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是何意思?有道理吗
原标题:俗语说“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是何意思?有道理吗
俗语是民族文化之瑰宝,字字珠玑,句句真言。其中,一句“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道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家族观念与居住传统。那么,这句俗语究竟是何意思?其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呢?
五代和五服的区别
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中,家族关系可追溯至“祖宗十八代”,包括耳孙、云孙、仍孙、晜孙、来孙、玄孙、曾孙、孙子、儿子、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天祖父、烈祖父、太祖父、远祖父以及鼻祖先祖。其中,“五代”特指由父系血缘构成的家族体系中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和自己五个连续世代,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以父系血缘宗系为核心的特点。
再说这个“五服”的概念在古代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指围绕皇权中心的社会地域划分,即以皇帝为中心,直接控制区域称为“甸服”,周边属国为“侯服”,再往外依次是表达友好与顺从之意的“绥服”或“宾服”,更远之地则为“要服”和最偏远的“荒服”,这些地区均承担着不同层次的对天子的服从义务。
另一种“五服”则是民间丧葬礼俗中的五种不同等级的丧服,依据与逝者宗亲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轻者为麻衣,重者为衰绖。民间普遍认为,超过五代人即超出五服范围,五服以内被认为是直系亲属。五服作为一种重要的辈分计算方式,实际上只涵盖五代,即从本人算起,上溯四代,即本人、父亲、祖父、曾祖父及高祖父。这五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五服”之内。
人过五代另起坟
简而言之,即家族繁衍五代之后,应当另立祖坟。这里所说的“五代”,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及自己这一代。
五代之内,因亲属关系紧密,长辈们通常合葬以象征家族团聚。然而,超过五代后,由于疏于走动、移居他乡等原因,后代可能对先祖墓地位置不甚了解,难以继续祭拜。
古人认为祖坟具有庇佑子孙的功能,但这种庇护作用仅限于五代以内,故此,五代之后的族人会选择建立新坟,既作区分,也顺应了祖先保佑的范围。
随着社会变迁和迁徙,远离故土的族人会在新的定居地设立祖坟,进行祭祀活动,这使得家族成员间的关系不再如前般亲密。尽管中国人大多倾向于在家乡扎根发展,但战乱、灾荒及生存压力等因素促使部分人远赴他乡。古代交通不便,将离世者送回故乡安葬十分困难,因此往往选择在当地安葬,并形成新的家族墓地,至少五代人会埋葬于此,日后条件允许时也可考虑迁坟。
房过三代必走人
“房过三代必走人”这一说法源于古代房屋耐用性和家庭人口增长、风水观念等因素。一般认为,三代人居住在同一所房子中,历经约百年时间,由于古代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局限性,木质或土质结构的房子难以长期保持稳固,易受自然灾害影响而损坏,威胁到居住者安全。
加之古人多子嗣,随着家族人口的增长,原有的住宅空间无法满足需求,分家与迁居成为必然选择。
另外,古人重视风水,在发现更好的风水宝地后,也会进行搬家。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条件有了更高追求,会选择搬进新建或翻新的住所,而老房子则可能被出售、转交给其他家族成员或在原址重建。
小结
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建筑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句俗语所蕴含的家族观念与居住传统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不要忘记家族的根基与传承;家族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对祖先的敬仰与崇拜,也离不开对居住环境的关注与改善。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俗语说“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是何意思?有道理吗
俗语“门前坟,房后水”,这句话有没有道理?现代社会还适用吗?
俗语“房坟相望,儿孙不旺”,是什么意思?
“坟前生洞子孙穷,坟后三物变富人”,说的是什么意思?有道理?
“一怕树压房,二怕床上梁,三怕坟有疮”,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会让人怕?
俗话“大门对虎头,财走人也愁”,是啥意思?什么是虎头?
俗语说“东西七不送,送了人散财也空”,7不送都指啥?有道理吗
老人说“坟前三不种,床上四不留”,到底有什么道理呢?
民间俗语说:“宁住独单屋,不住簸箕房”,啥意思?什么是簸箕房?
俗语“门前坟,房后水”并非迷信,生活中不妨多留意!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016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5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96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9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