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里的石头会“说话” 内蒙古画师用黄河石讲爱的故事
原标题:黄河里的石头会“说话” 内蒙古画师用黄河石讲爱的故事
中新网乌海4月10日电 题:黄河里的石头会“说话”内蒙古画师用黄河石讲爱的故事
记者 乌娅娜
人物清晰的下颌线、凸起的鼻子、闭着的眼睛……石头上原有的凹凸纹理在鲁婷的画笔下被勾勒得栩栩如生。
乌海市是黄河进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第一站,鲁婷就生长在黄河边。
图为鲁婷(左)在石头上画画。乌娅娜 摄
“黄河水滋养着北方大地,黄河大合唱给人凝心聚气的力量,小时候不懂,原来‘母亲河’不知不觉间给予我们这么多。”鲁婷回忆道,上学时最开心的就是老师领着学生们一起去黄河边捡石头,黄河水缓缓流淌,在阳光的照耀下,裸露在水面上的石头忽隐忽现、闪闪发光,仿佛在讲述一个个故事。
直到2016年,在从事近20年的教育工作后,凭借绘画功底,鲁婷正式开始在石头上作画。
图为鲁婷创作的黄河石画。乌娅娜 摄
鲁婷向记者介绍道:“最初捡了7块石头,重新构建了一个故事,创作了第一个系列《福河儿女图》,她们共同守护和润泽着大地,以此表达生生不息、不断繁衍的生命状态。”
爱,是鲁婷所有作品的核心主题。她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女孩打开窗,风把花瓣吹起,被女孩编到了辫子里;孩子摆脱稚气逐渐长大,与母亲依偎在一起,无言却温暖;一对年迈的老人相拥着对视,相伴一生的爱意在眼神间流淌……这些内容被鲁婷在石头上一一呈现。石头的形状可以是人的脸、树的枝、水的浪。
鲁婷说,她在画之前通常要找到石头的“眼睛”,才能确定要表达什么性格的人、动物或者植物。在鲁婷看来,石头是有生命的,它“会说话”,只是性格不一样,有的比较“开朗”,初次见面彼此就能“侃侃而谈”,有的就很“含蓄”,常常要很久很久之后才能与它“对话”。所以画什么、什么时候画都需要一个缘分和契机,而每一个黄河石画创作的时间也不都一样,短则五六天,长则一年。
鲁婷常常在安静的环境中与石头相对而视,她笑着说:“有时候半夜还在看石头。”
曾经有一块石头,鲁婷拿到了之后一直没有创作灵感,直到有一天看到一位母亲和两个孩子,她感受到了母爱,以此为主题画出了《温暖的南风》系列。其中包括取自诗经“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的《凯风》;调皮的孩子背对着妈妈玩闹的画面,则以泰戈尔的诗《金色花》来命名。
图为表达母爱的黄河石画。乌娅娜 摄
“我在黄河石上感受到最多的就是中国女性和中国妈妈的力量与美。”与从事教育有关,鲁婷一直在与孩子和母亲打交道,同时身为妈妈和女儿的鲁婷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与母亲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未来与世界的关系。”
此后,她又创作了表达不同性格的中国女性形象的黄河石作品《小秋风》系列。
“我很幸运遇见了这些黄河石,黄河石的状态是自由的,我甚至觉得他比白纸都要好,它的每一个角度都给你灵感。有1万块石头,我可以讲1万个故事。”鲁婷说道。
如今,鲁婷回看自己最初的作品,觉得画面有些“满”,现在的创作她会适当留白,给观赏者以更多自由欣赏的空间。“画了这几年后,我越来越回归到自我的状态,这是每个画者最终的追求。”
图为鲁婷创作的部分黄河石画。乌娅娜 摄
2018年,鲁婷在乌海市海南区黄河边的赛汗乌素村创建了黄河石画工作室。她说:“我有一个梦想,就是用黄河石在这个村子里讲述符合当地民俗风情的幸福故事。我很庆幸我在这个地方成长,这里的乡愁始终打动着我。所以我愿意把我的石头都放在这,不管有没有人来看,他们都属于这里。”(完)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黄河里的石头会“说话” 内蒙古画师用黄河石讲爱的故事
兰州黄河石艺画爱好者:巧借奇石纹路绘丝路美景 赋予石头“新温度”
小伙往河里扔了一块石头,没想到却救了全村人
“中原画风”河南省优秀美术作品亮相内蒙古
通讯:在石头上作画的“80后”斜杠青年:每块石头都是“可塑之材”
绘写壮阔的黄河画卷
古典名著里的“石头”元素
弘扬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中原区图书馆举办《家国黄河》读书分享会
一个严肃的写作者如何书写我们栖居的自然?内蒙古大学教授用散文书写“万物相爱”
““沿着黄河遇见海”,山东省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在郑展出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73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0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