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曾以为刘姥姥只是丑角,后来才读懂“中年人的悲哀”
原标题:《红楼梦》:曾以为刘姥姥只是丑角,后来才读懂“中年人的悲哀”
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编撰的一部长篇小说。《红楼梦》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它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像是一座艺术宝库,即使是多次阅读可能也只是略知皮毛。
小说的主要人物大都是贵族阶层,是贾府中锦衣玉食的少爷小姐。刘姥姥这一形象的出场也带给了读者完全不同的体验。
众多学者将《红楼梦》中仅出场4次的刘姥姥定义为一个重要人物。因为她不仅仅是贾府兴衰的见证者,更是一个发人深省、引人深思的别样人物。年少时只觉得刘姥姥带来的是格格不入和粗俗愚蠢;长大后才慢慢发现,原来她的身上有着小人物的辛酸豁达和智慧侠义。
刘姥姥
格格不入的粗俗
刘姥姥就是来自乡下农村的老婆婆,她第一次出场是在小说的第6回,为的是跟关系浅薄的的王夫人借钱。第二次出场就到了小说的中间部分,这一次刘姥姥俨然成为了大观园的中心人物。我们也跟着刘姥姥一同参观了贾府浮华的园内摆设和奢华的贵族生活。
最后两回出场就是在小说的最后部分,荣国府已经是气数已尽,刘姥姥不负凤姐,仗义救下巧姐,上演了一场患难见真情的侠义故事。
起初在读《红楼梦》时,我们总觉得刘姥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局外人,是一个典型的丑角,她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和荣国府中的其他人完全不同,很明显是一种粗俗和雅致的激烈对抗。
刘姥姥一开始进荣国府完全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攀亲戚,进入凤姐的住宅后,刘姥姥看到吃的、摆的、丫环们穿的都是“耀眼争光”、“头晕目眩”,说话的语气也是卑微低下,言语中还带着格格不入的粗俗。
刘姥姥进大观园
在二进荣国府时刘姥姥更是将自己的粗俗发挥到了极致,很多的场景就像是一场“闹剧”。“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的自我介绍,“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的行酒令,刘姥姥粗俗的语言是我们在其他人物身上无法见到的。
这些描写都让我们看到了刘姥姥身上那种小市民的心理,以及来自于乡下的粗俗。年幼时的我们不清楚作者为什么要将刘姥姥这样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物放在小说中,当然也就无法真正读懂刘姥姥。
扮丑背后的辛酸与智慧
但是当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事业的开阔和人生阅历的丰富,我们对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就会变得不同。这可以称得上是“中年人的悲哀”。
因为中年人开始从刘姥姥身上看到了同样的辛酸悲哀,同样的不得已和那份来之不易的乐观豁达。刘姥姥始终是用一种实用的态度来看待万事万物,她身上有一种很强的物质功利性,这是一个人物的本质,是来源于她的生存环境的。
刘姥姥在从贾府获得物质利益的同时,她也懂得互惠互利,懂得等价交换,在贾府感受了山珍海味、取得了钱财的同时,刘姥姥给贾府留下了欢声笑语和那些看似的愚蠢鄙俗。
小说中对刘姥姥刻画最生动的是二进荣国府,她非常擅长用自嘲的方式去逗乐周围的人。自嘲是刘姥姥为人处世的一种方式。在饭桌上刘姥姥面对凤姐等人的各种刁难,她其实很清楚其中的用意,于是她不断地用各种自嘲的语言去引众人发笑,化解一些尴尬。
这顿有刘姥姥的大观园宴席,成为了小说中非常经典的一个片段,刘姥姥的自我嘲笑功不可没。众人在吃完饭之后,凤姐和鸳鸯都纷纷给刘姥姥赔不是,还说不过是取个乐儿。
刘姥姥和贾母
刘姥姥回:“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
