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宋代诗人朱熹《秋月》诗赏析

原标题:【古诗词鉴赏】宋代诗人朱熹《秋月》诗赏析

【原文】

秋 月

【宋】朱熹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注释】

清溪:清澈的溪水。碧山头:碧绿的山头。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澄(chéng)鲜:明净、清新的样子。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动的溪水像秋色一样明朗、澄清。

"隔断"句:指溪水距离有人家的地方有三十里路的远。三十,非确数,只是写其远隔人世,写其幽深。红尘,佛教徒把人间称为红尘。此泛指人世间。

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译文】

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赏析】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前两句借水中的倒影写景。这两句诗实际上化用了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中“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两句诗的意境。因为清溪不可能流过碧山头,所流过的只能是碧山头在水中的倒影。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浑然一体。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诗人就不能在秋夜中欣赏水之清,山之碧,水之澄鲜了。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后两句即景抒怀。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出一丝超尘脱俗、悠然自得之物外心境。“白云”、“红叶”,既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幻像,又是诗人在秋月下所见的山林实景。从象征意义上说,这“白云”的任意漂游,“红叶”的飘逸自得,更是诗人悠闲清静心境的真实写照。

作品题为“秋月”,而笔墨却始终集中在写秋月笼罩下的山间小溪上,这就是构思的独到之处。碧绿的山头,碧蓝澄静的夜空,悠悠飘荡的云朵,飘逸洒脱的枫叶,这些都是围绕着缓缓流淌的小溪而写的,但是却无一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全篇无一笔写月,却又处处见月,可谓大家手笔。

【背景】

据《朱文公集》,这首诗为朱熹所作。《千家诗》将作者误题为程颢,当改正。根据题意,当知此诗作于一个秋高气爽的夜晚。

【作者】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古诗词鉴赏】宋代诗人杨万里《​初秋行圃》诗赏析
【古诗词鉴赏】宋代诗人文同(与可)《画眉禽》诗赏析
【古诗词鉴赏】 宋代诗人黄庭坚《云涛石》诗赏析
【古诗词鉴赏】宋代诗人苏轼《赠刘景文》诗赏析
【古诗词鉴赏】宋代诗人陆游《朝饥示子聿》诗赏析
【古诗词鉴赏】北宋诗人赵恒《劝学诗》 诗赏析
【古诗词鉴赏】唐代诗人白居易《池上早夏》诗赏析
【古诗词鉴赏】唐代诗人李商隐《赠荷花》诗赏析
【古诗词鉴赏】唐代诗人李商隐《咏史》诗赏析
【古诗词鉴赏】清代诗人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诗赏析

网址: 【古诗词鉴赏】宋代诗人朱熹《秋月》诗赏析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33024.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