传承
原标题:王家葵:古代科技文明应深入挖掘传承
为大众解读《本草纲目》
王家葵:古代科技文明应深入挖掘传承
王家葵
《〈本草纲目〉通识》
2024年1月9日,“2023名人堂年度人文榜·十大好书”名单揭晓。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教授王家葵著的《〈本草纲目〉通识》位列其中。很多人对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名字耳熟能详。但如果追问下去就会发现,这种“熟悉”基本都浮于表面,真正翻阅原书的人寥寥无几。偶然打开者,也基本茫然无从下手,大有“不明觉厉”之感。所以这本书内容到底是什么,结构是怎样的,很多人并不清楚。
王家葵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幽默的笔调,将《本草纲目》这部很多人名“熟”而实不“悉”的经典畅达地给予讲解。极具“理性思维”的他,始终以“观察者”的身份,用清新舒朗的语言给予条分缕析的讲述,为读者提供了进入这部杰出中医药学著作的良好路径。
“专门之书”更需专业人士提供导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诗词歌赋、小说话本戏曲等文科类别,还存在着不少偏自然科学类或者技术类的典籍,同样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价值、文明信息,不容忽视。比如《本草纲目》《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九章算术》《营造法式》《救荒本草》《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长物志》《农桑辑要》《南方草木状》《荆楚岁时记》《神农本草经》《植物名实图考》等。在传统学问中,天文、地理、算术、农业、医学、生物学等偏于理工学科的学问,属“专门之学”,相关著作被称为“专门之书”。或许是出于我国古代社会有“重文轻理”倾向的缘故,这类书在大众读者中的知名度,远远不如诗词歌赋等文科类典籍。
自近代以来,自然科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专门之学”“专门之书”开始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重视。在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教授、学者、作家王家葵看来,“在当下,我们还应进一步加大对这类典籍的深入挖掘和传承,但专家学者们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科技文明典籍的介绍和转化还有所欠缺。较之于文学、经学、诸子之经典,阅读这些书,更需要领域内的专业人士提供导读或通识,兴趣者能够‘得其门而入’,行外人士若得到好的指引,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23年6月底,中华书局推出的“中华经典通识”丛书第二辑,邀请卓越的专家学者为大众写书,将其在书斋里皓首穷经研究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公共知识,滋养现代人的心灵和精神家园。在《唐诗三百首》《世说新语》《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之外,丛书涉及的经典还包括了《本草纲目》。较之于文学、经学、诸子之经典,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类著作,显然更需要领域内的专业人士提供导读或通识,以俾兴趣者能够“得其门而入”。从中华书局的丛书计划来看,不仅有《〈本草纲目〉通识》,也有如《〈水经注〉通识》《〈考工记〉通识》《〈黄帝内经〉通识》《〈周髀算经〉通识》《〈营造法式〉通识》等,或已经完稿,或在积极筹备中。
告诉大家《本草纲目》到底是在讲什么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周秦汉唐以来本草学的集大成,其引证之后的阐述,分析入微。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医药学典籍之一,《本草纲目》在世界上也深受重视,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评价其为“最伟大的科学成就”。
然而,这么重要的一部“必读书目”对普通读者来说,却颇有阅读门槛。王家葵教授说,“按照四库分类,传统医学文献只是子部杂书中的一个小门类,而以本草为代表的药学文献又只是庞大文献中的一类。即使是文科学者,对医药文献,尤其是隐藏在其中的本草文献都比较陌生。李时珍这个名字也基本上被符号化了。符号之外,这位十六世纪的中国伟大医药家的样貌、性格、生平等,并不为人所了解。对于现代人来说,《本草纲目》不是每个人都非读不可的书。但如果要读,一个非专业读者,读懂一本像《本草纲目》这样的古代科学专业书籍是很难的。此时的读者需要一个入门介绍者。我写《〈本草纲目〉通识》的目的就在于此。我在书中告诉大家《本草纲目》到底是在讲什么内容,将其作为本草学术之代表介绍给大众。”
在《〈本草纲目〉通识》中,王家葵梳理中国本草源流及各时期的代表著作,详细剖析《本草纲目》的体例架构与版本沿革,还涉及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药用经验,李时珍的生平、写作动机、贡献与不足,以及《本草纲目》中有趣的“冷知识”,令读者在兴味盎然中了解《本草纲目》的真面目。
除了科学上的价值,《本草纲目》的文字也有很高的审美度。散文家舒飞廉曾撰文称其为“福柯式草木系谱学的研究,我也常将它当散文集来读,喜欢它考证的周密、材料剪裁得当与文字的精细。”
王家葵也提到,《本草纲目》不仅是一本专业的古代药学著作,一本集大成的本草专书,还是一部记录古代文化的博物学宝典,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科技、文化风俗、精神文明等诸多信息。诸如此类的百科知识,对于普通人提高人文素养非常管用,就像我们品读《诗经》《楚辞》,即使社会变迁,我们仍能超脱时间,体会到书中美感,《本草纲目》亦是如此。这些佳作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的发展,因此,我们今天依然能通过这些古人留下的“标志物”,进入到那个时代的精神世界里去。
热衷发掘偏自然科学的传统典籍
善于以软文笔传递硬核知识
王家葵是地道的成都人,60后。1986年他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药学系,1998年取得医学博士学位,现为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教授。在自己的医药学专业领域之外,王家葵在业余时间钻研书法篆刻、文献整理、历史掌故,发力甚深,成果斐然,出版有《神农本草经研究》《本草文献十八讲》《本草博物志》《陶弘景丛考》《近代印坛点将录》《近代书林品藻录》《玉吅 [xuān] 读碑》等多部专著。与此同时,他还热衷发掘、讲解偏自然科学的传统典籍,善于以软文笔传递硬核知识。
出生于书香之家的王家葵,自小便喜欢亲近笔砚,会用自己的零用钱购买劣质墨汁,在废旧作业本上恣意挥洒,或是随便找寻些石头来镌刻文字。1982年进入大学读书的王家葵,开始在当教师的母亲指导下正式练习书法,还到处寻觅和阅读各类碑帖以及书法理论书籍。更关键的是,在母亲的带领下,王家葵结识了著名文史学者朱寄尧先生,得到其认真指导。
朱寄尧是蜀中名儒林思进弟子,曾任四川大学外文系教授,是传统文化功底极深的老派学人,工书画,能篆刻,精于诗词赏鉴。在与朱先生的点滴交谈中,王家葵的文学素养大幅提升,不仅对书法篆刻的认知更为深入,在其他文史领域也积攒下累累硕果。“我之所以能够在文科领域,比如本草文献、道教历史、金石考鉴方面取得一点点成绩,完全得益于恩师朱爷爷。”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姜孟欣 图片由王家葵提供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王家葵:古代科技文明应深入挖掘传承
为大众解读传统“专门之书” 王家葵:古代科技文明应深入挖掘、传承|名人堂·专访
中北大学学生深入滑县大弦戏剧团挖掘传承故事
40名作家深入科研战线,以饱满笔墨谱写科技强国的恢宏史诗
吉狄马加:田园诗会有助于深入挖掘人文精神
熊澄宇:推动文化传播文明传承
国家京剧院联合杰外科技推出“中国京剧”IP, 赋能国粹传承创新
诗人吉狄马加:田园诗会有助于亲近自然,深入挖掘人文精神
专家学者相聚“越国敦煌” 共研佛教石窟艺术保护传承
奏响传承创新互鉴协奏曲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195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95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9119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2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81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45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3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6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7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