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并非必有恶

原标题:小说并非必有恶

□林鸿越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二(1)班

在许多人眼里,出色的小说都必备不俗的、出色的立意。人们总希望从文字里洞察出些类似于鲁迅或契诃夫文章中的隐喻或暗指,类似海明威“水下冰山”的秘密。当大众读者浸泡于“现实主义”多时,一部“无恶之书”在众人看来似乎便会显得有些缺乏深度、立意过浅。

但每位读者不妨都思考一下这样的问题:有所批判、有所隐喻才是好的立意吗?表现现实主义、冰山理论的,才是好的小说吗?

在汪曾祺的文字里,我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小说并非必有恶,“浪漫主义”亦故乡。

一部“善念”之书,能让我们回归本质的阅读,无须时时提心吊胆、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地去阅读作者的文字。读《受戒》时,我少有地真正沉入了书中的世界,如归故乡。我确实更加享受这次阅读的过程,当放下戒备,全身心地沉浸其中时,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喜怒哀乐,一字一句都在牵动着我的心弦。它带给我的情绪价值与精神满足是分析与解读一篇“深刻”的文章所不能比拟的。所以我说,这是一部“善念”之书,能让我们体会到温暖与爱意。你看这段:“明子和小英子就伏在车杠上,不紧不慢地踩着车轴上的拐子,轻轻地唱着明海向三师父学来的各处山歌。他一扬鞭子,喊起了打场号子:格当得——”

毫无疑问,“善”的故事讲述着人世间的美好与正义,它把社会上善良的一面放大,展示给我们,让我们在作者构建的世界里重温人性之美。这让我觉得,就算社会与现实不尽如人意,那些汹涌的浪潮仍可以有归处,书中文字为我们搭建起了一个休憩之所、一个心灵的港湾,让我们更有力量、更有底气去面对生活的挑战,也让我们明白,人生这一场马拉松有时需要一个补给点,才能跑得更远。

一部“善念”之书,也能在现实中创造善意。“现实主义”有讽刺、批判、唤醒的意义,而“浪漫主义”则有感动、感化、感召之力。我们每天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一些伤心的、不愉悦的事情,因此沾染上一些戾气,多了几分消极,此时,如果能读到一些满怀善意的文字,便能将我们包裹在温暖中,轻轻地拂去心上的阴霾,少一些愤懑,多一些温柔。人世间有多少矛盾与冲突起源于气愤,有多少争吵与不和来自于不爽。“浪漫主义”带给社会的是实在的平静与温柔、平和与美好。当我们被这些文字治愈,我们又可能去传递这种治愈。让现实最终成为一种浪漫,是我目前所能设想的最高级的“浪漫主义”——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家人到朋友到更多人,从现实到网络,再从网络到现实,由文字产生、传递的善意最终便会作用于全社会。所以,当代文学批评家黄发有说:“《受戒》提示我们:在潮流之外,生活有另一种样子,小说有另一种写法。”

而我想说,小说并非必有恶,“浪漫主义”亦故乡。

(指导老师 马蓝)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3本聊斋衍生小说,妖孽丛生,群魔乱舞,魑魅魍魉尽出!
瀛奎律髓120卷49伤悼类:有生必有死,观者不可以讳忌恶之
马伯庸:原著并非小说,而是纪实文学
事出反常必有妖
善与恶
凡事完美,必有谎言
豆瓣9.4:看完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小说,我顿悟了人性的恶
《未完成的手稿》与《两度》:悬疑小说抑或“杀人手册”?
金庸“最讨厌”的姓氏:小说里非坏即恶,唯一的好人还没好下场
李佩甫小说的深层结构

网址: 小说并非必有恶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72683.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