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赣鄱非遗,看非遗传承人如何用发丝绣出大千世界

原标题:探访赣鄱非遗,看非遗传承人如何用发丝绣出大千世界

孔文进

陶永红部分作品展示。人民网 孔文进摄

陶永红正在介绍“胎发”系列作品。人民网 孔文进摄

陶永红正在指导她的徒弟刺绣。人民网 孔文进摄

陶永红正在介绍“结发”系列作品。人民网 孔文进摄

陶永红刺绣时用到的漂染后的彩色头发。 人民网 孔文进摄

在赣发绣非遗展示中心,陶永红正在用发丝绣《滕王阁》图。人民网 孔文进摄

在赣发绣非遗展示中心,陶永红正在用发丝绣《滕王阁》图。人民网 孔文进摄

“头发脆弱易断且打滑,与布料不服帖,在绣制的过程中对针法的要求非常高,赣发绣成品可水浸也可擦洗,能长久地保存下去。”在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的赣发绣非遗展示中心,赣发绣第十七代传承人陶永红正在绣制《滕王阁》图。

“赣发绣”是指在赣绣基础上演变而来,以发丝为线在布织物上进行刺绣的一种具有赣鄱地域特色的民间手工刺绣艺术。2010年,“东湖赣发绣技艺”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陶永红介绍,赣发绣之所以“酒香也怕巷子深”,首先是色彩,赣发绣用到的头发需要先经过染色,仅染色就需要8个小时,时间上不能有任何打折,整套工序异常繁杂;其次是头发的自然属性,每根头发上粗下细,绣画面轮廓时,粗的地方要用发根部分,细的地方要用发梢部分,胎发则又细又软,就不能用于绣轮廓。因此,头发的选用要与图案充分匹配。

陶永红说,除了技艺的特殊,赣发绣的底料也需“特制”。传统的刺绣多以轻盈柔软的丝绢为载体,赣发绣的底料则需密度高,布料结实,这一特性也利于赣发绣作品更好地流传。

为了让赣发绣更好地传承,陶永红还对这门手工技艺进行了标准化定制。现在的赣发绣共有24道工序,62道流程,还有24套针法。此外,陶永红还研制出“涡纹针法”和染发技术,将“墨绣”拓展为“彩发绣”。

近年来,陶永红已累计为社会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农名工、残疾人7000余人,其中出现了不少能工巧匠。目前赣发绣的年产量已高达6万余幅,除此之外,陶永红还在加强与当地高职院校的合作,推动非遗进校园,也为相关专业的学生增加了就业机会。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探访赣鄱非遗,看非遗传承人如何用发丝绣出大千世界
行走赣鄱看非遗:江西万载古城非遗表演忙
行走赣鄱看非遗:江西樟树非遗剪纸焕发新活力
博湖:传承非遗技艺 绣出幸福生活
百年非遗江右贡绣“展新颜”:凝聚匠心融入“新国潮”
非遗满绣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推出虚拟数字人,非遗邂逅元宇宙!
河北唐县:非遗京绣“蹚出”乡村振兴致富路
绣出龙年好光景
非遗“针”功夫 指尖“绣”传奇
维吾尔族刺绣非遗传承人卡德尔·热合曼: 新疆哈密的“绣郎”(非遗传承正有时)

网址: 探访赣鄱非遗,看非遗传承人如何用发丝绣出大千世界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85022.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