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母戊鼎到《千里江山图》,考古和文保成果展如何再现中华文明
原标题:从后母戊鼎到《千里江山图》,考古和文保成果展如何再现中华文明
10月16日上午,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首场“党代表通道”采访活动中提出故宫建设的“四大愿景”:“一、建成国际一流的博物馆;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三、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四、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这样的使命,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需要国际同行的参与,不断向国内外同行学习借鉴。”
这一关于博物馆建设愿景的展望引发了公众关注与热议。王旭东院长还指出,未来,欢迎广大观众参观访问故宫博物院及故宫数字文物库。近年来,随着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从不同维度立体探索中华文明的物质遗存,全方位展示考古历程的展览不断涌现,为广大观众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支撑。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通过展览这一文化会客厅,从考古和文物保护成果的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见证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展览名称: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
展期:2022年7月2日起
位置:中国国家博物馆北9展厅
从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到清代水下沉船发掘,山西垣曲出土的商代青铜鼎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的秦子鎛共鸣早期礼乐制度,东西文化合璧的蓝釉杯遥相呼应。“积厚流广”全方位展示国博考古的发展历程,以及百余年来国博考古不断开拓进取的历程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呈现国博考古从陆、海、空不同维度立体式找寻中华灿烂历史文化的物质遗存。
展览时间跨度大,展品数量丰富。用240余件考古出土的代表性文物,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用考古学语言、考古学方法、考古成果和考古资料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展现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
展览名称: 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
展期:2022年7月2日起
位置:中国国家博物馆北2展厅
“片羽重辉”展示的是国家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文保理念与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在修复技术的推动下,观众不但能重见重要典籍,同时可以了解大国工匠的划时代技艺。国博依托“智慧国博”完善文物保护修复管理系统建设,让文物被感知,会说话,注重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逐步实现文物保护智能化。
展览分为“业界先声”“巧技天工”“斐然成章”“敏行致远”“观往知来”五个部分,其中,传统青铜器修复、复制技术源远流长,精心修复过的庚儿鼎等一级文物,大盂鼎、四羊方尊等重器的仿制品悉数亮相。
展览名称:妙手传天禄,丹心鉴古今: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展
展期:2022年8月4日起
位置: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四展厅
“天禄琳琅”藏书是清代宫廷珍藏图籍的精华与瑰宝,也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宫廷善本特藏。国家图书馆历时八年,经过修复师用不同修复技法修复的曾经严重破损、不同破损类型的天禄珍籍,重点展现了“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繁难过程、艰巨任务和巨大成就。
展览通过“天禄零楮 册府重光”“精具利器 匠心良材”“妙手巧艺 古书回春”三个单元系统讲述“天禄琳琅”藏书前编书的形成与损毁经历,呈现“天禄琳琅”后编书的重建背景、外形和钤印特点,以及“文物南迁”“溥仪盗书”等聚散流转故事;梳理国图馆藏“天禄琳琅”珍本书籍基本情况、破损状况及编目整理工作,强调其抢救性修复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展览名称: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
展期:2022年9月29日起
位置:中国国家博物馆南6、7、8、9展厅
“盛世修典”是国内藏品与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绘画作品以一次集合汇聚的形式亮相,也是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包括《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更是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
“大系”项目自2005年启动以来,团队足迹遍布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展览的沉浸式体验区依托中国历代绘画作品和当代数字科技,为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元素向虚拟数字化形态的转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视、听、触、嗅多感官交互装置,引领观众以一种全新的体验方式“走”入画中,从先秦“羽化升仙”到文人豪情泼墨,从《千里江山图》金碧山水到号称“国朝山水第一”的李思训的《九成避暑图》。集中亮相的1700余件历代绘画精品的出版打样稿档案跃然纸上,令丹青回响千年。
展览名称: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
展期:2022/09/28—2023/01/03
位置:中国国家博物馆南3、南4展厅
本次展览是故宫·国博首次联展,近400件文物以“和合”理念为主题,强化艺术价值与文化表达之间的双向赋能,探寻中国“和合”文化的历史渊源,展示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发展脉络。
国家博物馆以不同角度回应“合”的概念,形成内容上的并列或递进关系。第一单元“天地同和”侧重阐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第二单元“万邦协和”重点呈现中华民族处理外交关系时秉持的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第三单元“宜民安和”阐释中华文明对社会各阶层文化多样性、各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尊重与包容。第四单元“乐在人和”全面展现中华民族“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远古时代的石器、骨器、玉器、陶器到绚丽多彩的外销瓷、精雕细刻的漆器,唐人绘制的绢画《伏羲女娲图》到元代书法家以精致小楷写就的《道德经》……丰富的文物展示着古代中国与“和合”有关的物质文化创造,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整理:王祥 编辑:任慧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从《千里江山图》到《只此青绿》:古典资源如何创造性转化
能听的“千里江山图”来了!《千里江山》在沪举行世界首演
民乐与西洋管乐交织,《听此青绿——乐咏千里江山音乐会》将推出
千里江山用交响乐绘出壮美河山
交响音诗《千里江山》八月来津
交响音诗《千里江山》在京上演
北京国际音乐节延期举办 《千里江山图》走进古典音乐
说说《千里江山图》中的北宋建筑
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赵蓉:研究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仍具现实意义
当博物馆与大学互加“好友”…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