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银经典点说《论语》+《资本论》=?

刘先银经典点说《论语》+《资本论》=?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守财比创富难。守一,第十章抱一,第三十九章:得一,第四十二章:道生一,我心即宇宙,何以为尊,我有中国


刘先银书法:言宜慢,心宜善

中国人对两部经典不仅耳熟能详而且影响深刻,一部是《论语》,一部是《资本论》。小时候对《论语》的记忆很深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长大后对《资本论》的记忆也很深刻:“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无论是《论语》还是《资本论》,讲述的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即我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和我们应该怎样改造世界。用比较通俗的话讲,《论语》是孔子的政治宣言,《资本论》是马克思的政治宣言,他们两个讲的都是如何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孔子是一个高明的人。孔子的道是伦常,这个伦常之道又是中国的民族精神。没有孔子就没有“四书五经”,这样说应该不算为过。

01

刘先银对《论语》的解读

刘先银在经典点说《论语》中强调了孔子的政治宣言和世界观。他认为《论语》不仅是孔子的思想表达,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体现。《论语》的篇章结构紧密,涵盖了为学、为政、礼学、仁学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孔子的道是伦常,这种伦常之道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

02

刘先银对《资本论》的解读

刘先银对《资本论》的具体解读,作为一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资本论》探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发展趋势。马克思的政治宣言旨在揭示社会不平等和剥削的本质,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基础。

03

刘先银对《道德经》的解读

刘先银在经典点说《道德经》中强调了“守财比创富难”的观点。这句话反映了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即保持和守护已有的财富比创造新的财富更加困难。老子认为,真正的财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不是物质的积累。守一是指保持内心的宁静和专注,这是实现真正幸福和成功的关键。

《大学》是把钥匙和方法。《论语》首先是有“子曰”,然后再有弟子们的论“子曰”。《论语》的本质含义是论“子曰”,即论“孔子之语”,故称之为《论语》。

《大学》《中庸》《孟子》的各自根源都在《论语》。《论语》篇章顺序环环相扣,复杂叠加,左右钩联,主题明确,各章对主题都有支撑。譬如,《学而》讲“学”,《为政》讲“政”,《八佾》讲“礼”。

《论语》的结构和《大学》一样,是沿着“内圣外王”的路径展开的。《论语》的“内圣外王”结构相对比较复杂。《论语》的“内圣”是从“为学、为政、礼学、仁学、教育、做事、论道、君德、精神世界、生活气象”各个方面说起,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融入到人生的各个阶段和社会的各个角色之中;《论语》的“外王”是关于“人才、仁政、君道、臣道、绅道、权谋、小人、学统、政统”各个方面的讨论。

《论语》的“为学、为政、才能、道德”,正好构成了交叉呼应结构,也体现了“体用一源”与“德才兼备”的基本原则。《论语》前十篇的“内圣学”与后十篇的“外王学”之间,也就形成了“内圣外王”的基本结构。

《论语》开篇三问(内圣)和结尾三答(外王)正是给我们指引了“内圣外王”之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为人也。

《论语》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民、修己以安百姓”,也正好互证了《大学》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论语》将当时的时弊归咎于礼坏乐崩,所以孔子想要以礼来重新塑造这个世界的秩序。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做人的道理吗?“知天命,尽人事”本来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有时并不是在读书中得到的,而是在读书破万卷的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实践而得。人生中从来没有一本书,能对为人处世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结合刘先银的观点

结合刘先银对《论语》、《资本论》和《道德经》的解读,可以得出结论:

《论语》: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倡导内圣外王之道,追求社会和谐和个人的道德完善。《资本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不平等,提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基础。《道德经》: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认为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实现真正幸福的关键。

这三部经典作品虽然出自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但它们共同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自我修养。刘先银的经典点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综合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平衡。


刘先银书法:艺无涯

你想想,你从《三字经》《弟子规》中学到了如何为人处世了吗?这些可都是中国人如何做人的经典读本。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追求的是一种内外上下秩序。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这种试图用礼来稳定当时的社会体系,是有效的;但在今天生产力大大提高的今天,可能会有人感到有些格格不入。

读《论语》有什么用呢?简单来说,对普通人没用。《论语》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资本论》则讲的是市场经济下的资本运作秘密。

读《论语》可以帮我们修身,增长精神财富;读《资本论》可以帮我们了解市场经济中的资本运作,增长物质财富。曾经看到过涩泽荣一的《<论语>与算盘》,算盘说的是经商之道, 《论语》讲的是仁义之道。因为有了《论语》,算盘才有意义,才能够打得更好,才能打得更长久。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想要获得财富的时候,都要考虑自己的行为、动机、目的是否合乎于道义。《论语》中的很多思想可以为资本经济带来可持续的发展。

