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山之木不可复生

原标题:牛山之木不可复生

夏含夷

《惟王受年:从农业起源到秦帝国的中国政治生态学》 兰德 著 王泽 杨姚瑶 译 东方出版中心

中文里有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走马观花”,字面意思是“骑在疾驰的马上看花”,也有“概览一份详实的记述”“忙于生计以致忽略了让生活更有意义的小美好”等诸多词义。我读到兰德的这本新著时,这些词义都跃入了脑海。这本书,一方面是对中国西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环境史的详实记述,另一方面则是赫然在目地提醒,这里的现代生活已经离地里长出的鲜花百草诸物很遥远了,这里曾经是中国大部分文明的中心地带,是周秦汉唐的都城。

我在关中两次骑行数日之所见,比起兰德徜徉自然之所得可要差远了,他先是在加拿大的育空地区呆过,后来又在中国旅居了五年。兰德将新兴的环境史领域与传统政治史研究的精髓相结合,细心关注考古学材料,为我们追溯了中华文明的中心地带——黄河流域中部——大约从一万年前农业起源到秦帝国灭亡这一长时段中,农业生态系统逐步取代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

多数研究关注的是该地的人众和行政机构,而兰德关注的是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如何被人类改造并最终被人类重塑。换言之,塑造周秦王朝的,不惟铁器、骑兵和官僚机构,更为本源的是作为个体和集体的人,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那山、那水、那片黄土地。

兰德首先介绍了关中地区的原始生活环境,始自公元前45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那时的人们刚开始在小型社群中生活。书中对渭河流域的姜寨村做了详尽的描述,指出时人可利用的丰富自然资源: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犀牛、原始牛、熊和鹿,多种小型猫科动物以及黄鼠狼等几十个物种,这些动物提供了肉食和毛皮;水生动物,如鱼、蛙、蟾蜍、乌龟,还有蝾螈、螺和蚌类,这些动物都是当时食谱中的一部分;还有大量的鸟类,如麻雀、燕子、喜鹊、乌鸦。这儿还有丰富的野生水果、坚果树,以及各类可食用、药用或用作轻便衣料的植物。

随后,兰德回顾了接下来近4000年里不断扩张的农业和行政管控的发展历程。在公元前2000年,人们依旧生活在小村庄里,但他们此时主要食用驯化植物,尤其是各种黍类;牛、羊自中亚传入,与最早驯化的猪和狗相伴。虽然一部分人积累起了财富,但相对而言,绝大多数人都比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姜寨先民生活得更贫乏,至少在营养方面是如此。考古学证据表明,过度依赖黍类为食会导致龋齿,而单一栽培也增加了因气候或疫病而导致的作物歉收的风险。

贫富分化和生业难题促使地方强豪统治下的城郭兴起,最终发展为君王乃至皇帝统治的大型领土国家。越来越多的物种被引入关中的生活环境,包括同样来自中亚的马——统治者控制了马匹,高高凌驾于平民之上。人民为换取安全保障而向这些统治者交税,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税收主要用于供养日益庞大的军队,以此扩大国家的规模,从而进一步扩大纳税人群。上述步骤成了秦国的国策,兰德对此有十分细致的研究,书中不仅讨论了这十几年秦朝的历史,还包括了此前秦国从一个地方小势力发展为古代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国的约600年开拓史。秦国的崛起,不单是靠攻伐同时代的其他诸侯国,而且是从渭河流域向外扩张到南部的深山密林和北部的干旱平原,及至秦帝国建立,自然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秦国以弓弩刀剑尽灭诸国,却是靠犁的革新和大规模灌溉工程才使边缘的林地和草原皆可耕作,甚至使远在北方的盐碱地也变得多产。

这些变化的背后都有高昂的代价。兰德将《孟子》中的牛山故事置于篇首: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孟子又千年之后,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下《春望》一诗。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的伤怀之时,却有着乐观的第一句——“国破山河在”。牛山之木不可复生,但通过本书,我们知道了历史上的得与失,我们至少可以理解一些“山之性”。明白了山之性,至少能理解一点人之性。

(作者为美国汉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牛山之木不可复生
牛首山文创走红背后,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夜宴 周迅 精彩片段
铜仁学院举行《走向困牛山》新书分享会
岳飞抗金故垒,从大战南京牛首山说起……
《山海经》: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子曰诗云)
夏含夷|一个关于关中的新故事
兰炭炉子木炭火
在“社牛”与“社恐”间寻求平衡
绿野寻踪“智竹长乐”探竹海 苏州穹窿山举行亲子研学活动

网址: 牛山之木不可复生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63714.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