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皆风景

原标题:《走过》皆风景

《走过》皆风景

文/万宏伟

面前是张劭辉的一本散文集,名曰《走过》。我不免心生疑惑,一个80后取此书名,难道是故作深沉吗?及至读到他的自序文章《再次出发》,才恍然大悟,他是以此书为人生里程碑,总结过去,开启下一段崭新的征程。如此看来,这本书大概算是他“走过”的1.0版。

果然,不久后,他从金融高管“摇身一变”成为财经媒体人,将过往及当前的职业和爱好“财媒+金融+文学”结合在一起,成为令人羡慕的“斜杠青年”,自此他走上了2.0版的全新征程。

循着《再次出发》一篇篇读下去,我仿佛无意闯入辞章秘境,在《走过》的文字阡陌间顾盼打量、含英咀华。“走过”皆成风景,未来才更值得憧憬,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不也是如此吗?

张劭辉年少时,农村生活艰苦,好多人两件衣裳穿四季。他懂事早、心气高,品学兼优。记述这个时期的数篇文章,少有儿童的欢愉,多是奋发向上和成长中的忧郁。例如,《我没有白衬衫》。该文的梗概是,“我”因没有白衬衫,先前取得的荣誉和光环被统统褫夺。“我”满腹委屈,无处诉说,“躬丁其酷,而又无不平之可鸣”(王国维语),只能迁怒于物,和白衬衫结下“梁子”,谁知多年后参加工作白衬衫却成了工装。读之,“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些文章记一人、叙一事,篇幅短、脉络清。不渲染背景,不用辞藻修饰,语言朴素省约,画面清晰简洁。《霜画》颇有霜的肃杀和冷清。开头便冷得蹊跷,让人生疑,“他咋不回家呢?”我被这疑问套牢,在《霜画》的字缝里一次次左观右瞧,试图找出解开疑问的蛛丝马迹。待读到敲钟老头用眼神能让孩子们改邪归正,方悟简陋的校舍居然隐藏着高人,神秘者果然神奇,他不仅有以校为家的敬业,还有一言不发即让顽皮孩子敬畏的能耐,大呼作者巧施疑云引人入胜写法的高妙。

《代课》同样耐人寻味。文中的愣婶在家被丈夫欺凌,当代课教师被“嘎蛋子”们不当回事。面对顽劣孩子的捉弄,她无助而恸哭。尔后故事突然逆转:带头闹事的先是愣住、嗫嚅、掉眼泪,尔后站在愣婶一边,成为愣婶的保护神。眨眼间,顽童变成了学童,泼皮小孩摇身为阳光少年。如此安排,如河流的乾坤湾,像“欧·亨利式结尾”的反常合道,颇有喜剧效果。读此文,不由地心紧揪、眉紧锁、拳头紧紧握,继而如释重负,原本阴冷的人物关系顷刻间冰消雪融,暖暖的让人感动并感慨良久。

我也是个写手,常带着不服气的心态咬文嚼字。一番吹垢求瘢后,不仅一无所获,反倒发现作者“一字之功”的深厚。数字短句能开辟一个崭新境界,三言两语能把你绕篱倚石也理不清的意思表述得完整、通透。这样的表达手法犹如高手用小钢片开锁,给人的震撼是用任何精美钥匙把锁打开都无法比拟的。

离开校园后,张劭辉走了一条其他同学不敢奢想的路:凭少年才气到城市高楼里作白领。初入都市,他像一株被移栽后水土不服的幼苗,心头涌起的是无所适从的漂泊感。于是,他趁节假日到录像厅等打工仔才去的地方一股脑儿消解,换来上班路上“我埋下身躯蹬着脚踏,不再分辨东南西北,而进入时间的轨道,眼神投向的是明天”的淡定。早早自立,让他饮尽了孤独,也剐蹭掉了棱角,磨出了圆润。他少年老成,文章透着一股幽燕老将的沉雄味。写漂泊南国北疆,不诉说“人生不尽意之八九”,记叙的是“可与人语之一二”,使人励志。登山岳、涉湖海、凭吊遗迹,粗线条勾勒“八千路云和月”时,总是将一腔珍重给予大好山河,仿佛眼前的一滴水、一根草都蕴藏着看不完的秀色。听雪、吃春、泡茶、问汤,目光转向街头巷隅,舌尖上品尝人间清欢。于张劭辉而言,大地俯拾皆文章,他把笔插在大地上,文字便兼具了草木气息和历史文化意蕴。

