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迪华:艺术之树常青
原标题:张迪华:艺术之树常青
张迪华:艺术之树常青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范坤鹏
虽然他是川南汉子,可经历与洛阳如同血肉般粘连在一起;虽然他年逾古稀,可笔情墨韵中依然对艺术情有独钟,保持着那份独有的痴迷和热爱.....
历经下乡知青、矿山挖掘工、企业宣传人员、报社记者等多重身份,中国作家、书画家张迪华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广博丰厚的知性学识,不仅让他的书画作品以传神笔墨和美妙意境扬名于世,而且在追求人生真谛的过程中始终与快乐相伴,也始终保持着艺术之树长青。
相得益彰书与画
去年年底,千载河洛·翰墨十年—迎新春暨墨云轩书画院建院十周年书画展在洛阳图书馆开幕。这场跨年书画展给洛阳市民带来一场文化盛宴,作为特邀嘉宾的张迪华的书画作品就挂在突出位置,受到了观众的普遍好评。
还是少年的张迪华,对于书画便有着特别的爱好。或许是对书画有着与生俱来的悟性,小学五年级那年,他的一幅水彩画便在洛阳市少年儿童美术比赛中获得二等奖。数十年来,除了专心于新闻和文学写作的那些年,他始终没有放弃对书画艺术的热爱。有着资深媒体人、作家等身份的他,经过精心筹备,1996年在大千画廊成功举办首次个人书画展,在新闻、文学、书画界引起不小反响。很多人猜疑:这是记者、作家的张迪华吗?就此,他实现了从文字创作为主到书画创作为主的华丽转身。
“美术,求美之术也。投身于艺术之中,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呀!”张迪华说。多年来的艺术实践,带给他的是丰厚的回报,如今已在国内外成功举办过个人书画作品展11次,作品得到了中外艺术家的高度赞誉,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喜爱和收藏。
洛阳牡丹甲天下。张迪华的花鸟、山水画深得传统艺术精髓,加之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他的书画作品以传神笔墨和美妙意境扬名于世。尤其他的牡丹画,始终坚持原创性、文学性和雅俗共赏性,更以其神妙独到的笔墨表现、丰富生动的结构画面和富贵喜气的美好寓意,广受海内外书画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喜爱,被众多新闻媒体誉为“牡丹王子”“牡丹圣手”等雅号。但他始终对那些过誉之词不予认同,总是谦称自己为“牡丹歌者”。观张迪华的绘画作品有种亲切感,仿佛画家在和你对话,诉说他的思想,表达他的情感,传递他的审美,从而让观者与其产生共鸣。
张迪华现为中国艺术学会常务委员,中国艺术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杂文学会会员,中国画院签约画家,洛阳书画家协会终身艺术顾问,洛阳彩墨书画院艺术顾问,洛阳龙门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菲律宾中国艺术中心特聘书画家,全日本中国艺术家联盟特约作家,西澳洲东方文化艺术协会艺术顾问。至今已在海内外公开发表文学作品160多万字,有十多篇作品获奖;发表书画作品500 多幅,有16幅入选全国及海外各类大展大赛,8幅获奖;发表艺术论文60余篇,其中《中国书画美丑论》《笔墨是个什么东西?》《百无禁忌说白石》曾引起广泛关注,并出版多部专著。
成功源自不懈努力
“坦率地讲,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职业作家、书画家,虽然我从小就喜欢写写画画的。”张迪华说,初中上了不到两年,之后就下乡开矿、砸焦炭、炼钢、打包,直至31岁时才凭着能写会画的一技之长进入了一家大型企业的党委宣传部,以后又调到洛阳经济报社,从记者、编辑一直干到编委委员、总编辑助理—在这个过程中,书画一直是其不舍的业余爱好。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1997年,张迪华所在的报社竟然因机构整顿而被砍掉了。想要再寻个单位,就得托关系、走后门,可他已年近五十,又抹不开面子。思来想去,倒不如索性去做一名自由职业者,成就自己一直以来的理想。他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自此成了一名职业作家、书画家,过去的业余爱好变成了必需的工作,也成了他养家糊口的主要手段。
