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曾复:我所见过的一些京剧配角老生演员

请将"梨園雜志"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推送 精彩消息不再错过

一部戏中有主角、配角,京剧老生有主角老生与配角老生之分。以《空城计》一戏而论,演诸葛亮的是主角老生,演赵云、王平的是配角老生。余叔岩常演诸葛亮,扎金奎常演赵云,鲍吉祥常演王平。是否余叔岩只能演主角不会演配角,扎金奎、鲍吉祥只会演配角演不了主角呢?

这当然不对。余叔岩能唱诸葛亮,他的王平也非常好,是谭鑫培亲授的,陪王君直、张伯驹都演过。演员的分派与他们的天赋、功力有关系,但这不能简单地说主角老生本领大,配角老生本领差,唱诸葛亮的演员有的还真来不了王平。演员行当不同,待遇地位会有不同,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从过去到今天担任配角的演员,在此是说配角老生演员,在京剧的演出和历史发展上都起着重要作用。

《失街亭》余叔岩饰王平

本诸此义,以我亲眼所见,对过去北京的京剧配角老生演员中的若干位名家,做一些介绍。

主角老生一般称为头路老生,配角老生称为二路老生,这里面是有主、次之意。

二路老生又常称为里子老生,里子是有衬托之意,但还有硬里子之称,硬则是指本领硬、本领大,这就是说这样的配角老生本领大,演戏没有他们的衬托就不成。

还有一些被称为底包老生的演员,这行人一般只演牙将、朝官、旗牌、家院、苍头、百姓之类的活儿,在场上常是不报名的人物。再有一种称为效力人员的年轻老生,他们是学徒,由老师介绍上台练习,这些人倒是能正经地唱一出戏,例如《马鞍山》、《渭水河》、《太平桥》、《清河桥》、《葭萌关》(《小夜战》)、《美良川》、《过巴州》、《太行山》、《山海关》、《洒金桥》、《汜水关》(《锤换带》)等戏中的主角或配角老生。这类戏常被称为开场戏或小孩的开蒙戏,颇值一听,没正经学过还真来不了。这样的小孩或年轻人过后也许成为名角,也许成为底包,但是这样出身的底包可不是没本领、不会唱正角。他们当底包当然有种种原因,也许是因扮相,也许是因嗓子,但是一般都能安心干下去,戏班里还离不开他们。

我先举出两位非老生行的人员,说明一下这种情况的普遍性。当年喜连成毕业的两位旦角,一位是李连英,一位是姜连彩,他们二位毕业之后结伴在各剧团(旧称班社)担任宫女、丫鬟之类的底包旦角,各剧团都欢迎他们,他们也安于此道。在艺术上他们都很有修养,在后台他们都受尊重,晚辈有不会的随时可以问他们,所以他们都是很有用的人。

喜连成坐科生旧照

当年在杨小楼和余叔岩的剧团里有一位老生焦凤池,总见他演家院,但是他是靠本领来演家院。以《洪羊洞》的家院来说,当年《洪羊洞》有一个杨继业鬼魂吊场,这场是杨唱原板“大锣抽头”锣鼓点下,底下改接“小锣四反正”,这个锣鼓点是由“抽头”“反带锣”“硬四击”“夺头”四个小锣鼓点连接合成的。家院在“抽头”中掌灯上场,走到中场右转身向上场门举灯一照,这就是交代,表示让“抽头”收住转“反带锣”,杨延昭这才好在“反带锣”中上场,在“硬四击”中一亮,双投抽叫“夺头”起原板,听更起唱。如果家院不懂“四反正”小锣鼓点,上场不会叫“反带锣”,底下杨延昭没法上,一切就乱了。

这是刚上场,往下家院的事还多着呢。后台知道这位底包老生会这个家院,所以才敢派他。还有一位老生张凤祥(翔),当年杨小楼演《殷家堡》总是张的铁尺王殿臣,戏中王殿臣保护施大人雇小船过江,被船上的骆马湖大头目于亮认破拿住,王殿臣为救施与于交手被于踢下水逃走,这里张凤祥是抢背上场门下,来得干净利落,总得一个好,张没有真功夫肯定来不了。在名净刘永春、左铜锤、高德禄三位和其他人所摄的《普天同乐》剧照可以见到张凤祥的幼年留影。焦、张二位就是凭本事在杨、余的剧团中应底包老生活儿(实际二位都能演正角戏)。底包尚且如此,硬里子又当如何?

