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成都 | 为何痴迷数字“九”?古人竟有这般用意……
原标题:人文成都 | 为何痴迷数字“九”?古人竟有这般用意……
重
阳
节
黄花红叶,妆点秋光,又是一年登高望远的日子。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佳节——重阳节。
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有什么重要的意义?老成都人是怎么过重阳节的?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成都市金沙智库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张羽军,将为大家详细解读。
重阳节的由来:
祭祀与数字“九”的崇拜
重阳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重阳节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拜神祭祖
据张羽军介绍,关于重阳节习俗活动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拜神祭祖、求长寿、饮宴等,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月曼清游图》册· 重阳赏菊,清,陈枚绘
九九重阳
除了祭祀,重阳节还有源于《周易》中九之阳数相重,古人崇尚“九”,乞求长寿的说法。
“重阳节的‘九九’,其实是来源于我国传统经典《周易》中。”张羽军解读,“ 在《周易》中就有记载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两个阳数相遇就是重阳。所以一年之中有五个重阳日,即一月初一、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
为什么只有九月初九如此特殊,成为了传统节日呢?
张羽军认为:“这与古人崇九的习俗有着很大的关系。‘九’是最大的阳数,古人以九为尊,赋予了‘九’极高的含义,列如九州、九五至尊等。又因 ‘九九’与‘久久’谐音,所以九九重阳中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
▲《重阳登高图》,清,石涛绘
重阳节的历史演变:
敬老成为新的文化内涵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不断延展丰富。
“重阳节被称为‘敬老节’,本质上是传统节日的现代传承。”张羽军谈到,“重阳节最早是一个丰收后的祭祀节日,有感恩和期盼的寓意在其中, 传承至今,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人们会在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
重阳敬老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重阳节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登高望远,公园赏菊
老成都人这样过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诗人王维的传世名篇中就能看出,早在千年前,登高就是重阳佳节所盛行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登高节”。
成都人也一直保持着重阳登高望远的习俗,不过,旧时的成都城区附近几乎没有什么高山, 重阳节到来,老成都人去哪儿登高呢?答案是到古城墙走一走。
▲成都古城墙
图片来源:四川省情网
城墙可是一个视野开阔的绝佳观景台,旧时的成都民居大多是矮小的瓦房,重阳时节,秋色正浓,从城墙上望出去,满城金黄尽收眼底。大饱眼福以后还得一饱口福,“重阳节的城墙上是最热闹的,卖凉粉的、卖锅盔的、卖素面的……几乎全成都的摊贩们都聚集在了这里。”张羽军说到。
▲1911年秋,在成都城墙上眺望满城
图片来源:川观新闻 路得·那爱德 摄
除了城墙这一去处,想要体验登山的成都人,也会选择去凤凰山、天回山等比较近的山上,感受一把登高的乐趣。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节,历来就有赏菊的习俗,菊花被称为“长寿之花”,在重阳节赏菊,有祈求长寿的意思,所以重阳赏菊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各地都会举办赏菊大会, 成都人都在哪里赏菊?无可争议,当然是人民公园。
▲秋菊盛开
图片来源:成都市人民公园
“重阳节前后,正是菊花盛开时,成都人几乎倾巢而出,携家带口去一睹菊花风采。”张羽军提到,据资料介绍,成都人民公园秋菊展览历史悠久、声誉远播。从1953年,成都人民公园举办了第一届菊展,到2021年,已经是第五十九届了。在举办期间,会展出上千种菊花的品种,不管是品种,还是数量,都令人叹为观止。
▲1995年,人民公园菊花展
图片来源:成都市人民公园
到人民公园逛菊展、赏菊花,已经成为成都人深植于心的城市记忆。
延
伸
阅
读
除了登高望远、赏菊,巴蜀地区还有丰富的重阳节习俗。
佩茱萸
在巴蜀地区,重阳节还盛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据清同治版《大邑县志》记载:“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佩茱萸……”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古人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佩带茱萸可以辟邪求吉。
酿重阳酒
古时蜀人也有重阳日酿酒的习俗。但这重阳酒,一般是头年重阳酿下,次年重阳再喝。清光绪版《江油县志》记载详细:“重九日……田家于是日酿酒,曰重阳酒,隔年宴客以为美。”此外,南溪县古有以糯米酿酒的习俗,清同治版《南溪县志》中说:“九月九日为重阳……各以糯米酿酒,备来岁需,谓之重阳酒。”
吃重阳糕
吃重阳糕也是巴蜀地区重要的重阳习俗。清嘉庆版《纳溪县志》记载:“重阳,登高、啖花糕、酌菊酒。”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一座宝塔,上面还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祝愿子女百事俱高,是古时蜀人九月做糕的本意。
END
受访专家:张羽军
总编辑:张冀
内容审核:谭麟
文字校对: 龙昱丹
责任编辑: 向思燚
成都市社科联(院)出品
关注金沙讲坛 成都社科官方微信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人文成都 | 为何痴迷数字“九”?古人竟有这般用意……
若曦全剧唯一一次斜刘海造型,究竟有何用意?编剧用心了!
“梵高再现”登陆成都 沉浸式展览再现印象派经典
成都交响乐团举行普及音乐会:免费欣赏还有教授讲解
凤九和东华结局番外 有谁知道呢
英国女王年轻时期究竟有多美?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为何不是如隔三春、三夏、三冬?
人文纪录片从“小处”看世界
世人太痴迷,不珍惜眼前物,一朝失去方知可贵
出暑记|穿五层依然轻薄透凉 古人的夏日衣衫为何“薄如蝉翼”?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