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中,看见“隐入尘烟”的他们 | 知书No.172

原标题:在文学中,看见“隐入尘烟”的他们 | 知书No.172

9月7日,《隐入尘烟》上映的第62天,票房破亿。对于一部节奏较为缓慢的文艺片来说,这是一份令导演都感到意外的可喜成绩。此前,《隐入尘烟》曾两次延长上映,虽已在视频网站上线,但该片票房数据一路“逆跌”攀升,口碑也不断上升,在豆瓣达到了8.5分。影片讲述了西北农村,两个被各自家庭抛弃的孤独个体,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相濡以沫的故事。文艺作品的魅力有时就在于,当电影、文学对准农村中的边缘人,此前“不可见的、被隐藏的人”有了被看见的机会。本期知书聚焦乡村中“沉默的大多数”和奔走的劳动者,在书中走进他们的世界。

电影《隐入尘烟》 ,2022

学者在故乡的个体观察——隐没的伤痛

《隐入尘烟》为观众描绘了一幅西北的乡村图景,现实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以乡村为研究对象,以长期的观察呈现中国村庄和村庄里普通人的真实面貌。《梁庄十年》是继《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后,梁鸿重审故土,构建的更为完整、曲折的农村变迁史。从失去声音的农村女性、留守儿童、独居老人到背井离乡的、返乡的打工者,梁鸿在这本书里传递他们的声音。

梁鸿著 《梁庄十年》上海三联书店 2021年1月出版

“你必须用心倾听,把他们作为一个个体,而不是笼统的群体,你才能够体会到他们的痛苦与幸福。他们的情感、语言、智慧是如此丰富,如此深刻,即使像我这样一个以文字、思想为生的人也会对此感到震惊不已,因为这些情感、语言、智慧来自于大地及大地的生活。”梁鸿返乡,以学者、写作者、生活者的身份,倾听、书写这片土地的普通人,记录每一个具体个体的故事,他们在时代转折中迎来各自不同的命运。

梁鸿还在书中为梁庄的女性留了一个章节,叫“芝麻粒儿大的命”。在梁庄,生而为女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却常常忽视她们的存在。其中拥有出众外貌的燕子、春静,会引来村里人的议论,于是她们还没毕业便离乡闯荡,也仍不可避免地成为捕风捉影的村里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当女孩长大后,出嫁的那一刻,“就被这个村庄放逐了”,婚后,她们就终其一生变成了“××家的”“××媳妇”。这是在村庄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当连名字都被隐去,主体的某一部分便被抹杀掉了。此次返乡,梁鸿寻回了村庄中“消失的女人”,久别重逢,畅谈她们从小到大面临的种种不为人知困境:家暴、偏见、歧视、流言蜚语,让失声已久的她们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除了作为被观察、被记录的对象,也有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正在用自己的语言书写自己的故事。他们或许是一座城市中坐在角落里的人,但文学的力量并不因此单薄。

他们在流水线上写诗——当劳动者拿起笔

“写作就是为了大声说:我存在!”,2017年《我是范雨素》在网络发表后,吸引很多人关注到了范雨素和皮村文学小组。这次,在《劳动者的星辰》这本书中,不仅有范雨素的书写,还有皮村文学小组郭福来、李若、徐克铎、李文丽、施洪丽、王成秀、苑伟、万华山的作品。以前他们是育儿嫂、布展工、地摊小贩、顶棚匠、业余演员,现在,他们以另外一个共同的身份被大众认知——写作者。

范雨素/郭福来等 著 《劳动者的星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年8月出版

北京东五环外的皮村,聚集了超过2万的打工者,也聚集着一群热爱文学的人。工友文学小组在2014年成立,每周日,工友们在这里朗诵上一周写过的诗歌和小说,他们一起分享文学、上课、排练话剧。在日复一日工厂的流水线之外,文学成为他们的精神出口,写作为他们打开更多的生存空间。

在《劳动者的星辰》里,他们写90年代在北京旧货市场见到的众生相;工友们在工棚里逗流浪狗、抓老鼠的故事;讲述自己在外打工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记述乡村媒人为青年男女说媒促成佳缘的故事……这些真挚的、朴素的故事,是劳动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有着饱满的感情和厚重的质地。这些饱含阅历的书写,正在重建文学与生活、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矿工诗人”的生命之书——是亲历者、观察者,也是书写者

做过十六年矿山爆破工的陈年喜说,“我见过的不幸太多了,从来没有沮丧过。” 历经生活的磨砺,见过很多的人、很多的不幸之后,陈年喜写了21篇非虚构故事,收录在《微尘》这本书中。他用自己丰厚的阅历,书写了包括自己和父母在内的一群平凡而朴素的劳动者的故事,他们是爆破工、运石工、乡村木匠、农夫、农妇、小作坊老板……

陈年喜著 《微尘》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1年5月出版

“世界是什么样子?生活是什么样子?我的感觉里,除了绵长、无处不在的风,其余都是尘埃,我们在其中奔突,努力站稳,但更多的时候是东倒西歪,身不由己。”

跟随陈年喜笔下的文字,我们能一同体味到矿工的生活、一个人的炸药史,也不会错过矿厂边山桃花的开放、夕阳下的银杏,还有他那些妙手偶得的诗篇。这些文字,对同时是亲历者、观察者和书写者的他来说,是时间风尘的证词,是对消失的、存在的事物的祭奠,是对卑微之物的重新打量。也因此,我们能在这些对过往岁月的回望里,品读到平实细腻的语言,看到十足的共情,同时感受到故事中的历史感、岁月感。

“日子像流水一样,偶尔波澜壮阔,更多的时候无声无息”,隐入尘埃的个体,没有人理应沉寂,认真生活的每个人都有书写自己生命史的权利。当文字在时间和命运上留下刻痕,文学的力量也在默默生长,彼此充盈,并在此间传递。

文/刘奇奇 审/任慧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在文学中,看见“隐入尘烟”的他们 | 知书No.172
《隐入尘烟》重新定档7月8日 曾入围柏林电影节
《隐入尘烟》,失语者的爱情
张新成为《隐入尘烟》打call 发文分享观后感
电影《隐入尘烟》今日上映 主演海清突破形象演绎质朴浪漫
高口碑电影《隐入尘烟》遭诟病“丑化中国农村”,导演有话要说
电影《隐入尘烟》官宣定档7月8日 主演海清真情刻画诠释乡土情怀
海清主演电影票房破40亿 《隐入尘烟》已超8000万
海清主演电影《隐入尘烟》今日上映 沉浸式表演展现乡土生活
海清主演电影《隐入尘烟》热映 沉浸式无痕表演打动人心

网址: 在文学中,看见“隐入尘烟”的他们 | 知书No.172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20831.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