刘永春之《普天同乐》

先提一位当年比较年轻,目前还有不少人见过他的演出的,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哈宝山(哈先生已于几年前过世)。哈宝山当年陪杨小楼、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各大名家演戏,担任重要角色。他是蔡荣桂弟子,开始搭的是马连良的剧团。给我印象深的是他在杨小楼和程砚秋的剧团中的演戏情况。当年杨小楼演李元霸戏《晋阳宫》时,哈演过此戏中的李渊,那时他年纪较轻,但与杨等老演员同场毫不显火候不足,演得恰到好处。在程砚秋的剧团中哈陪程演《贺后骂殿》赵光义,与吴富琴合演《赶三关》薛平贵。哈的武戏《镇潭州》也很好。哈演硬里子老生一丝不苟,演戏精神令人钦佩。

下面再介绍一下1924年前后在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三位的剧团中,我所见到的许多位硬里子老生演员的情况。

刘景然,实际是正工老生。他是年龄长于谭鑫培而又故于潭之后的一位高寿(1844一1929)老生演员,他的一位有名的弟子是言菊朋。我从1921年起就多年没断听刘的戏,印象深的有《摘缨会》楚庄王、《清官册》寇准、《琼林宴》范仲禹、《七星灯》诸葛亮、《一捧雪》莫成、《四进士》毛朋、《三击掌》 王允、《闹花灯》薛丁山(与杨小楼、朱琴心合演)、《胭脂宝褶》白怀、《英杰烈》王督抚、《审头刺汤》陆炳、《战蒲关》刘忠等戏。他唱念嗓宽声大、直腔直调,身段一招一式朴素清楚,他的演唱艺术准确经典,许多有志学习传统的后学把他的许多戏奉为圭臬,作为基础,特别是《一捧雪》《审头刺汤》《胭脂宝褶》等念白做功戏。当年尚小云在广德楼戏院双庆社演《审头刺汤》,特请刘景然和萧长华分演陆炳和汤勤,好像没有他二位参加此戏就不够标准。

刘的《审头刺汤》不是发点文堂站门上,他是内念“仁兄哪”小锣“夺头”四平调中的一个门子引上,唱完四平调归小座念白,内白“汤老爷到”,陆接念后吩附开门下,“大开门”中文堂两边上站门,陆再由下场门上归大座,与《玉堂春》王金龙升堂相似。过去门子例由旦角底包应工,李连英、姜连彩和老演员胡素仙之弟外号“胡三爷”等专应宫女、丫鬟的旦角演员都来过门子。刘的四平调词是:“在金殿领了万岁命,总理天下冤枉情,最可叹仁兄死得苦,天网恢恢不差毫分。”王凤卿、余叔岩、王荣山、贯大元、陈秀华等人此戏的演法、词句均与刘相近,与马连良有出入,但均大开门(发点)上念引子归大座,都不用四平调了。刘的《胭脂宝褶》也很出名,在华乐戏院与王长林、张彩林、甄洪奎合演过,刘演白怀、王演金祥瑞、张演白简、甄演白奇。王长林此戏也很出名,他们四位的此戏演得精神饱满、朴素大方。

刘景然晚年另一常演的戏是《战蒲关》,与陈德霖合演最多,陈演徐艳贞,王霸由王凤卿或王荣山演。刘、陈二位台下人缘极好,一举一动都有彩声,特别是刘忠用宝剑拍桌甩髯跪地洒,同时徐艳贞扔书起立水袖盖头翻高又转反调唱“大胆的奴才乱胡行”一段的二人唱做表演,满堂喝彩、热烈沸腾。二王的王霸,唱念之外,身段处处有准,交代清楚,堪称杰作。一出普普通通的《战蒲关》叫他们几位唱活了。

刘景然与马连良、朱琴心等合作演过《四进士》,刘演毛朋,马演宋士杰,朱演杨素贞,郝寿臣演顾读,马连昆演姚廷春,姜妙香演田伦,茹富蕙演杨青,荣蝶仙演万氏,曹连孝演杨春,罗文奎演刘题,全戏搭配整齐。

马连良之《四进士》

刘景然的硬里子老生戏也很多,他曾陪余叔岩演过《搜孤救孤》公孙杵臼、《盗宗卷》陈平,陪陈德霖演过《三击掌》王允,陪阎岚秋演过《英杰烈》王督抚。他的王督抚的城头大段念白,绝无“错字、讹音、白火、口齿浮”各种唱念上的艺病,当年被公认为典型。

