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问题的根本在于人
原标题:散文问题的根本在于人
□傅修海
相较于从小说中读故事、看情节,读散文似乎更多在于听琐事。这些琐琐碎碎的人事物事,连接着他人与自己。但人类的悲欢其实并不相通,这往往可以在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印证。
以散文集《走月亮》闻名的黄征辉,对散文的理解就是一个“真”字,写真事,说真人,发真情。他钟情于散文,不随大流,不追逐名利,始终认为“文艺作品从不以长短论英雄”。他目光向下,平视人事,也仰望星空,走夫贩卒入笔端是常态,名公大卿也每每自在交游。他的散文多着眼于小人物、小事件,如《三村姑》《金秀妹》《昌华佬》《火焰牯》《汀州佬》等,写的都是身边一些生活在农村或基层的平凡之人,很多都是闽西偏远山村的普通村民。这种“村民化”写作,当然是平民化写作,更是人民化写作。它不仅仅是姿态的平实近人,更是血脉情感的亲切通人。
谢有顺在《散文的心事》中认为,当代散文的困境,主要是规范太多,不够自由,也不够诚恳,问题在写作的人身上。散文所遇见的各种问题,归结起来都和写作者内心对世界、自我以及对这种文体的体认有关。
散文就是在便捷与真切的意义上,成为读者共情世界时的优先选择。毕竟,大凡人们准备读一篇散文,无非就是内心存着一点好奇、一点念想,看看作者如何描摹人事,诉说心事。在这个意义上说,散文确实不过就是人事与心事。散文的写作,不仅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多一篇文章,而是要让这个世界多一种腔调。
散文是小块文章,说的是人事,流淌的是心事,其中有人事,有心事。一言以蔽之,散文笔下要有人,作者心中要有情,有爱。这也是黄征辉散文中所体现的“真”。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散文问题的根本在于人
散文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
大病在于地,中病在于宅,小病在于人!
以文为媒,探讨新时代散文创作问题,“当代文化传承背景下散文创作面面观”学术论坛举行
张莉主编2022年短篇小说、散文年选在京发布
散文的门槛
张莉主编短篇小说和散文年选:一份文学切片
在名家散文里,看见烟火繁华、活色生香的北京城
“记录文学走向的一份标本和切片” 评论家张莉年选短篇小说散文受好评
生活,在于心安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73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0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