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庄这一带,之前是……丨闵行情

原标题:莘庄这一带,之前是……丨闵行情

勾勒上海发展的线索,描摹上海的历史风情。

如何用最少的文字,将大上海的发展脉络说清楚?

沧海桑田、筚路蓝缕,终成“上海”,这是一部袖珍的上海通史。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第十二季,我们邀请了沪语播音员来诵读《上海小史》。今天,你将听到的是《渐次东进的三条海岸线》,一起看看数千年来上海大致存在过哪三条海岸线……

朗读人:闵行区融媒体中心播音员高佩明

渐次东进的三条海岸线

古代上海地区的海陆变迁,从距今几千年前冈身形成,一直到后来几条海塘的修建,海岸线逐渐缓慢地向东南推移,数千年来上海大致存在过三条海岸线,今天带大家了解第一条:

第一条:东晋时期上海的海岸线(317—420)

最早见于南朝梁简文帝的《吴郡石像碑记》(550—551),记说:“吴郡娄县界,松江之下,号曰沪渎。”相传有石佛浮于沪渎海滨,就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石佛浮海”的故事,延展了人们许多神话想象。北宋时代,《吴郡图经续记》说:“松江东泻海曰沪渎,亦曰沪海。”《元丰九域志》秀州华亭县条下记载:“华亭……有金山、松陵江,华亭海。”松陵江即松江,也就是吴淞江,华亭海显然是指那一片尚未成陆的内海。

“沪渎”两字何解?几千年前,上海先民在吴淞江东段近海处的江、海之间“插竹于海中以绳编之……潮上即没,潮落即出,鱼随潮不得去……”这种捕鱼工具叫“滤”,“沪”也不是上海所独有,台湾澎湖岛有个景点叫做“石沪”,也是利用海水涨、落捕鱼,所不同的是它那里不是插竹于海而是用海石垒成。“渎”的本意是不受任何阻碍直奔入海的江河,为了避免海水的浸灌,人们在入海口用石头垒成一个边际,当然也具有海疆旁修筑军事防御工程的意义。这就是“沪渎垒”。

静安寺,初名沪渎重元寺,1008年更名静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迁到现址

据元代静安寺主持寿宁辑录《静安八景》,其中就有“沪渎垒”“芦子渡”等;后来演变为“沪城八景”,其中有“黄浦秋涛”“凤楼远眺”等景色。元末平江路(即苏州府)总管贡师泰作《吊袁山松》诗:“避难吴淞江,出游沪渎垒。”我以为,沪渎垒既然具有军事工程的意义,战场不可能距离民众的居住区很近,而应该在吴淞江的入海口附近,它是东晋南朝时期上海的海岸线,反观历年所发现东晋南朝以前各代的墓葬、遗址等都在沪渎垒一线以西;距岸线最近的一处南朝墓葬则在老上海县的莘庄,说明莘庄以东这一带,到东晋南朝时还只是滨海斥卤之地,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开发。

(图片由“今日闵行”授权)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四通八达汇莘庄丨闵行情
说说莘庄与梅花的不解之缘丨闵行情
莘庄因何得名?为何“莘”读“xīn”不读“shēn”?丨闵行情
“莘谭路”?“莘潭路”?“莘谈路”!丨闵行情
被誉为“四铁御史”,这位明朝谏臣是咱莘庄人!丨闵行情
这位“莘庄才子”,你是否有所耳闻?丨闵行情
吴承恩的《西游记》,莘庄这位“书痴”曾先睹为快丨闵行情
莘庄有个“小罗马”,已有百年历史丨闵行情
那年冬天,灯火绚烂南上海丨闵行情
闵行这里的夜色别样美!从华灯初上到万家灯火丨闵行情

网址: 莘庄这一带,之前是……丨闵行情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76896.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