对待企业家以及企业的运营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天命”二字。《中庸》言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天赋智慧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如果能遵循天命做事,那么就叫顺道而行,顺道而行就能教化自己、教化别人。企业家经商一定要对自己所拥有的能力抱有敬畏之心,否则最终便会“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大学》有句话说得很好:“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喜欢真善美,讨厌假恶丑是人类的本性。如果经营者用真善美去打动消费者,获得财富,那么也必然会受到天下人的喜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老话。

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如果通过丑恶的手段获得不义之财,辉煌和华丽也只是短暂的拥有,终究有一天会受到天罚,掩盖的丑恶终究会被揭开,被天下人所唾弃,也会受到法律法规的惩罚。许多企业失败的例子不正是如此吗?不义之财并不能为企业带来可持续性发展,这就是违反“天命”而受到的报应。所以,能否成为一个长久发展、被社会接纳的企业,就取决于企业是否义利合一,而非一味追求金钱而放弃道德。

孔子对仁道的标准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个自身品行堪忧的企业家,又有谁会愿意跟随他呢?我们一定要记得,一个人来到世间,如果没有国家和社会的帮助,光凭个人是无法获得财富的;一个人拥有的财富越多,那说明他所受国家、社会的恩泽是越多的。古人说,“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要想保障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要“达则兼济天下”,这是需要履行“天命”的需要,天命来临的时候要懂得风雨兼程。

孔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视金钱如粪土”的观念,是我们对孔子的误解。孔子所倡导和追求的,是符合仁义道德的功与名。思考孔子的财富观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可以看到,不同于后世儒生羞谈财富,视金钱如粪土,孔子喜欢钱。这是一个很真诚的表现世人都爱钱,孔子伟大在,他为得到钱的途径设置了很高的底线。(孔子一向很真诚,如在《论语·宪问第十四·三十四》中写道,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人说,“用恩德来对待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用公平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这话听起来不那么伟大,但这是最合理、最真诚的话,这样的孔子,才是圣人,而以德报怨的圣人,往往容易流于伪善),

在《论语·述而第七·十二》中,这样写道,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说:“假使财富是可以求得的话,即使拿着鞭子为人赶车这样的职业,我也是愿意去做的。如果不能求得,那我还是干自己喜欢的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热衷的行业,也有不少人愿意为了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份薪水相对低一些的职业。在古代,更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读书人除了读书、做官、教学外,不愿意从事任何其他行业。孔夫子就简单地多了,只要能赚钱,哪怕让我做个车夫也行。管它白领蓝领,矫情。

当然,在古代,蓝领是很难得到富贵的,即使在当代,很多蓝领能够比很多做白领的大学毕业生或者研究生赚到更多的钱,但也难说是取得了富贵。但是,哪怕送快递能赚到一万,而大学生坐办公室只能赚到五千,大学生也很少会去选择送快递,劳心者和劳力者之辩,在中国人心中留下的印记不可谓不深。

孔夫子愿意劳力得富贵,这在古代,对智识阶级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但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欧几里得不愿意把几何学应用于军用器械、生活器械之类的研究,柏拉图对殴多克索斯和阿契塔运用各种工具进行试验感到很愤怒,痛斥他们贬低了优秀的几何学,让几何学由非物质的、智力方面的事物降低为物质的、实用的东西,迫使几何学去利用物质,从而需要大量体力劳动介入,使几何学成为奴隶们从事的对象。对奴隶的工具化、无视技术的提高是罗马帝国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类似执鞭之士这样的低等职业,有学问的人是绝不会做的。所以导致基础工作得不到创新发展。当劳力者不能得富贵时,社会就不能迎来真正的、全面的进步。

遗憾的是,后人对孔子这个开明的思想,完全没有加以引申、继承,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箴言,使我们在长达两三千年的时间内忽略了职业教育。

另一个有趣的事是,孔子似乎挺喜欢驾车这项职业。在《论语·子罕第九·一》中有言,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持?持御乎?持射乎?吾持御矣。”达巷这个地方的人说,“真伟大啊,孔子!学识渊博,却没有哪一项能令他成名。”孔子听说了,对自己的弟子说,“我专注于那个技能呢?驾车?射箭?我还是专注于驾车吧。”

孔子是将军后代,自己的射术也很好,但相比之下,还是喜欢速度与激情。记得王小波曾经说过,如果写书不能养活自己,那么他就会做一个货车司机。这些杰出的灵魂都喜欢驾车这种刺激又寂寞的职业,也是有趣。

