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大碗

原标题:捧大碗

从柳敬亭在柳树下说书算起,扬州曲艺已经生生不息地传承四百余年了,其间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它的生命力之所以如此旺盛,除了有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追求与坚守之外,最主要的一点:扬州曲艺一直是谋生的手段,是艺人养家糊口的“饭碗”。

清末民初,扬州城内城外书场有十余家,教场一地就集中了六七家,成为艺人竞争的火热场所。相传老扬州书场的书金都是靠书台口的大碗收账,艺人一段书表演完毕,听客根据自己的评价给出书金。若是艺人今天的书中出现了重大的漏洞,则有好事的听众来捧走先生的大碗。

相传当年有“活孔明”之誉的康派三国创始人康国华先生在扬州邵伯的松源书场说书,说到《当阳道》时:“赵云夺得了曹操的一个青釭剑,如虎添翼。对近处的曹兵就用青釭剑刺,对远处的曹兵,他就将宝剑悬于腕下,用枪来挑……”散场之后,有一位听众坐着不走,对他说:“康先生,请你赔赵云的马头,你说赵云杀曹兵青釭剑悬于腕下用枪挑,宝剑在腕下可有不晃动的道理?如果晃,岂有不削马头的道理?所以请你康先生赔赵云马头”。说完捧走了康国华的“大碗”。

被“捧大碗”的艺人,一天的收入全无是小,丢了自己的名声是大。但也正是旧时书场“捧大碗”的旧习,才出了龚午亭、康国华、王少堂、张慧侬等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名家,将扬州曲艺推向了一次又一次的高峰。

我上世纪90年代学艺的时候,书场内虽无大碗了,但仍然卖票,并且说书收入与票房直接挂钩。虽然票价不高,但每天上客情况、票房收入仍然是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我每天都要思考,上台后如何抓住观众的心,让他们明天仍然心甘情愿“送”钱来。

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的重视,现在已没了被“捧大碗”的担忧,但不能因此而放弃艺术上的精进,更不能不思进取而“躺平”。特别在新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品位在不断提高,扬州曲艺要在审美趋向上寻找新的出路。传统曲艺大多以传奇的君王、睿智聪慧的幕僚、侠肝义胆的英雄为主要题材,但这些故事、人物离时代太远了。那些生涩的诗词歌赋、刻板的人物勾脸、完全传统的表演内容与节奏,也让年轻的观众很难提起兴趣。

王丽堂老师不止一次对我说:“市井生活气息始终是扬州曲艺创作与表演的精髓。”平民的生活、意愿才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把个人的思想情感融通于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之中,深深扎根于广大群众的沃土上,才能创作出适应而不是迎合时代的作品。

扬州曲艺新的市场在哪里?曲艺必须要走公益演出与市场演出相结合的道路,因为失去商业演出,必然会表现出其缺少活力、缺少竞争力的软肋,只有当观众主动花钱走进书场,才能体现出这门艺术存在的价值和生存的空间。扬州是一座旅游城市,传统文化在旅游活动中,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性和标识性,通过一场通俗易懂且又薪火相传的传统艺术演出,让游客融入到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中,这应该是我们曲艺演员的一只金饭碗。

从前年开始,我和部分扬州导游联手在东关街尝试建立起扬州地方曲艺的文旅融合小剧场。小剧场须买票,将传统的长篇,提炼成通俗易懂的折子书,将经典的唱段节选出来讲解给观众听,表演给他们看,演出时间从下午变成了晚上。从传统的单纯说书讲长篇故事,到对扬州地方文化的介绍、展示、推广;从传统的台上演、台下听,到游客观众的沉浸式互动体验。花钱买票的八成以上是80后、90后,他们坐了下来,为传统曲艺演员鼓掌,为地方文化买单。

在别人眼中,扬州曲艺是一门四百年的国家非遗,需要保护,而我们作为曲艺演员需要认识到,饭碗是用来吃饭的,不能放进橱窗。要想端牢“饭碗”,只有找到曲艺传承的新出路,创造出新的时代价值,如此,才能把“饭碗”捧得稳,捧得牢,捧得长。 (作者为扬州著名评话演员)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捧大碗
宋代最大的定窑瓷器白釉刻莲瓣鱼纹大碗鉴赏
刘德华捧父亲遗像出殡
刘德华手捧父亲遗照
香港那个矮冬瓜捧红的她吧?
为何能让京圈大佬王捧她?!
李亚鹏乡下吃酒席太豪迈,用大碗喝拉罐啤酒,胸前打湿掉一大片
于正又开始捧她做女主角了
女孩被母亲看不起 被别人捧在手心
美女手捧玫瑰花坐电梯,邻居一句话好尴尬

网址: 捧大碗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70058.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