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新书《食南之徒》首发式在穗举行,畅谈美食与文学创作

原标题:马伯庸新书《食南之徒》首发式在穗举行,畅谈美食与文学创作

4月23日晚,恰逢世界读书日,知名作家马伯庸新书《食南之徒》首发式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举行。活动现场,马伯庸与历史作家刘勃展开对谈,畅聊新书背后的创作心得、历史故事和美食文化。

马伯庸(右)与历史作家刘勃(左)展开对谈。

据悉,该活动由广东新华、南越王博物院和博集天卷三方共同举办,并联合抖音“大有学问”、抖音电商“抖音全民好书计划”推出现场文学直播。

一如《长安的荔枝》《两京十五日》,《食南之徒》也是马伯庸“在历史缝隙中寻找可能性”写作风格的延续。该小说以西汉南越国为背景,通过一味不知原料的酱料,一枚原生北土的枣核,勾连出中华版图变迁的一段隐秘传奇,并由此引出西南丝绸之路的开拓史。

我是一个纯粹的‘吃货’”

对谈过程中,马伯庸坦言自己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吃货”,正是这份对美食的热爱让他在创作《食南之徒》时非常开心。“写烤肉串时,我出去吃了一堆烤串;写裹蒸时,我出去买了粽子吃;写到牛杂时,我买了好多牛杂猪杂放在一块,咕噜咕噜开始炖。”马伯庸笑称,为了写出真实的美食感受,自己在创作过程中也吃了不少“苦头”,体重也有所增加,但这正是“文学的代价”。

马伯庸表示,以西汉为背景描写一段关于美食的故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那个时候的烹饪技术不很发达,没有煎、炸、炒,最多就只有蒸、烤、炖、煮几样。为此,马伯庸表示要把一个时代的故事写出质感,就应该调动身边所有的资源去进行文学创作。比如,小说中令甘蔗记忆最深的“裹蒸”就是广东肇庆的特产,而这一食物的灵感就来源于跟肇庆当地一位朋友的聊天。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对谈嘉宾,文史作家刘勃对新书中“枣”的情节安排赞叹不已。刘勃表示,枣这种食物往往与仙人有关,小说中把枣往赵佗家乡的情节上引,呈现出赵佗通过枣联系到家乡并勾连出情感的记忆,这一细节的处理确实很打动人。

马伯庸回应称这一情节的构思其实来源于现实生活,“我感觉老人特别喜欢怀旧,他们会拼命寻找和当年记忆相关的味道、气味、器物,每一个人都是如此,赵佗也一样。”

文学创作需要合理的想象

实际上,《食南之徒》的主要故事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历史存在。《史记》记载,唐蒙出使南越国,吃到了一种叫“枸酱”的美食,发现这种食物是从蜀地经夜郎国传到南越的。于是,唐蒙建议汉武帝出兵取道夜郎国收复南越,促进了西汉的版图发展。

在小说人物形象创作方面,马伯庸表示,小说可以允许一定程度的虚构,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合理解释这个人物的性格是怎么变化发展,并最终成为历史上那个既定形象的。比如一个每天只知道吃美食并“躺平”的人,怎么变成一个能够咬牙用20多年修完一条路的人,中间的成长过程、性格变化,是小说作者应该完成的任务。

对谈过程,马伯庸和刘勃谈到了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的差别。刘勃指出,学术研究有很多严谨性的要求,可能会受到诸多限制。而文学创作则可以享受更大的自由,比如在史料留白的地方可以动用作家的人生经验去把史料勾连起来,这对历史来说可能不严谨,但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则是最重要的。对于《食南之徒》,刘勃评价道:“马伯庸在这本小说中把个人情感、人生经验、学术成果、现代编剧手法几方面融会贯通了。”

活动期间,马伯庸多次强调希望读者能去书中的实地看一看,“不管以前写《长安的荔枝》还是《长安十二时辰》,最大的希望就是大家能够来到真实的博物馆、实地遗迹看一看,当历史与现实相遇,这样心中浮现的场景或感受就会更有层次。”

此外,本次新书首发的直播地正好在广州的南越王宫,马伯庸表示带着新书回到南越博物院也是一次反馈,自己最希望的创作方式就是——取之于现实,还之于现实,让更多人了解岭南文化、南越历史和广东地区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采写:南都记者朱蓉婷 实习生周宇婷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马伯庸新书《食南之徒》首发式在穗举行,畅谈美食与文学创作
南国书香节|马伯庸:讲好一个故事的核心是人性
余华、马伯庸分享文学创作背后的故事 京东独家冠名《我在岛屿读书》精彩不断
《〈人间食单〉评论集》首发式在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举行
马伯庸新书上线线上阅读平台 用现代视角下演绎神仙们在“职场”
这些年我们喜欢的“路小路” 毛尖、马伯庸畅谈路内“追随系列”
作家马伯庸来长沙分享新书《大医》《长安的荔枝》:写作“秘诀”是足够的好奇心
作家马伯庸走进复旦:11天一口气写完一本书,“积累花了十几年”
李燕燕最新力作《食味人间成百年》首发式在重庆举行
读书“郑”当时!马伯庸与学子共享文化盛宴

网址: 马伯庸新书《食南之徒》首发式在穗举行,畅谈美食与文学创作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88011.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