说来说去,持鞭还是富不了,于是,“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那么,什么是孔子所好呢?致君尧舜上。但是在春秋乱世,这个做不到,于是,重修、阐释经典,传道受业,成为孔子所好。也成为孔子的收入来源。

《论语·述而第七·七》,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说:“只要带着学费(薄礼)来见我的,我从来没有不给予教诲的。”

孔子的重要收入,来自于私塾。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了保证。孔子的真诚又一次得到了体现,只要带着学费来了,我一定会好好教的。从孔子直到清朝,教书一直是读书人失意时的重要职业,在《儒林外史》中,私塾、编科举教材、甚至看风水、打秋风,都是失意读书人的谋生手段。

这样的生活,自然不会富贵,孔子也因此多次思考过处贫之道,为富之道。

《论语·述而第七·十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臂膀当枕头,也是有乐趣的啊。用不符合道义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和浮云一样。”

所谓安贫乐道,就是这个意思。在贫困中发现乐趣——不仅仅是忍受贫困,而是在贫困中发现乐趣——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在顾及到最基本的生活后,如果多了三十块,是给自己加个餐,还是买盆花、买本书?这是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能够安贫?就在于胸中有青山,腹中有诗书,有浩然之气。所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般人穷就穷了,很少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而那些有名气、有本事的人(比如说孔子),一旦妥协(或者说灵活些),就容易得富贵,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坚持自己,就是一件更难的事情了。

和孔子道德修养相似的颜回终身贫穷,而灵活的端木赐做生意却发了大财。《论语·先进第十一·十九》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孔子说,“颜回的道德学问差不多了吧,可他常常穷困。子贡没有经过允许去经商投机,猜测行情却常常猜中。”也许应该说,按照孔子的道德观想要得到富贵,是很难得,这也是后世把孔夫子挂在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却少有人真正遵循他的教导的原因。

如今的社会,怨气戾气很重,总在报怨别人,报怨社会。面对这样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认真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切忌好高骛远。 既要做好“在其位,谋其职”,也要懂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现实内涵。

人生重在选择,孔子为中国人确立的生命模式需要践行:“吾十而志于学”,一个人的初心就在于立志,客观谨慎地分析自己的时、位、气,选择自己所长,着眼大局,看清脚下,尽己所能,无愧我心。


刘先银: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人类的每一个文明进步,本质上都是由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的;而人文科学方面的发展主要是协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或者为人们提供精神的愉悦。

人类文明往往是由属于自然科学的《相对论》和《进化论》,与属于人文科学的《论语》和《资本论》共同推动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观点,譬如,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首要的人权;

商品交换是一种使用价值的一定量换另一种使用价值的一定量;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剩余价值不能由流通生出来,在它形成过程中,必须有某种不能在流通内看见的东西,发生在流通的背后;货币所有者要使货币化为资本,他必须在商品市场上遇到自由的劳动者;不参加劳动过程的机械,是无用的,不仅如此,它还会在自然物质代谢的破坏力下解体。

04

亚当·斯密与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贡献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贡献

亚当·斯密(Adam Smith)被誉为“古典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他在经济学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斯密出生于1723年,是苏格兰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主要著作《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于1776年出版,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在这本书中,斯密提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若干基本原理,如分工、自由竞争、价格机制等。他认为,人类的行为由六种自然动机驱动,这些动机通过社会机制的平衡,使得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不发生强烈对立,从而促进社会整体福利1。

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贡献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是19世纪德国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和革命理论家。马克思在经济学领域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未来的构想。他的代表作《资本论》(Das Kapital)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经济理论,特别是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探讨。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加剧,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2。

两者的关系:虽然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在经济学上的观点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是经济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思想家。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为现代经济学提供了基础,而马克思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批判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可以说,马克思是在吸收和批判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经济学说。亚当·斯密创立了当代经济科学,卡尔·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驳斥了当代的经济学观点,并重新阐述了资本的运作原理。

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分别代表了经济学史上两个重要的阶段: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他们的理论不仅对当时的经济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的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尽管他们有着不同的理论立场和目标,但他们的思想共同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论》的核心内容是货币,而货币是一种社会权力,意味着一部分人可以支配另一部分人一部分生命时间的权力。

人类劳动创造的价值,在扣去生产工具的成本与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后剩下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这说明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创造支配自身的权力,而且劳动者自身创造的价值越多,资本家支配自己的力量就越大。

当这一过程无法维系时,即达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顶峰时,它的反面即社会主义社会将会到来,并且会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母体上不断发展壮大,最后消灭资本主义社会。