其实,用文字记录走过的路是很多人的习惯。在步移景换中,穿插历史掌故、文化典籍、稗史杂说、名人言论、民俗风情等自然人文知识,寓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从尘封的史料和寻常的山水荒野中挖掘出内涵,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具象相交融。这种写法是把双刃剑,对作者的眼力、腕力、学问都是考验。不少人才思不济担心功亏一篑,对此敬而远之。张劭辉饱经了磨砺,品尝了人生百味,怀古中经常有发人深省的忧思;他博闻强记,引用的资料大都不为人们熟知,既增加了描述对象的厚度,又填充了读者知识的空白;他似乎还有双火眼金睛,总能从相差无几的万象中写出个性和奇异。

我读这些,即便是熟知的,也不潦草滑过,因为他的引用大都撇开前人的牙慧,重新挑字拣词排列组合。大意相同的文字里,时不时蹦跳出时令新词、网络用语、流行金句,使那些即便不熟知的古董也透着新鲜和趣味。我常被亦庄亦谐的语言、超大量的信息拨弄得喜出望外,饶有兴趣地沿波讨源,乐呵呵地在书堆里、在百度上一点点查阅,然后比对、考据、校勘。一边旁搜远绍抄写,一边握管如恒抒怀,既有他乡遇故知的惊喜,又有驿站逢新朋的欢畅。

《走过》还有一部分文章相当精微,文字洗练、韵味悠长,营造出诗的意境。只有三百多字的散文诗《竹魂》,相对隐晦,初读入坠云雾。一天听见歌曲《长大后我便成了你》,我如梦初醒:歌词“长大后我便成了你”与《竹魂》的“然后醉成一丛竹”异曲同工。张劭辉大概崇拜竹子,希望自己能像竹子一样立根破岩,适应恶劣环境。他写竹子,撇开惯常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窠臼,不抽象竹子的品格,而具象为一种情绪,让读者跟随他走入幻境:竹子举杯邀“我”对饮,醉眼蒙眬中“看你从映着竹影、映着明月的滔滔江水走来”。字极简、情至真、意最深。我挥笔在该篇文章页脚处写道:竹风牵袖映水光,另辟蹊径情致长。多少韵味清越里,思念无端满三江。初看隐晦朦胧品,细读已成诗中人。如痴如醉费思量,涂鸦嗟叹为《竹魂》。

和《竹魂》一样纯粹的还有《秋天的早晨》等。张劭辉说过,他喜欢明清小品文里去除了人生火气的那样一种平静,以及藏匿在平静之中的古井一般的深沉、踏雪寻梅般的雅致。他的这些文章不也是如此吗?

很长时间里,我在《走过》中瞻顾把玩、涵泳悠游。品鉴写作技巧、采撷语言精华。描写生动的、充满诗意的、蕴含哲理的、发人深思的、精悍警策的,我统统划线标注,一句句抄录。以致《走过》被折腾得封面烂、装订线断,页面上蓝笔描红笔圈,留白处的字迹符号盘曲交错。这,也是我“走过”张劭辉这篇文字风景留下的一道别样“风景”吧。

(作者简介:万宏伟,供职于洛阳市总工会,著有散文集《岭脊那棵小拐树》《一路春光》,有散文多篇散见于《人民日报》等报刊。)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内心有风景,生活皆美好
“走过风景——高雷美术作品展”在苏州开展
阡陌红尘皆过客,冷暖光阴谁记挂
半生已过皆因果,流年暗度亦蹉跎
走过人生谷底,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当你走过最难的路,就会看到最美的景
走过半个世纪的军旅生涯,曹育民书法作品在京展出
绚丽生命需沉淀,妙曼风景在童年
诗词丨满目山河皆美好,人间岁月最值得
梅玉卓​:窗外的风景

网址: 《走过》皆风景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62704.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