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的答案,其实早已写在学生时代的课文里
原标题:人这一生的答案,其实早已写在学生时代的课文里
人这一生的答案,其实早已写在学生时代的课文里
人生莫惧少年贫。
作者:洞见ciyu
杨绛先生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年少时读古文,只觉晦涩拗口,死记硬背不过为了答对考题。
岁月渐长才知这些学生时代课文里,不止藏有考卷的答案。
何为朋友?何为爱情?何为生活?
这些我们追寻的人生答案,古人已落笔许久。
其间所感,皆取决于自己阅历之深浅。
1
何为真朋友?
答案在《记承天寺夜游》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这是苏轼在黄州的第四个年头。
十月十二日的晚上,苏轼正准备脱衣就寝,却瞥见清辉从窗外泻进来。
雅兴顿起,他打消了睡觉的念头,推开篱门,来到承天寺寻找好友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入睡。
此时,月光轻洒庭院,院中竹影斑驳,看上去如水藻般纵横交错。
二人在院中闲庭漫步,闲聊生活的琐事。
年少时,觉得朋友在月下一起散步,不过是一件平常事。
到了一定年纪,我才明白这样的交情有多难能可贵。
苏轼自己说:世事如今腊酒浓,交情自古春云薄。
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像薄薄的春云,一吹就散。
我们以为与朋友能常一起把酒言欢,到最后终究聚少离多,一个个好友渐行渐远渐无书。
我们以为朋友跟自己肝胆相照,等自己困于低谷时,他们皆四散而去。
大悲大喜看清自己,大起大落看清朋友。
苏轼在最落魄时,赏月兴致而起,好友欣然陪同,这大抵才是死生不二。
不经一事,不懂一人。
我们在世事中摸爬滚打久了,就明白什么是真朋友,什么是假交情。
有些人注定要退出你的生命,不是缘分已尽,就是人心凉薄。
人这一生,朋友其实并不多。
潮退之后还能相伴同行,这样的朋友才是我们一生寻找的。
2
什么是爱情?
答案在《项脊轩志》里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的这句话太平淡,平淡到初读时,内心不起一丝涟漪。
再咀嚼一下,言已尽,意无穷。
我仿佛成了归有光,置身于一个空旷的庭院。
书房门口左手边,栽种着一株枇杷树,邻家顽童时常来绕树嬉戏。
妻子卧病那年,叮嘱种上它。
我笑着说,等它长大的时候,你就会好起来了。
没多久,妻子很快撒手人寰。
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
我日日浇灌枇杷树,树每长一天,对亡妻的思念便增添一分。
如今,年迈的我抬头望着如华盖般的大树,平静之中有大悲痛。
佳人已去,唯有草木欣欣向荣,一生一死之间,加深了那份想念。
我看着南阁子,想起了以前的点点滴滴。
妻子或是常坐在几案学写字,或是靠着小轩窗,对着镜子正梳妆。
这些日常当时道是寻常,如今成了日与夜的念想。
三毛曾说过:风淡云轻,细水长流何止君子之交,爱情不也是如此。
似水流年是爱情的一切,轰轰烈烈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激情。
你颠勺翻锅地炒菜,他在旁洗菜切肉,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或是你们在客厅上相互依偎着,吃着零食,看着无聊的肥皂剧。
朝朝暮暮的平凡日子,自有不一样的风情。
元好问曾感慨:问世间情为何物?
现在有了答案。
不过是珍惜每一个当下,怜取眼前人。
不过是求得共白首,忠于一人。
3
亲情价几何?
答案在《陈情表》里
晋朝文学家李密从小就与祖母相依为命。
祖母每天为他洗衣做饭。
等他到了读书年纪,祖母又亲自东奔西跑替他寻访名师。
后来,李密拜在大儒谯周门下,并入朝为官。
正当仕途正顺风顺水之时,他辞官归乡。
因为他发现祖母身体越来越差,为了能躬身侍奉,他毅然抛下荣华富贵。
泰始三年,晋武帝屡次征召李密入朝为官,给予厚禄。
这时,难题再次摆在了李密面前:孝与名难以两全时,该如何选择?
