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流诗人却写出一流的作品,此诗不逊于盛唐边塞诗,句句催人泪下
唐朝不仅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更是文人诗人井喷的时代。这是诗人们集体的幸运,因为有了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才会让诗歌艺术在唐朝达到顶峰。正因为有了基数庞大的诗人群体,才会涌现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杜牧这样站在金字塔尖的风流人物。然而,就因为那些明星诗人光芒太盛,让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被掩盖。
比如说中唐诗人李益,如果放在其它朝代,他的地位肯定不会像今天这样尴尬,说不定是文坛宗师级别。然而在唐朝,特别是在诗人层出不穷的中唐,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光芒却将他吞没。有的书籍说他是大历十才子,但主流的观点并没有将其排列进去。
不过,李益却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他的寿命很长,活到了八十多岁,在唐朝诗人中是极为少见的。二是他的边塞诗受到了相当的好评,在沧桑豪迈之中,又透露出一丝伤感。这和盛唐边塞诗中洋溢着的乐观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如《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其实很早就考中了进士,但因为没有背景,迟迟未能得到吏部铨选官职的机会,虚度了很多时光。入仕之后,也颇不得意,便弃官远游,在燕、赵一带活动,还加入过幽州节度使幕府。这样的生活经历,让他获得了足够的灵感,才能吟诵出千古流传的边塞诗,足以和盛唐的岑参、王昌龄等人分庭抗礼。
这首诗是诗人在边关的受降城内听笛后的所观所感。受降城在哪里,历来有两个说法,一说是名将张仁愿为了抵御突厥,在今天内蒙古境内修建的三座城池,另一说则是唐太宗在灵州亲自接受突厥一个部落的投降,因此灵州就是受降城。
前两句的语言极为平缓,“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交待了时间、地点以及气候环境,更是构建了一个悠远怀古的场景。诗人将沙比做雪,将月光比作浓霜,渲染了此地的凄冷寒意,铺垫出孤独冷清的气氛,为后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首七绝的前两句,是作者的所见,第三句则是作者的所闻。他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在孤绝的受降城,凄冷的月夜之中,突然听到了芦管笛声。这种声音,虽然不会很响亮,但它打破了死一般的沉寂,让受降城仿佛被惊醒。
第四句明着是写边关将士,实际上写的却是情。被惊醒的又何止是受降城,还有那些背井离乡,保卫祖国的征人。他们听到这笛声,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思乡之情,一个个竞相向南眺望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在当时就非常出名,《唐诗纪事》就提到了它被度曲入画,谱入弦管,供天下传唱。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多么神奇的想象,仅仅使用了白描的手法,便将边地的艰苦,将士的牵挂表现得淋漓尽致。诗歌中流露出的感情,让人感慨万千,国家的安定,边塞的稳固,就是靠这些士兵们的牺牲换来的。诗人读懂了他们的苦衷,并传播给百姓,铭记这些无名英雄。
这首诗表达的意思,与盛唐边塞诗是大相径庭的。盛唐,包括初唐时,边塞诗人往往充满着乐观精神,要么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要么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即便是送人远征,也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当时看来,远征就是建功立业,所以才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感慨。
但是到了中唐时期,饱经战乱之苦的诗人们开始理解战争的伤痛。兵者再也不是取富贵的利器,而同样伴随着巨大的牺牲。所以,同样是边塞诗,它们思考的角度不一样。李益的这首《夜上受降城闻笛》带给我们的就是简洁空灵、意境悠长的美感。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二流诗人却写出一流的作品,此诗不逊于盛唐边塞诗,句句催人泪下
二流的环境一流的身材和一流的长相
唐代边塞诗压卷之作,开篇就是千古名句,小诗人凭此作一诗成名
他只是唐朝二流诗人,却因为一句诗而永垂不朽!
王昌龄最著名的一首边塞诗,短短4句,气吞山河,读后令人热血沸腾
从大唐奇才到阶下囚,人生跌至谷底的王勃写下此诗,句句令人断肠
好家伙!刘涛句句没提白!却句句都是白!
沦落天涯的李商隐诗兴大发写此诗,短短20字一字不可改,荡气回肠
【古诗词鉴赏】宋代诗人苏舜钦《夏意》诗赏析
文学|诗在,长安就在 《长安诗选》42首诗领略盛唐风采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916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684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356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303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305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454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442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526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700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