刘有二子,盛通、盛道,均为富连成科班学生,盛通能教余派老生。刘家中存有大量京剧剧本,甚珍贵。

我小时对一位常演《梅玉配》家院苏大叔的老演员有深刻的印象,后来我才知道他就是后台很受尊重的一位老先生谭春仲,他是小荣椿科班学生、杨小楼等人的同学,当年给谭鑫培配过戏。那时杨、梅、余等剧团都有他,他能戏极多,特别是冷戏,例如杨小楼的《晋阳宫》由他演袁天罡。许多内外行都请他说戏,他的老生艺术堪称经典。

在此附带说一下当年梅、尚等剧团演《梅玉配》,主角苏玉莲、韩翠珠、徐廷梅、苏旭的扮演者虽有不同,但主要配演都一样,都是慈瑞泉演黄婆、诸如香演秀兰、李四广演冯喜、谭春仲演苏大叔、甄洪奎演周仲书、于永利演魏不饱,他们的表演确实真正得到内外行的好评。

甄洪奎,本来以武老生擅长,我小时在堂会戏里看过他陪阎岚秋、沈三玉等人演《夺太仓》张虬,绿硬靠大刀接挡棒攒大开打,最后换箭衣下甲被擒时摔抢背。阎的《夺太仓》平时不演,当年有的演员常留戏专在堂会里演,阎的《夺太仓》就是如此。

那天还有裘桂仙平时不演的《御果园》。演这样的戏一方面显示堂会办得有水平,另一方面演员也表示他的这出戏珍贵,这都能使堂会宾客感觉荣幸满意。1923年黄玉麟(绿牡丹)由沪来京拜王瑶卿为师,曾与谭富英、茹富兰、方连元、王连浦、曹连孝、茹富蕙、韩富信、冯连恩、钱富川等富连成科班毕业生组成剧团,在新明大戏院演唱。这个剧团以青年演员为主,但也包括年长的配演,例如老年花脸彭福龄。甄洪奎也搭此剧团演戏,我听过他所演的《太平桥》史敬思,过桥一场摔硬僵尸,那时已见他发胖。后来甄越来越胖,这样的武老生戏不能来了,改了戏路。

有些逗笑的里子老生角色,各班都常请他来演,例如《梅玉配》 周员外、《荷珠配》刘员外、《一匹布》周员外,这些人物都有种种逗笑的表演,他演来都很精彩,逗得恰到好处。当然他还演其他戏,例如他陪马连良演过《三顾茅庐》的关羽,陪杨小楼演《连环套》彭朋,陪郝寿臣演《打龙棚》赵匡胤、《飞虎梦》岳飞、《荆轲传》高渐离等,器宇轩昂,唱做均佳。他与郝合录的《荆轲传》唱片质量甚好,陪于连泉(筱翠花)演《打刀》不勾脸赵匡胤、《能仁寺》张金凤父、《翠屏山》杨雄均极妥帖。

1937年底于连泉、孙毓堃在哈尔飞戏院演《翠屏山》,演杨雄的演员临时请假,后台烦甄洪奎救场。甄表示实在不能从命,原因是他曾跟人起誓一生不演此戏。于连泉一再请求,并言事后由他请客排解过去误会。甄在大家情面之下赶场扮戏,上场后台下热烈欢迎,直到末场杨雄与石秀见面后甄忽然倒在台上不动,场上人员看出来是出了事故,于连泉赶紧出场匆匆把戏结束。这时台下听戏的大花脸金少山大喊赶快打针抢救,但已无济于事了,甄年五十一岁就在舞台上离开了人世,人们无不为之惋惜。

甄的师弟高荣亭在各剧团演里子老生稳妥称职,老生高宝贤是高荣亭的弟子。

余叔岩的剧团中有一位余的重要辅弼,后来又成为余弟子孟小冬所离不开的配演,这位就是鲍吉祥。鲍是小生鲍福山之子。

迟子俊(右)与鲍吉祥(中)、马云樵之合影

孟小冬、鲍吉祥之《盗宗卷》

鲍吉祥嗓音极佳,他最钦佩汪桂芬,后来由于身体关系,高音缺乏,但仍能陪孟小冬演唱,多行低腔仍有韵味,陪余叔岩唱戏由于余调门略低则应付裕如。鲍的文戏《连营寨》刘备、《赶三关》薛平贵、《盗宗卷》张苍均有独到演法,扎靠戏靠旗不动不乱,唱、念、做、打纯正不杂、炉火纯青。