李密写下《陈情表》以诉衷情:
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为国效劳尽节的日子还长,报答祖母的日子却不多了,请允许我完成养老送终的心愿,再来报效朝廷。
李密终究选择了尽孝。
一辈子很长,有大把的时间追名逐利,可年少成名,可大器晚成,人生富贵不在于一时。
这一生又很短,一个远游父母就双鬓染白霜,一个转身双亲背影就佝偻几分,因此孝不等人。
就如一句话说的: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年轻时,名在前,亲人在后,总想仗剑天涯,闯出个名堂。
到了一定年纪方知,黄金万两买不来几分亲情,地位高崇换不来陪伴。
季羡林的散文《永久的悔》里,有一段话令人动容: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
孝为先,父母为大,相比之下,名利如浮云,如微尘。
4
怎么脱离底层?
答案在《送东阳马生序》里
曾国藩说过一句话,人生莫惧少年贫。
一时穷困,不意味着一生穷困。
多少寒门十年苦读,走上庙堂封侯拜相;多少布衣熟读万卷书,最终笔落惊风雨。
宋濂小时候家境贫寒。
可他喜好读书,家里没有书读,他就借书来抄。
天气寒冷,墨汁都结冰了,手也冻得僵硬了,他也不曾停歇。
为求得名师指点,他踩着几尺深的积雪到远方求学。
他走过深山峡谷,冻裂了脚,衣衫褴褛,饥不果腹。
到了书院,还经常被老师大声斥责,毫无脸面可言。
即便如此,宋濂从未放弃过努力。
数十年的孜孜不倦,使他终成明朝重臣,摆脱了贫困。
明洪武十一年,宋濂已告老还乡,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访,宋濂便将这一生的经历写成文章《送东阳马生序》勉励他:有多少耕耘,就有多少收获。
没有人能轻而易举地打破阶层禁锢,所有的光彩背后必然是日日夜夜的勤勉。
如果一个人吃不了努力的苦,只能沦为平庸。
沉住气,慢慢熬,你想要的生活总有一天跟你不期而至。
5
桃花源在哪儿?
答案在《归去来兮辞》里
陶渊明,被中国人羡慕了千年。
不是因为他的辞赋写得多恬淡自然,多醇厚隽永。
也不是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说罢官就罢官的潇洒。
而是他真正做到了生活在于心境,花开时看花,风来时听风。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出仕为彭泽县令,只八十多天便弃官归田,
没了俸禄的陶渊明,日子过得很清苦。
没钱买蜡烛,只能点柴火照明。
常年不事农桑,时常因为收成不好饿肚子。
陶渊明却说: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他穿起粗布衣衫,他清晨扛着锄头下地,傍晚哼着小曲而归。
他偶尔会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呼啸,有时在溪流畔上吟诵诗篇。
无酒可饮抚琴赏菊,有酒可尝时就醉卧花荫。
这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没有金玉满堂,没有衣食无忧,却春可看花,秋可对月,夏沐凉风,冬赏飞雪。
陶渊明跟我们一样,也不过一个是凡夫俗子,有家要养,有子要教,为一地鸡毛要烦恼,为几两碎银忧愁。
我们以心为形役,目之所及的风景自然是一片惨淡。
陶渊明却把当下生活的一切酿成酒,化成诗。
陶渊明在《饮酒》中写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其实,我们想找的“东篱有诗,南山有酒的”桃花源,不在别处,在此处。
▽
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说: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以前,总感觉古人离得很远,读其文章不知其意。
攒够了一定阅历,我才知:
关于友情的困惑,关于生活的迷茫,我们在思考,千年前的古人们也在思考。
他们一字字地写透了千种滋味,也一句句地告诉我们他们所理解的人生。
我们想过好这一生,不妨看看他们的答案。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人这一生的答案,其实早已写在学生时代的课文里
中年以后顿悟:我们命运的剧本,都写在了小时候的课文里
人这一生,最好的活法!
人这一生,不必想太多
人这辈子遇见谁,其实早已命中注定
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事实上,人这一生,很难如愿
四五十岁的70后,命运的剧本,就在小时候的课文里
人这一生,贵在顺其自然
人这一辈子,命里有没有钱,其实都是有定数的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091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87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900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2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7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35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3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6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