幸运总是钟情那些有准备的人。由于他有着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和写作、书画技能,他被亚世集团看上,携夫人去到了千岛之国菲律宾,成了集团创办人郑周敏先生的中文秘书和专职书画家,并被聘为《菲华时报》“时事述评”专栏作家。一年之后,他在马尼拉举办了自己的第二次书画展,菲律宾总统和十几位华人财团的理事长出席了开幕式并剪彩,轰动了整个华人社会。经济基础有了,回到国内后,他毅然北漂,拜倒在北京画院著名山水画家王文芳的名下。两年后,也就是2000年的春天,他有幸被聘为中国美协旅游联谊中心岭南中心的筹备工作人员,带着他在北京画院系统学习到的中国书画理论和实践经验南下广州,见识了南国诸多的书画名家和政商界名流,从而使自己的书画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张迪华无疑是幸运的,但他自己知道,那是他的不懈努力得到的。在他宽大的工作室内,几天便会有一大堆废纸需要清理。常有人说,没有废纸三千,休想在书画上搞出成就。而张迪华认为,三千废纸若能成就书画,那就太容易了!包括在澳大利亚他的女儿家,友人少了,应酬少了,他每天都要写十几张报纸。要知道,国外的华文报纸都是几十版,他还是《珀斯邮报》的艺术专栏作家,每期他都会按时交稿,至今已发表艺术专栏56篇。到目前为止,他创作的书画作品已有368幅,还不包括他在很多笔会上的即兴创作。他乐意倾听他人的评头论足,1996年至今,他已先后举办了11次个人书画展。内行人都知道,每一次个人书画展都需要多大的精力和投入呀!从中学开始,他有写日记的习惯。他说,写日记有三大好处:一是留下了过往印记;二是训练了文字表达能力;三是不断提高书法水平。如今,六十多本日记摞起来有半人高,印证了他的勤苦努力。他常爱写的有这么一副对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快乐生活如歌行板
翻开去年第五期《牡丹》杂志,张迪华的文章随笔《说酒》在“纸贵”栏目刊发。文章谈到他对喝酒的深刻认识,这正是他生活感悟的一个方面。
张迪华认为,“说到快乐,我真切认识到快乐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快乐了,心情就舒畅了,免疫力大幅提高,身体出现毛病的概率便会大大减少,所以我经常讲,快乐是第一位的。而要想快乐,必须学会放下。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负重前行如何快乐得起来?”
如今74岁的张迪华虽然头发、眉毛都白了,可他从未觉出自己老了,自驾游一跨就是数省、区,一出门就是十天半个月。每次出游,摄影、随笔,收获满满。友朋相聚,把酒言欢,一高兴喝半斤酒没问题呢。国内国外来回跑,他丝毫不会被手机解决问题所难倒。沉醉在山水、花鸟、书法的笔墨韵味之中,案头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不论是有感而发或朋友所托,在电脑键盘上敲击一个个充满魅力的中国文字,那“塔塔”之声无不充斥着激情和活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自有源头活水来。是艺术给了张迪华无穷的生命活力。投身于艺术之中,便是他莫大的幸福。
艺术之树常青。祝愿张迪华先生艺海扬帆,破浪前行,创作出更多更美的文学和书画作品,滋润社会和人生。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75岁张蕴华带你走进单弦艺术
油画家曾华与阳东一中学子分享艺术实践心得
常青街道:举办庆元旦迎新春文艺晚会
首届“藝樹”千树艺术嘉年华将于11月11日开幕
艺术的生命力发轫于生活
迎新年,武汉市东西湖常青花园举办音乐会
“1棵树·1世界”ANOBO世界少儿科技艺术巡展在今日美术馆拉开帷幕
样板戏时期刘庆棠的“洪常青”最经典,而最令人敬佩的当属童祥苓
迪丽热巴嫌弃老家?黄轩隐婚?张云龙复合?贺峻霖私生?杜华PUA
识得花木常青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73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0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