李顺亭是余叔岩的重要配演,自李故后余就长期由鲍吉祥担任硬里子,《搜孤救孤》 公孙杵臼、《捉放曹》吕伯奢、《盗宗卷》陈平、《四郎探母》杨延昭、《珠帘寨》程敬思、《南阳关》韩擒虎、《战樊城》伍尚、《空城计》王平、《定军山》严颜、《战宛城》贾诩、《骂曹》张辽、《洪羊洞》杨继业、《一捧雪》戚继光,都是衬托相宜,堪称模范。余叔岩演《一捧雪》时,角色分派合适,鲍吉祥演戚继光、扎金奎演莫怀古,台下很满意,原因是扎比鲍更与余的相貌身材相近。鲍晚年陪孟演戏,虽年已较高,但仍为孟增色不少。

鲍陪杨小楼演戏也很精彩,他的《战宛城》贾诩、《连环套》彭朋、《骆马湖》褚彪功力相当。杨、鲍两次合录《骆马湖》唱片堪称传世之作。杨当年选用配演比较认真,《骆马湖》除鲍演褚彪外,李大成必由王荣山演;《连环套》鲍演彭朋、王荣山演施仕伦;《金沙滩》鲍演宋王、王荣山演杨令公,这都是理想搭配。王荣山虽演配角,但他主要是演主角老生戏,在此不多赘述,只说一下王陪谭鑫培演过《失街亭》王平,但他在谭鑫培班,中场演《战太平》等正戏。

鲍吉祥在陪梅兰芳录的《玉堂春》唱片中也显出他的功力,他兼演张能仁、刘秉义红蓝二袍两个问官,夹白劲头无懈可击、毫不卖弄。应说明一下,目前剧本都把《玉堂春》问官张能仁误为潘必正,潘与苏三不是一个朝代人物,应该改正。梅的《玉堂春》唱片中的王金龙是律佩芳串演的,也是不温不火,律为当年著名配角青衣,也能演正戏,曾任中华戏曲学校青衣教师。喜连成科班的律喜云为其弟,亦演青衣。

鲍吉祥为郝寿臣配戏也非常得体,例如《打龙棚》的柴荣、《审七长亭》的陈塘。陈塘词句唱腔有特点,鲍安排得很妥善,唱得字正腔圆。1951年鲍与刘喜奎、郝寿臣、谭小培、萧长华、华慧麟等合演《法门寺》,鲍演宋国士,刘喜奎当时已五十八岁,众位老一辈演员演来认真卖力,令人起敬。过去内外行请鲍说戏之人极多,1939年鲍曾正式收女演员马云樵为徒。

扎金奎,为老辈鼓师扎顺卿之子,嗓音高、宽、亮,以唱唢呐二黄著名,当年演《青石山》各剧团常请他演关帝,四句唢呐二黄声震满堂。尚小云剧团1925年在中和戏院演戏,正月初一有茹富兰、方连元、范宝亭、韩富信、傅小山等位的《青石山》,韩、范双演周仓,范、傅加演《斩狐》一场,由扎演关帝。扎那次不揉红脸,净脸黑三、戴汾阳穿白蟒,但唱念仍用关帝原词。

老辈演员迷信,怕大年初一关老爷显圣,不敢用关帝扮相。过去以唱唢呐出名的李顺亭在正月初一演《青石山》关帝,也不揉红脸而是玄坛扮相,勾黑脸、黑满、大镫、黑蟒,这也算是北京京剧界的历史旧习。

扎金奎曾陪梅兰芳演过《武家坡》之类的正戏,后来他主要演硬里子老生,许多剧团都邀他参加,颇受重用。高庆奎演《胭粉计》由扎演马岱,与范宝亭的魏延合作演得很精彩。扎的赵匡胤戏也很出色,陪尚小云、阎岚秋演《杀四门》《竹林计》赵国胤,导板翻高、收腿嘎调都是满堂彩声,更突出的是《龙虎斗》 赵匡胤的唢呐二黄,金少山曾请他陪演此戏。不幸的是扎随金少山赴沪演出,回京途中火车失事与武净杨春龙同时遇难故去,内外行无不惋惜。

