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三长两短”人人皆知,究竟是哪三长和两短?却鲜为人知
原标题:成语:“三长两短”人人皆知,究竟是哪三长和两短?却鲜为人知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有着灿烂的文化。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明清小说,他们都有自己的特色。无论是正统儒家文化,还是各个民族自有的特色文化,他们都在历史上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三长两短”是一个成语,看着组词简单,也人人皆知,实际上它却有着不同于我们常规认知的意思,以及在它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来源和意义,表达着我们中国人隐晦的文化美。那么,你知道它究竟说的是哪三长,哪两短呢?它为何又传达着那样的意思?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这个成语。
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看一些影视剧,我们经常都会听到这样的话:可一定要平安,千万不要有个三长两短,通过这些话,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间有个成语叫“三长两短”。
结合他们的语句以及语境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三长两短”是指的是一些不好的遭遇。那么,三长两短真的指的是不好的遭遇吗?答案其实不然。
一般说千万不要有个三长两短,这可能会有不好的遭遇的意思,但是后面紧跟着“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就……”可见,这个“三长两短”比不好的遭遇严重的多,既然比不好的遭遇还严重的多的意思,那肯定就是死亡了。
并且这里的死亡,指的是遭遇不好的事情,意外死亡。那么,他们为何要用“三长两短”来表示死亡呢?
用“三长两短”来表示死亡,其实原因很多,都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有关。第一个首先就是与死亡之人身边的实物有关。
这个实物有关的对象,首先就是棺材。在我们的丧葬文化中,除了一些民族中讲究的天葬之外,其他的风葬、土葬,都需要用棺材将死者收敛,装入棺材,然后进行安葬。而这个棺材是有讲究的,不是那种一张草席裹了就行。
这个棺材讲究的就是“三长两短”。我们都知道一口棺材是有上下左右四个长木板的,然后在两头有短木板。但是很多人看到这里的时候,不禁就有疑惑,四个长木板加上四个两个短木板是六个木板,跟“三长两短”中的五个木板完全不一样。
其实,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无论是正常死亡,还是意外死亡,把遗体装入棺材之后,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比如亲人祭拜。在举行这些仪式的过程中,棺材是不会盖上的,只有当仪式举行完了,才会盖上棺材盖,然后再抬出去,进行下葬。
没有盖上棺材盖的时候,那么这个棺材就是“三长两短”了,毕竟若是盖上了棺材盖了,那一定是唱完了祭文,给死者的生前回顾了一遍,然后进行了论定,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下定论”,最后盖上盖子,就已经是“盖棺论定”了,所以不属于“三长两短”的范畴了。
还有一个实物与死相关的就是祭拜用的东西了。在清明节,或者是过年中的祭祖,很多人都会给家中逝去的亲人上香,点蜡。
这些祭拜的实物也是有讲究的,那就是一般是三根香,然后旁边点上两支蜡。蜡比香短,那么就完全应上了“三长两短”的意思。而且就算是不在逢年过节的祭拜中,也可以在亡者的葬礼上看到,在棺材前,在灵像前,会点着两支短的蜡,三只长的香。
除了亡者死后丧葬与祭拜的实物有关之外,还有一个传统文化中讲究的忌讳。在中国的历史上,死是一件大事,但是死亡又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很多人都会忌讳死亡。很多人即便是诅咒人,诅咒别人死就是极其恶毒的诅咒了。
所以死在中国的文化上,很多人都是避而不谈,或者在一些不得已的场合下,不得不谈时,才会隐晦的谈起。这种隐晦的谈起,一般就是不直接谈,直接找与之相关的事物指代,比如前面说到过的香和蜡、棺材。
这几种事物,人们也一般不会直接谈的,毕竟这是很明显的就会出现在葬礼上的东西,所以会用香、蜡、棺材这种事物具有的特点去谈。比如它们具有“三长两短”的特点,那么人们就会在一些场合上用“三长两短”来指代死亡。
当然,这种隐晦的指代,在很多地方上都有,不一定在丧葬上有,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在古代的时候,一个皇帝姓什么,他的字是什么,那么下面的平民就不能用。
这是宽泛的要求,其实在一些家庭中,也有这样的要求,那就是有资历和声望的人名字中有什么字,那么小辈就不能说有这个字的东西,而是用其他东西指代。
无论是与实物相关的死亡祭拜事物,还是隐晦的指代,这在一定程度上都能体现出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毕竟有时候很多东西,隐晦的说出来,确实要委婉些,没有那么直接,不会给当事人带来沉重的二次伤痛。
通过了解,我们发现“三长两短”原来与死亡相关,并且它的背后还有着常人所不知的渊源和身后的意义。毕竟,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死亡是一个很忌讳的话题,人们一般不会直接问,所以会以“三长两短”来指代,既避免了引起当事人的不舒服,又委婉及时的了解了信息,可谓是一举两得。
通过一个“三长两短”的背后的历史,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同时也能看出来文化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要是不知其背后的真正道理,就会贻笑大方。所以,面对这样灿烂璀璨的文化,更是要多学习。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夏至占据几个“之最”?哪些成语和夏至有关?
古偶剧由长变“短”,“一剧两播”会是新趋势吗?
中华成语的尚老意蕴
寡妇出上联:孙悟空金箍棒能长能短,流浪汉巧对下联,抱得美人归
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究竟是想为民除害,还是形势所逼?答案很明显
俗语:四十岁三不比,五十岁三不亲,何意?哪三不比,哪三不亲?
寡妇出上联:“孙悟空金箍棒能长能短”,乞丐巧对下联,偷走芳心
秋天,该用什么成语来描绘你?
“树怕三摇,女怕三撩,鸡怕撵狗怕舔”,女怕哪三撩?经验之谈
10个“烧脑”成语,竟一个也没见过!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195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95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9119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2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81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45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3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6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7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