显然刘姥姥是在故意扮丑的,她的身份地位和生活的贫苦让她学会了忍耐,学会了趋炎附势。这种扮丑其实是充满智慧的,却又不得不说是被生活所迫的。
我们总是会看到人们用大智若愚来形容刘姥姥,确实刘姥姥这个人物是有她的智慧的。她能够用低微的身份打入荣国府内部,能够获得贾母、凤姐等人的喜欢,甚至连林黛玉都觉得刘姥姥是个有趣的人,显然刘姥姥一定是聪明的。
她在审视过荣国府的环境后,在了解了那些少爷奶奶的生活后,清楚地知道贾府缺乏自己身上的乡野味道。果然刘姥姥和大观园的碰撞不仅让刘姥姥达到了她的物质目的,也给大观园注入了一种未曾有过的活力。
乐观豁达与侠义之气
我们从刘姥姥身上读懂的不仅仅有面对生活时,同样的辛酸、不得已。随着阅历的丰富,再次拿起《红楼梦》,才发现刘姥姥的生活压力远远比我们更大,却有着我们缺少的那份面对困难的乐观豁达和战胜困难的侠义之气,这确实会令很多读懂刘姥姥的中年人感到悲哀。
刘姥姥跟着女儿女婿一起生活,守着唯一的两亩田地。面对这样困难的生活条件,其实刘姥姥是很乐观的。她一直坚信“成事在人,谋事在天”,只要想办法,就能够改善生活。也正是这种想法让刘姥姥想办法进入了荣国府,用实际行动为整个家庭筹到了过冬的钱。
刘姥姥和凤姐
刘姥姥的出场贯彻了整本《红楼梦》,她作为小说中一条非常重要的副线,牵动着重要人物的命运。巧姐的判词也已经告诉了我们人物的结局:“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刘姥姥在贾府衰败时,还记得凤姐对她的恩惠,在凤姐重病之时前来看望,并且在巧姐遇难之时,仗义搭救,还把巧姐许给了板儿,巧姐才免于灾难,过起了平凡的生活。
最后的结局让我们看到了刘姥姥身上的侠义之气,她是一个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善良之人。
在她的心中大观园众人虽然和自己身份不同、见识不同,却是伸手帮助过自己的人。荣国府的衰败离散带来了很多背叛和落井下石的丑陋,刘姥姥的行为很显然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最终愿意伸手帮助的不是达官显贵,反而是一乡村老妪,多么讽刺,多么令人唏嘘。
刘姥姥带来的人生反思
《红楼梦》之所以被奉为经典,是因为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整个庞大的世界观,我们可以在其中领略到人生百态,甚至是可以对照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之所以难懂,是因为其意蕴深刻。
当我们能够读懂小说的那一天,不禁会感叹小说中人物的悲凉和辛酸。每个人的人生都会迎来苦难和困境,为了生存需要带着面具,需要伪装和迎合,这好像已经成了融入社会的手段。
但是又很少有人可以做到像刘姥姥一样,像她一样收起所谓的害羞、廉耻,直面自己追求物质利益的本性。也很少有人可以像刘姥姥一样甘当丑角,还能做到乐观豁达,还能不失善良的本性,依然知道要知恩图报。
刘姥姥为整个小说带来的是一种底层人民生活的价值观,她的形象也是美丑、雅俗之间的融合。能够在雅俗之间随意切换,是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最引人反思的地方。
或许真的人到中年才能读懂够刘姥姥,读懂刘姥姥后回顾生活的不易,回顾命运的不公,也在反思自己的弱小和不够坚强,不禁全是满满的悲哀和伤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刘姥姥算了一笔螃蟹账,才发现贾府有大问题,王熙凤当家难没撒谎
《红楼梦》赢家刘姥姥:贵人帮不帮你,取决于你如何表现三个素质
87版《红楼梦》“刘姥姥”近照曝光,92岁思维敏捷身体硬朗
贾母为何从不宠爱贾巧?刘姥姥离开荣国府前,早已留下了答案
刘姥姥: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
刘姥姥一个乡野村妇,为什么能敲开贵族贾府的大门?
那个出身卑微的老太太,才是红楼梦中情商最高的女人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小无所靠,中无所爱,老无所依
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随笔——乐在“困惑”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