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江芦墟山歌:一曲婉转天籁 歌尽汾湖风情

原标题:苏州吴江芦墟山歌:一曲婉转天籁 歌尽汾湖风情

传统民歌是民族记忆的一种艺术载体,饱含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祖祖辈辈的喜怒哀乐和情感表达。作为水乡文化核心内容的组成部分,苏州吴江汾湖广为流传着一种历史悠久、内容绚丽多彩的民歌——芦墟山歌。

芦墟山歌最早可以溯源至汉朝时期。据民间传说,汉代名臣张良曾在分湖滩上唱过山歌。芦墟山歌以芦墟为中心广泛流传,莘塔、北厍、金家坝、黎里等地皆为主要流传区域,并作为“吴歌”中的一个重要支脉,辐射至周边的昆山、青浦、嘉善等地,靠口授心传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流传至今。2006年,“吴歌·芦墟山歌”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芦墟山歌包括了情歌、劳动歌、仪式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杂歌、新民歌等表现形式,内容多取材于百姓生活,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芦墟山歌时而高亢嘹亮、时而委婉曲折,演唱起来音域宽广、曲调众多,是一项雅俗共赏的艺术精品。在众多芦墟山歌作品中,歌颂爱情的曲目往往流传更加广泛,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莫过于代表作《五姑娘》。

“青纱罗帐凉悠悠,五姑娘搭徐阿天阿哥两人双双坐一头,小妹五姑娘丈二青丝头发掼勒伊郎肩浪,好比西横头客人出外背包卖丝缕。”这是1982年,由张舫澜、马汉民、卢群搜集整理的长篇叙事芦墟山歌《五姑娘》中的唱段《青纱罗帐凉悠悠》。《五姑娘》讲述了在芦墟生活的五姑娘和四姑娘二位平凡女子身上发生的爱情悲剧,反映了人性中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歌颂了淳朴爱情和高尚情操,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与乡土气息。可谓是“吴侬珠语传渔乡,村叟留歌韵味长。莫道汉家无钜著,悠悠一曲五姑娘。”

1988年以来,先后有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解放日报、苏州日报等报刊刊登了与芦墟山歌相关的报道文章,央视、江苏综艺、东方卫视、浙江卫视、苏州电视台等采录、播放了与芦墟山歌相关的新闻报道与节目。继2006年芦墟山歌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后,2007年,芦墟山歌歌手杨文英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汾湖高新区也于2008年、2011年两度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芦墟山歌更是两度走出国门,于1998年10月出访日本千叶市,2013年2月参加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新春音乐会。

一直以来,汾湖不少芦墟山歌工作者和相关机构都在同心协力投入家乡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把弘扬芦墟山歌的接力棒一代代传下去。1997年,芦墟小学开设了小山歌班;2000年,第九批吴江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代表性传承人张莺来到芦墟实验小学工作,目前,张莺负责山歌班的歌唱教学工作。在张莺看来,传统文化需要弘扬,更需要有人传承,“我希望能帮助那些热爱芦墟山歌的孩子们圆梦,也有责任为非遗文化点亮传承的星火。”每一个刚开始学芦墟山歌的孩子,张莺都会从教习芦墟话开始。2023年,芦墟小学山歌班参加了苏州湾国际儿童戏剧季秋冬演出发布、2023国际攀联世界杯攀岩赛(中国吴江汾湖)开幕式演出等重大活动。

“谁不说我家乡好,汾湖之滨藏瑰宝。”两千多年来,通过歌手们的代代传承,芦墟山歌的内容在传唱中不断丰富、发展,兼具了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等诸多特点,积淀在世世代代汾湖人的心灵深处。近年来,芦墟山歌逐步从田间场头搬到了社区、搬上了舞台、搬进了课堂,汾湖高新区先行启动区道德讲堂文艺巡讲队的“德润长三角 文明传万家”项目,就将时事热点以及防诈、消防安全等知识融入芦墟山歌,用本土化的旋律和贴近生活的歌词进行宣讲,让芦墟山歌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来源:汾湖发布微信公众号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张可欣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 系知名文化传媒人、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现代苏州》杂志特约撰稿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苏州文脉丨吴江:“张三影”为垂虹桥添“一影”
人文史话丨苏州吴江:垂虹卧波镌刻江南文化的诗情与画意
一曲白茆山歌,唱响人文经济学的“常熟韵味”
秋色正浓,循着苏州吴江的满地金黄,聆听与银杏有关的故事传说
《满江红》里的诗意苏州吴江,惊艳了千年时光!
“太仓老底子 双凤老山歌”重阳音乐鉴赏会精彩上演
老巴县 最重庆丨巴轩:木洞山歌,日子就在歌里过
土家风情歌舞《一支山歌飞出岩》首演
沈周、唐伯虎笔下的苏州吴江,循着画意,一起感受气韵万千的吴江
自古苏州吴江多才女,谁言巾帼不“匠人”

网址: 苏州吴江芦墟山歌:一曲婉转天籁 歌尽汾湖风情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90782.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