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底故家,这个故家不仅是《鲁迅的故家》,也是周作人自己的故家

原标题:笔底故家,这个故家不仅是《鲁迅的故家》,也是周作人自己的故家

作者 | 莫雨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建国后,周作人出过三部冠以“鲁迅”名字的集子:上海出版公司分别于1953年3月、1954年4月初版的署名周遐寿的《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3月初版的署名周启明《鲁迅的青年时代》。

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序言中说:

上海出版公司要将我所写的《百草园杂记》印成单行本,这事我没有不赞成的道理,只是依照了友人的意见,从别的杂文中间选取相关的若干篇,编为第二部分,名为《园内园外》,又把《鲁迅在东京》和《补树书屋旧事》那两部分加在里边,作为附录。

初版的《鲁迅的故家》收入短文177篇。《百草园》是主体94篇,《园内园外》33篇,《鲁迅在东京》35篇,《补树书屋旧事》15篇。这177篇短文除《百草园》中的《大书房》至《园的最后》外,其余的分别于1950、1951、1952年在上海的《亦报》登载过。

上海的《亦报》是由著名报人唐大郎与龚之方联手,于1949年7月25日创办的民办市井小报;1952年3月《亦报》与另一份民办报刊《大报》合并,仍称《亦报》;1952年11月《亦报》并入了《新民报·晚刊》。查《周作人年谱》:其《说书人》一文于1949年11月22日首次在《亦报》登载,1952年3月15日《〈呐喊〉衍义》第二十九节《九斤老太》后,《亦报》似乎未再登载过他的文章。

《鲁迅的故家》1953年3月中旬首印。4月25日,周作人“收到上海友人齐哲民来信,得知《鲁迅的故家》一书‘已售罄’”。5月26日,周作人“得上海出版公司寄再版之《鲁迅的故家》5册。”首印印数应该不多,但短短两月即再印,可见读者的认可和踊跃购买。这既与鲁迅当时如日中天的社会地位有关,也不能不说是因为周作人文字有其特殊的魅力。此后,文化生活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香港万里书店、澳门文集书店、河北教育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江苏人民出版社都曾出版过《鲁迅的故家》一书。

《鲁迅的故家》的文笔,一如周作人的其他文章,简短,随意,淡雅,每词每句都值得慢慢品味,细细咀嚼。说其是杂文,可以;却温和圆润,不尖锐犀利,少议论评判,与“投枪”、“匕首”大异其趣。说是其散文,也可以;却信笔随意,短而无序,无严谨章法,更似古代之“笔记”、当下之“随笔”。因《亦报》连载的需要,每天一篇没有间断。虽不是很成系统,却有最基本的主题——鲁迅——贯串各文。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鲁迅的早年生活特别是关于鲁迅的家族、家庭、家人等,周作人或许是最为熟悉者。虽兄弟反目后再无往来,走的路也截然不同,但一方面鲁迅已逝世多年,人死为重,死者为大;另一方面周作人也历经劫波,即使不会“相逢一笑泯恩仇”,许多世事也渐已看开。不管周作人出于何种目的,他对“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早年生活的回忆,在当时和现在乃至将来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周作人信笔写来,看似无心随意,甚至有些杂乱无序,却因均是亲历而弥足珍贵。在周作人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语境里完美化的“神”之外的生活里真实的“人”,以及这个真实的“人”曾经生活的那个特殊环境。特殊环境,就是鲁迅的家族、绍兴那片故土。读《百草园》和《园的内外》两部分,读者常会产生错觉:鲁迅只是文章的由头,周作人真正想写的或许是家族与故土。

写作《鲁迅的故家》诸篇时,1885年出生的周作人已过耳顺之年。岁月催人老,人老更怀乡,忆旧与怀乡是每个人年老后不可回避的情结。述及鲁迅的早年生活,周作人肯定会想起自己的家族、家庭、家人。鲁迅的家族是绍兴的大家族,鲁迅的家庭虽渐已没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兄弟几人均能外出读书、成就一番事业便是例证。鲁迅从这样的家族、家庭走出来成为鲁迅,既是异数,也有必然。庞大的家族、没落的家庭里,肯定有奇特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这些人物和故事从周作人笔底流淌出来,充满旧时代迷离的光晕,令今天的人看得既真切又朦胧,仿佛雾里看花,生动而破败。

故土是每个人的精神归宿。那些风土人情,那些习俗菜品,那些言谈笑意,是永远也看不够的风景,越是远离越想要近观,越是相隔日久越希望再次亲历。《百草园》的后半部分,周作人差不多不再言及鲁迅,写的全是故土风情风俗,比如祭祀值年、做忌日、忌日酒、扫墓、祝文、祝福、分岁、祭书神、茶水、饭菜、蒸煮、灯火、寒暑等等。这些内容虽有文化学、民俗学上的意义,但终究离鲁迅这一主题有一定的距离,或许正因为如此,《亦报》于1951年8月30日登载了《百草园》之《恒训》后,未再登载后面的部分。

鲁迅的故家其实就是周作人的故家。作为鲁迅的亲弟弟,在回忆鲁迅及自己的故家时,周作人却用第三人称取旁观的态度,多冷静平淡,少动容煽情,仿佛路人摆谈别人家的奇闻异事,又仿佛隔着遥远的时空看迷离的旧时景观。即使写到亲情,比如四弟,比如姑母,都平静如止水,几无波涛,淡定、从容、达观得有些格外。虽然周作人的文风一贯如此,却依然令读者时生鲁迅并非周作人亲哥哥之感,觉得鲁迅的故家与周作人并不关联。

但简短却不简单,随意却不随便,淡雅却不淡而无味。周作人将此书命名为《鲁迅的故家》,应该有为家族、家庭、家人、自己作传的意味。故家已逝,只于记忆里留下可亲的影子;若不将它们形诸文字,故家就会真正消失。故家已舋,二弟与哥哥、三弟曾经道不同不相为谋;若不在文字里加以修补,故家就要真正裂散。特意突出鲁迅,刻意隐蔽自己,是时代因素使然,也可能是周作人的叙述手法,周作人并非真正要置身故家之外,而是想用文字在故家给自己找一个位置。

笔底故家。这个故家不仅是《鲁迅的故家》,也是周作人自己的故家。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故、先、显、考、妣”,墓碑上的这些字,有什么含义?
《故宫里的灵禽世界》来深
利智故意气关之琳,当她面对着郑少秋撒娇,果真把她气坏了
墓碑上“故、显、考、妣”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什么区别?不可出错
全国第二家鲁迅书店在军山新城对市民开放
【美文悦读】周作人:中秋的月亮
小镇做题家,可怕的不是被嘲讽,而是加速没落
《我的家在紫禁城》重新出版
林志颖家萌哒哒的双子星
名家说名作②| 吴泰解读粤籍大藏家吴荣光的“宝贝”和“朋友圈”

网址: 笔底故家,这个故家不仅是《鲁迅的故家》,也是周作人自己的故家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24006.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