杨春龙是陪杨小楼演出的重要武净之一。扎演戏精彩大方,他的《一捧雪》莫怀古(陪余叔岩演)、《战蒲关》刘忠(陪张君秋演)、《荆轲传》田光(陪郝寿臣演)等诸里子老生均受到观众的好评。

张鸣才和李鸣玉,都是鸣盛和科班学生,同在高庆奎的剧团中大显身手。张鸣才是奎派老生鼻祖张二奎之孙,扮相清秀有乃祖风度。由于嗓音稍单他不演唱功正戏,但他遵循规矩,唱时一丝不苟,该高就高,该使腔就使腔。他陪高庆奎演《珠帘寨》 程敬思,按传统唱法,原板唱娃娃腔,“叫人来将宝搭上殿”一句摇板翻高唱,绝不马马虎虎。这样认真唱高庆奎并不觉得是张与他对啃,而是认为张卖力捧他。这与某些主角演员不同,配角一卖劲儿下回就许不再用他。王又宸与高庆奎一样,也欢迎配角卖劲儿,当然劲儿也要卖得合适。张鸣才武功好,他陪高庆奎演《七擒孟获》马岱,与侯喜瑞的孟获打手把子干净利落。马连良自成剧团之初邀张做配演,马的剧团人员整齐,就以《三顾茅庐》一戏而论,马本人演诸葛亮外,郝寿臣演张飞,甄洪奎演关羽,姜妙香演诸葛亮弟,钱宝森演夏侯惇,马春樵演赵云,刘备一角则由张鸣才担任。张、甄、郝所演的刘、关、张在雪中(有雪彩)走马访诸葛亮一场,编辫子、跑圆场,台下彩声不绝。张鸣才与李鸣玉都是不幸早丧,张卒于1929年,李更早,卒于1924年,二位均不满三十岁。

李鸣玉、张春彦之《度白简》

李鸣玉嗓音特别好,既高又圆,以演《太白醉写》闻名,在高庆奎的剧团中演唱此戏时曾特烦王荣山为之配唐明皇。当年高庆奎演伍子胥戏时,除由裘桂仙演姬僚、郝寿臣演专诸外,由陈少五、律佩芳演《浣纱河》,李鸣玉演《文昭关》,高本人则仅演《鱼肠剑》一出。李的《文昭关》平日就能叫座儿。李在高的剧团中与其他人员合演的戏也很受观众的重视,例如与裘桂仙合演的《铡美案》(裘演包拯、李演陈世美),与张春彦合演的《战蒲关》(张演刘忠、李演王霸)、《十道本》(张演褚遂良、李演李渊)。李陪高庆奎演《七擒孟获》山神,与高庆奎、郝寿臣等人所演的诸葛亮、赵云、马岱、王平、魏延每人对唱一段二黄原板,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当年剧团除主演头排外,大家各演好戏,随时代变化逐步出现头排明星倾向。张鸣才、李鸣玉故后,由于种种原因,高庆奎剧团中的伍子胥戏,不仅从《文昭关》到《鱼肠剑》都由高一人连演,在《刺王僚》中还由高反串姬僚,大唱花脸,真是卖足力气,但实在太辛苦了。

张春彦,能文能武,会戏甚多。武能演《白龙关》《卧虎关》,文能演《开山府》《胭脂宝褶》《十道本》《盗宗卷》,这些戏在高庆奎的剧团中虽在中场演,但很受人欢迎。他也陪高庆奎做配演,《七擒孟获》赵云又唱又打,文武双全。张还陪其他许多名演员演过各种新旧剧目,包括杨小楼、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新艳秋、金少山、孟小冬、张君秋等位。杨小楼、荀慧生(白牡丹)在开明戏院演《翠屏山》,杨演石秀、荀演潘巧云、王长林演潘老丈、孙砚亭(小凤凰)演迎儿、张春彦演杨雄、慈瑞泉演裴如海、郭春山演酒保、王福山演小和尚。王长林出场临时抓哏,念的是“今儿个大闹翠屏山,起祸皆由白牡丹,假装倒霉的张春彦,小楼要杀慈瑞泉”,台上台下一齐大笑。杨小楼的《翠屏山》京剧到底,《杀山》不改梆子,要真刀。张春彦的杨雄是他的好戏之一。张君秋的剧团中最早名角如林,张春彦陪张君秋演《审头刺汤》陆炳交代清楚,火候老到,很不一般,演《玉堂春》刘秉义念做稳妥,拍惊堂木时板眼清楚,既不搅场面又不搅旦角唱腔,效果极佳。许多内外行都向他请益。20世纪40年代后期张春彦由于腿部组织坏死曾做截肢,不幸过世。

