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团圆

原标题:见微|团圆

【编者按】

见微知著。

中国人坚韧不拔的信念、克服困难时的坚韧,都深耕于中国人的生活细部。龙年春节到来之际,澎湃新闻记者沉下身、静下心,深入到中国社会的真实生活之中,发掘沉潜于民间虽百折而不挠的信念与意志。

这些来自生活细部的故事结集成“见微”专题。今天讲述的是一个育儿嫂留京过年的故事。

张姐是育儿嫂,来我家已经快5年,从老大50多天时开始带,现在老二都快两岁半了。

她的老家是甘肃一个小县城,每年冬天这会儿当地就下雪封路,这也注定了她回乡的路会辛苦一些。过去张姐都要先到北京六里桥长途客运站,坐十几个小时的大巴到老家县城,再倒趟班车或者找人拼车,总之大概要花一天一夜才能进家门。

即便如此,每年她还是非常期盼着回家过年。回家前的那周,她会去个固定地方剪个头帘,那是个离我家不算近的小理发店。张姐说,还是数他家最便宜,这么多年也没涨价。

到了回家的那一天,张姐的打扮和平时带娃时迥然不同,穿上光腿神器和带点跟的小皮鞋,平时不化妆的她也会涂点艳色的口红。就这样,带着精简过后的大包小包启程回家。

今年是张姐来我家后头回没有回家过春节,也是她来京务工近10年头回没有回家过春节。

前些日子一问,她家两个儿子都来北京了,要打40多天的假期工,过了元宵节才回学校。现在俩人一个在热力厂负责看监控,另一个在大厦车库抬杆。

张姐的这两个儿子都在兰州上学。老大今年专升本。其实原本老大是想专科毕业后就出来打工,但这两年实习屡屡受挫,想法也就变了。他还告诉弟弟,要好好学习,要考大学,“知识改变命运”什么时候都不过时。去年,弟弟也考到了兰州一所大学。

张姐结婚很早,婚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老公在外做小生意,她在家养牛、养羊、种地,当然还要拉扯两个儿子长大。后来,老公的生意遇到些挫折,张姐两口子决定互换角色。

2015年,张姐初来北京,在南城一个公园做检票员,每天只工作6小时,工资自然也不高。一年后,通过同乡群,张姐结识了北京一家家政公司的老师,开启了她的育儿嫂之路。

这几年优质育儿嫂可谓“一嫂难求”。最初我也是面试加试工了不下10个阿姨,最终才留下张姐。来我家之前,张姐只在一家做过育儿嫂。尽管经验不算丰富,但在试工期及之后漫长的接触中,她的“不怕麻烦”无数次打动了我。我经常和朋友分享张姐带娃的小事,未育的姐妹还曾开玩笑问:“张姐何时下户?要是赶得及,我愿为她生个孩子让她带。”

趁着孩子睡觉包饺子做面条,给孩子读绘本学字母,除了具备这些育儿嫂的“基本功”,难得的是张姐还善于沟通和学习。有一次我听她给孩子念字母卡片时“apple”读音有误,便纠正了她。后来我偶然发现,晚上她打扫完儿童房会用点读笔读单词来听。

这些年张姐的老公一直在老家,种过地、卖过五金配件,也做过“蜘蛛人”。去年亲戚家单位食堂缺人,他也借着机会来了北京。工资不算高,时常早上5点开始工作,但两口子算是结束了长期的两地分居。

往年张姐都会提前攒一攒假,一回就是个把月。今年听她说不回了,我先是很意外也很紧张,怕是她家生了什么变故。听她说了缘由,觉得是个不错的安排。新的过年模式,意味着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可能和机会。一家人在北京团圆,一家人往一处奔。

大年三十在哪儿吃团圆饭?张姐说,她老公借了个空宿舍,一家人可以挤一挤,或者到时候找个酒店住两天,点个外卖。最后张姐说,元宵节如果没有安排她想休一天,和老公一起送两个儿子去车站。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见微|团圆
今日中秋!愿月圆人团圆!
见微|夫妻该回谁家过年
元宵庆团圆|MV《岁岁年年》
见微|表弟小年回不了家
中秋月圆人团圆
出发吧,向团圆
正观漫读丨人间至味是团圆
欢度国庆 情暖中秋|致团圆
有一种思念叫团圆

网址: 见微|团圆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66972.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