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这首诗长年被选入小学课本,却不仅学生读不懂,家长们也很懵
原标题:苏轼这首诗长年被选入小学课本,却不仅学生读不懂,家长们也很懵
虽然苏轼生活在词林鼎盛的宋代,虽然苏轼亦以词流芳百世、照耀千古,但在他内心深处,仍无法轻易更变“诗言志、词抒情”的文学观念,作为一个立意家国的读书人,苏轼自然对诗歌更偏爱一些。在现存的苏轼作品中,诗有2700余首,而词仅有350余首,这个数字差足可见苏轼之平生所坚。
苏轼的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既有宏伟抱负,又有鸿爪雪泥,既有抨击高层权贵的鞭笞之作,也有适合孩子读的纯真之作。《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等名篇都曾被选入小学课本,对我们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经典。然而,有一首诗却是例外的。
宋哲宗元祐五年,苏轼任杭州太守时,六十三岁的苏轼与五十八岁的刘景文相遇了。二人都属晚年,苏轼早就历经生死劫难,习惯了被贬和流浪,而刘景文一生郁郁不得志,仅在苏轼的推荐下拾得几个小官。可想而知,当两个饱经风霜的老者碰撞时,一定是孤寒满天。于是,苏轼为刘景文写下一首诗。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长年被选入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看似很简单,往往被认为是写景的佳作,然而实际上,它的内涵非常深远,别说小学生难以读懂,就是家长们也会犯愁。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当然只能把它当作一首景物诗来讲了。
这首诗的关键就在于最后一句:“正是橙黄橘绿时。”这也是该诗最难理解的一句。不过,为了抛砖引玉,苏轼首先以荷、菊起兴:夏日里那曾经接天连叶、红花映日的荷,如今早已枯萎衰败;在秋天盛开的妖冶的菊花,如今也已残败不堪,唯有枝头依然挺拔苍立。
荷、菊分别是夏、秋的典型花种,苏轼表现它们的衰败,是为了引起“橙黄橘绿”的岁寒之心。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季节是在何时?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橙橘成熟的时候大约是在初冬,那么问题来了:苏轼认为初冬是“一年好景”所在之时,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来说,诗人对万物复苏的春、生机勃勃的夏或者硕果丰收的秋有歌咏之情,很少有人将初冬形容为一年风景最好的时候。据此,有小学生便带着这个问题回家了,向父母请教:苏轼为什么这么喜欢冬天?谁知家长们也很懵,难道要解释苏轼是个吃货,对橙子橘子吃不够?
其实,这背后是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的。苏轼写橙橘,实则偏重于橘,橘子树一直是诗人们歌颂的“嘉树”:屈原在《橘颂》中有“青黄杂糅,文章烂兮”之句,唐初宰相张九龄在《感遇》中有“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之句。橘子树“可以荐嘉客”,“自有岁寒心”,常用来比喻人之坚贞节操,这是荷、菊都比不上的。
苏轼写橘树,是为了赞美刘景文的品德和节操,其高明之处在于全诗无一字言刘景文之事,却将赞誉之融于字里行间,托物言志,不着痕迹,浑然天成。同时,苏轼亦在勉励刘景文,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更要有“橙黄橘绿”的乐观精神。
了解完整首诗的来龙去脉,相信大家便可明白此诗为何让人读不懂。因为若要读懂,首先要清楚橘树的文化意义,其次要清楚苏轼托物言志的手法,最后要清楚诗歌的写作背景,此三者缺一不可。只能说要难为讲课的语文老师了,因为倘若深入解析,那学生们必定听不懂;而若只停留在表面,那怕是要愧对苏君了。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乱飘僧舍茶烟湿,郑谷这首咏雪佳作缺少了什么?为何被苏轼讽刺
“贾浅浅的诗”迎反转,并非出自本人之手,她的诗其实格调很高?
贾浅浅“诗歌体”走红,学生竞相模仿挥洒“才华”,堪比高手过招
苏轼很另类的一首“闺怨词”,艳而不俗,哀而不伤,令人玩味不尽
写出浪花淘尽英雄的杨慎认为:古今咏梅词,苏轼这首第一
李商隐炫技之作,全诗无一生僻字,但遮住最后一字,谁也读不懂
他这首诗,过了1116年才火
跟着语文课本看北京风貌,儿童剧《课本中的北京》首演
【美文悦读】苏轼笔下的夏天
张中行谈诗词创作:这10类诗空有平仄之壳,却无诗情诗境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