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需要《繁花》
原标题:上海需要《繁花》
阎晶明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很多朋友问我看了电视剧《繁花》没有,我的回答总是模棱两可,不置可否。作为参与过茅盾文学奖的评奖工作,参加过《繁花》研讨会的文学中人,电视剧《繁花》带给我强烈的陌生感。我都没办法确认,小说和电视剧在“同名”之下的共同点到底有多少。但我很认同电视剧《繁花》引起的持续热议。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最上海”的艺术正品。我甚至认为,借助《繁花》,上海终于在艺术创造的领域里找到了自己的“腔调”,而且全方位保持、全线条贯穿了这一“腔调”,塑造了一个既是眼前的庞大存在,又具有某种虚幻、迷幻色彩的上海形象。
上海成就了金宇澄、王家卫,成就了小说版、电视剧版《繁花》。反过来说,《繁花》也成就了上海,而且站在当下文艺创作角度讲,我更愿意强调《繁花》对上海城市文化的保持、上海城市文化品质的提升所起到的特殊作用。
在中国,上海是个“异数”,它必须保持这种异质性,彰显它的城市品格。上海不应该是一个规模更大的内地城市,它应该在领风气之先上发挥自己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随着中国城市各显其能的迅猛发展和快速崛起,上海独树一帜的形象渐有模糊的趋向,时尚和文化的引领性也有减弱的风险。京片子、东北话、关中方言在影视剧和艺术舞台上各显其能的背景下,沪语,苏白,却很难通行。在小品里,这种方言也曾是自嘲或他讽的对象。
《繁花》一体化拯救了这一切。观赏《繁花》,与其说是追逐剧情,不如说是追逐表情;与其说是追逐明星,不如说是欣赏附着在这些角色身上的各种符号、标签,他们的穿着,他们的步态,他们的语言。那些偶尔冒出的纯粹的沪语,大量夹杂在人物对话中的“沪普”,无论“响”还是“不响”,都是看点,都值得流行。“宝总西装”“宝总泡饭”,黄河路、和平饭店,《繁花》带火了一系列与上海有关的东西,花样繁多。人们不得不感慨,还是上海厉害,地道。
不夸张地说,《繁花》最大的意义就是彰显了海派及其文化。上海需要有一部《繁花》,它来得及时而又正宗。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繁花》为什么只能诞生在上海?
别样万花筒、时光穿梭机,《繁花》中的山河岁月与上海变迁
《繁花》之后 金宇澄又画了百余幅上海旧影
人民网评:《繁花》就是墨镜王写给故乡的一封缠绵情书,透过《繁花》看港式上海梦
对谈《繁花》:去回忆、想象和感受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
王家卫做梦也没想到《繁花》请了20几个上海本地演员……
王家卫真拼了,《繁花》请来了半个娱乐圈的上海演员……
繁花:宝总退出资本市场隐世,汪小姐成上海首富,魏总捡漏
带着《繁花》看《繁花》小说原著加印20多万册
《繁花》时代的上海老百姓:与其存钞票,不如买邮票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