到那时,人类社会将不会再有商品,因而不再会有一部分人支配另一部分人的社会权力。人类的劳动将不是为了创造价值,而是为了创造使用价值。

马克思阐述了资本的一生,并预言了它的终结。马克思并不是从道德的立场去批判资本主义,而是站在客观理性的基础上去分析。 他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必经的一个阶段,就如婴儿在诞生之前,必须经历分娩的痛苦一样;而他希望能够减轻人类社会的这种痛苦。

看《资本论》,如同看人类社会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人类从原始社会出发,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终于进入到生产力大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一时期,人类既伟大又卑微,既幸福又痛苦。《资本论》既揭示了历史的真相,又揭示了剥削的根源。劳动创造了历史,这是马克思的世界观。马克思对私有制社会的阐释,对劳动价值的阐述,对剥削的论证,对资本社会的描述,是一个本体论理论的历史逻辑链条,有其历史规律的客观性。马克思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证之中,已经体现了人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的人类文明基础。


刘先银经典点说

《论语》的主角是孔子,《资本论》的主角是马克思;孔子生活在古代东方,马克思生活在现代西方;《论语》讲的是做人的本质,《资本论》讲的是做事的本质;一个是让我们物随心转,一个让我们心随物转;一个影响着古代的中国人,一个影响着现代的中国人;读了《论语》,醍醐灌顶;看了《资本论》,茅塞顿开;

《论语》讲的是人之应然,《资本论》说的是物之本然;《论语》谈的是人情,《资本论》谈的是人性;《论语》与《资本论》,一阴一阳,一体两面,矛盾统一;《论语》敬告我们生命需要“自强不息”,《资本论》警告我们生命更需“厚德载物”;《论语》为“人之本”,《资本论》为“人之用”;《论语》讲述的是现实世界的人道,《资本论》讲述的是现实世界的物道。

05

《论语》与《资本论》的解读

《论语》的人道观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事,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念。《论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主张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来影响家庭、国家乃至整个社会,从而达到理想的社会秩序。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尊重他人,以及通过道德教育来培养人的善良本性。《论语》中的许多思想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道德指导,尤其是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治理国家方面。

《资本论》的物道观

《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的重要著作,是一部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巨著。《资本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资本积累、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等经济现象的本质。马克思在书中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以及资本积累过程中对人性的扭曲。《资本论》强调了社会经济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社会变革的必要性。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社会所有制的变革,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和平等。

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尽管《论语》和《资本论》在内容和目的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都关注于现实世界中的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论语》侧重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而《资本论》则关注于经济系统和资本运作的规律。两者都试图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的运作方式,并提出改善社会状况的建议。在现代社会,理解和应用这两部经典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忘维护社会道德和正义1。

《论语》讲述的是现实世界的人道,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而《资本论》讲述的是现实世界的物道,关注经济系统和资本运作的规律。两者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各有侧重,但都对理解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贡献。孔子十五岁时立下大志——为复兴周礼而周游列国;马克思在十七岁时立下大志——为人类幸福而工作;《论语》阐述的是古代社会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关系;《资本论》阐述的是现代社会中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相互关系;孔子的理想是“庶、富、教”的礼乐社会,马克思的理想是“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社会伦理体系,马克思提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治理原则;《论语》走的是“圣人之道”,马克思走的是“共产主义运动”;《论语》教你做人,《资本论》教你认识金钱的本质。

也许有人会问,读这些书会让我变成有钱人吗?不一定,但是它一定会给你比金钱更可贵更有用的东西。 世上比金钱更可贵的是人品和道德,以及对规则的尊重和运用。

世上既有关于世界观的书,又有关于方法论的书;那些潜移默化影响你的思维和看世界方式的书,一般是世界观的书,是需要反复读的,而且随着认知深入再读会有新的体会。然而,这类世界观的书又常常是被人忽视的。


刘先银经典点说:文字起源

刘先银经典点说《文字起源》商朝的甲骨文的历史意义,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论语》+《资本论》=?
刘先银经典点说以《易经》解释《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刘先银经典点说:霍光与皇帝,《金猴宗师》四代猴王,缘起绍剧的情感价值
刘先银经典点说《论语》君子儒小人儒,子张之儒,列为“儒家八派”之首
刘先银经典点说:不迁怒不贰过是孔子哪位弟子?
刘先银经典点说:服章之美,承千载起新潮,文化中国行,服饰创新的体现
刘先银经典点说:在情感和心灵世界,《金猴宗师》的成功就位乎其中
刘先银经典点说:王弼《论语释疑》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的阐述
刘先银经典点说《易经》“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灵魂能量就是吸引力
刘先银经典点说《中庸》第六章大知36:《观世变》一个人最大的力量,就是活成自己的太阳

网址: 刘先银经典点说《论语》+《资本论》=?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391825.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