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的工作无意义,陷入自欺欺人的忙碌该怎么办?| 知书No.171
原标题:40%的工作无意义,陷入自欺欺人的忙碌该怎么办?| 知书No.171
这几年,好像每一年都是“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工作与人的关系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讨论,话题层出不穷。我们和工作之间,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打工人”的困境:人是怎么被工作难住的?
近日,话题#专家称可以给00后增加工作强度#引发热议。此前,被讨论更多的话题是#00后整顿职场#。实际上,谈论“整顿”之前,更多的年轻人首先还在拼命“内卷”,以争夺进入职场的机会。年轻人不得不面对的现状是:2022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1076万人,比去年增加167万人;国家统计局8月15日公布数据显示,7月份,16-24岁城镇青年人失业率为19.9%。
美国《大西洋月刊》资深编辑与撰稿人埃伦·拉佩尔·谢尔在《工作:巨变时代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写出了竞争压力之下年轻人的焦虑:“我看见,任何‘成就’,只要它能够让简历更加光鲜,那么无论其目的多么琐碎无聊,人们都为之鼓掌欢呼;我也看见,许多发自内心的努力,只因不能带来明确的镀金效果,就被人轻视甚至嘲笑。我亲眼看见对工作日积月累的焦虑将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变成了生怕走错一步的冒险恐惧者。”
[美]埃伦•拉佩尔•谢尔《工作》后浪丨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1年12月出版
在这本书中,作者埃伦•拉佩尔•谢尔从历史、社会、经济、心理、教育等多个角度揭示现代“工作”困境的形成。书中他提到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大多数雇主更希望我们把工作当作天赋使命,但这样的“蒙召者”更有可能被低估、被贬抑,并且他们的贡献普遍地被视为理所当然。以及,数字时代对效率的追求是否让我们低估了工作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性,都贴近着我们的现实,值得深思。
在进入职场之后,这种由工作引发的焦虑和不安可能并未结束。《工作漂流》一书以“跳槽”为切入点,对从1995年到2005年——时值日本所谓的“就业冰河期”的8名“职业青年”进行跟踪采访,记录了他们的心路历程、人生轨迹。面对社会整体工作环境以及企业招聘条件的时代变化,在进入社会后最初的一段日子里,他们却过得尤其艰难。因此,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之后,他们终于选择了辞职。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切换为“社会人”身份后,他们是如何磨合、成长、斗争;时代的浪潮浮沉中,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漂流”最终得以登陆上岸。
[日] 稻泉连《工作漂流》窦心浩/谭婉心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年7月出版
灵魂拷问:我的工作有意义吗?
不论是刚过渡到社会身份的年轻人,还是有经验的职场人士,都不可避免地会经历意义危机。凯恩斯曾在20世纪30年代预言:到20世纪末,科技水平将足够进步,人们每周的工作时长会缩短至15小时。但如今,人们在工作上花费了更多时间。然而,我们每天付出8小时以上时间的工作,是否能经受住这几轮灵魂拷问:“我的工作对世界做出贡献了吗?”“我做的这件事情是否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因为我的工作,我自己、他人、世界,有什么在变得更好吗?”
2013年,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发表了文章《“狗屁工作”现象》,引起了热议和共鸣。在此番热度下,民意调查机构YouGov(舆观)发起了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3的参与调查的英国人(37%)表示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对世界没有贡献。后来在参与民意调查的荷兰工作者中,有40%的人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什么存在的理由。这篇文章给了人们一个谈论这个现象的契机,大卫·格雷伯想通过《毫无意义的工作》这本书提供一个比原始文章更为系统的论述。
大卫·格雷伯 著 《毫无意义的工作》 吕宇珺 译 中信出版社 2022年7月出版
在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大卫·格雷伯对各类“狗屁工作”作出系统的界定,以及为什么毫无意义的工作还在被不断地生产出来。他提到,当人们探究工作的意义时,“有意义”已经成为“有用”“有益”“有价值”的代名词,而社会中似乎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一个人的工作越是明显地对他人有益,他得到的酬劳就越低。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似乎在很多时候与经济价值割裂。
大卫·格雷伯认为,狗屁工作现象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有机会看到更深层的社会问题。我们不仅要问自己,为何这么多人身处自己都认为是毫无意义的岗位日复一日地工作着?为何还有那么多人觉得这样的情况是必然的、是正常的,甚至是可取的?他希望这样的灾难不要再继续下去了,希望这本书能够化作一支利箭,射向我们所处的时代,射向我们的社会和文明。
从史前到未来:我们对于“工作”的想象力被限制了吗?
如果在原地求索工作的意义而不得,人类学家詹姆斯·苏兹曼所写的《工作的意义:从史前到未来的人类变革》或许可以打开你的思路。
[英]詹姆斯·苏兹曼 著 《工作的意义:从史前到未来的人类变革》 蒋宗强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3月出版
在这本书中,苏兹曼将工作这件事放在人类文明演化史的尺度上,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直到智能化的人类未来。他表明,虽然我们费尽心力通过工作寻找快乐的意义和目的,但是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过上了工作时长远少于现在但是足够充裕且闲暇的生活。
人类历经了漫长的演化历史,“工作”曾有多种可能性。而今天,我们对于工作的想象是否已经被局限?除了自嘲“螺丝钉”、工具人、打工人,也不该忘记人类本可以对自己生活拥有的掌控力。
苏兹曼认为,自动化技术的到来使我们再次处于历史上一个相似的变革时期。如果机器人代替人去做重复性的工作,那么人该做些什么才能更有价值。他认为自动化有可能彻底改变人与工作的关系,他并不主张回到原始社会这种激进的观点,而是希望我们能够以“富足的原始社会祖先为借鉴,思考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工具的意义。”
文/刘奇奇 审/任慧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文学×医学,会发生怎样的反应?| 知书No.169
下班回家的路上,在家人的忙碌中
TVB前知名女星复出幕前!半年无工作陷入经济困难,做服务员谋生
钱锺书作品中的廖世承
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 知书No.165
歌手毕书尽确诊新冠 身体状况曝光工作紧急取消
“狗屁工作”什么时候能灭绝啊?
诗歌|野川:陷入一次缤纷的遐想(组诗)
《浪姐》《披哥》总导演吴梦知分享日常引争议 连夜注销账号平风波
接受不了现实,怎么办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