张留有《探皇陵》杨波唱片,与金少山合录。

陈少五,是老生陈五之子,与陈桐云是亲兄弟。陈桐云演花旦,当年与韦久峰合演《乌龙院》之类的戏,后改小生,他是荀慧生皮黄旦角的业师。陈少五能戏很多,《锤换带》(《汜水关》)杨滚、《打登州》秦琼、《高平关》赵匡胤等均为他拿手之作,电台录有他的《高平关》唱段。他的唢呐二黄也有名,《采石矶》徐达、《无底洞》天王、《攻潼关》姜尚、《青石山》关帝、《龙虎斗》赵匡胤、《五花洞》天师等均极稳妥。他还能演《安天会》李天王,老生扮相,昆曲纯熟。他在各大剧团中既演中轴正工老生戏,也演重要配角戏。他在中华戏曲学校和其他戏校担任过教师。

陈喜星和曹连孝,都是富连成科班学生,在科班里都唱正角,陈喜星与唐富尧的《宝莲灯》、曹连孝的《五彩舆》(海瑞)都是压轴和大轴戏。他们也演配角,在科班时期马连良、谭富英、曹连孝三位的《盗宗卷》陈平、张苍、田子春是水平很高的好戏,三人旗鼓相当。搭大班后,陈喜星与李春恒的《除三害》,与马连昆的《开山府》,陈演王浚、邹应龙,李演周处,马演严嵩,都很受内外行的重视。陈喜星陪尚和玉演《宁国府》

康茂才,非常称职(尚演朱亮祖,红脸红髯)。在孟小冬的剧团中曹连孝、李慧琴、朱斌仙的《审头刺汤》,曹演陆炳,李演雪艳,朱演汤勤,虽列中轴,但吸引观众专心听他们的佳作。在黄玉麟的剧团中曹连孝演过《战太平》花云。在杨小楼的剧团中曹连孝与钱金福合演过《庆阳图》(曹演李广,钱演李刚,钱宝森演李虎,刘玉太演马兰,张连升演周厉王,刘凤林演马妃),是非常受观众重视的戏。与侯喜瑞合演《下河东》(曹演呼延寿廷,侯演欧阳方,钱少卿演赵匡胤),十分精彩。在马连良的剧团中演《四进士》的杨春,无懈可击。陈、曹二位后来都参加戏校教学,学生受益甚大。

最后再介绍一位今天仍健在的老先生曹世嘉。他是著名戏曲音乐家曹心泉之孙、曹瑞石之子。他在富连成科班学习时老旦、老生兼演,与江世玉合演昆曲《天河配·鹊桥密誓》(江演贵妃、他演明皇),是很受欢迎的剧目。出科后专演老生,以后成为杨宝森的重要辅弼,陪杨录过唱片。他的一个特点是一直勤奋学习不停直到今天,因此能戏极多,他陪高盛麟录过《挑华车》 岳飞录像。他对谭、余、杨的戏都有研究,特别是谭、余派的老生把子所知颇详,如《战樊城》《战太平》《镇潭州》的枪,《珠帘寨》《伐东吴》的刀。他后来参加戏校教学,现仍有许多青年演员向他求教。

过去的和今天的京剧名家哪个不是勤奋学习、能戏众多,他们的成就与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不可分割,这一事实颇值得一记。以上所述仅为个人见闻,有误之处敬希匡正。

(《京剧谈往录》 四编)

- 历史推荐 -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女老生”回乡传承京剧:盼再现百年“喜连成”
戏迷们的“大师班”,京剧高派老生师徒辛宝达、李衍茂畅谈京剧传帮带
傅希如、鲁肃、陈圣杰三位老生同台,京剧《武帝刘彻》首演
京剧名家云讲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孝曾(上)
京剧名家刘长瑜怒斥“叫好主义”,并且直言现在一些演员雇人叫好
一堂“京剧大师课”的启示
刘厚生:把周信芳称为“做功老生”并不公正
京剧高派老生李衍茂个人专场演出精彩上演
总台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播出
痛别!国家一级演员去世

网址: 刘曾复:我所见过的一些京剧配角老生演员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372338.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