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家进校园,九旬作家王蒙为首都大学生现场开讲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所有的艺术门类当中,显得最不直观的就是文学。但事实上,语言和文字恰恰是通向心灵和灵魂的一套符号。”4月15日下午,在首都大学生青春读书会暨“文化名家进校园”活动中,年过九旬的作家王蒙与数百位来自各大高校的学生面对面,从文学之美开讲,分享文学带给人的力量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学,并以自身经历为例,鼓励当代大学生坚持学习并从中获得快乐、自信,获得独属于自己的精神力量。
资料显示,王蒙是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原文化部部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2020年出版《王蒙文集》(新版)50卷,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九旬作家王蒙与首都大学生分享“语言和文学的魅力”。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语言兼具美学和力量
“我5岁的时候看的第一本书,叫做《小学生模范作文选》,里面有一篇写道‘皎洁的月儿升上了天空’,一下子就把我镇住了。原来只知道月亮的亮和太阳的亮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才知道月亮的亮叫‘皎洁’。”王蒙一开场就分享了自己第一次知道“皎洁”这个词语时的震撼,从修辞中感受到的文学之美。
在王蒙看来,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正确的形容词,会让整个场景变得十分美好,“有了修辞以后,就会出现一些非常美好的语言。”曹操在华容道上遇到关羽时,一句“将军别来无恙乎”让自己得以死里逃生;舒婷在诗句里写“也许有一个约会 至今尚未如期 也许有一次热恋 而不能相许”,描述了等待爱情的美好与遗憾,“文学有时候写遗憾,比写成功还成功。”
与此同时,王蒙认为,语言也扩大了人们的智慧与认知,语言发展了人们的思维,“很多东西是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见、鼻子闻不到的。我们讲道德、哲学、思想、三观、信念、理念、信仰等等,这些都离不开我们对语言和文字的体会,语言和文字的体会就是我们的心灵的方向。”王蒙表示,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语言不但自有其含义,并且作为一套符号,本身就很美好。
美好的同时,语言也拥有直达人心的力量。王蒙以对联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学样式为例说道,左宗棠有一副对联写的是“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妒是庸才”,“就是说一个人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时,要对自己有信心。困难、麻烦、艰苦这都是成才必须经历的,什么困难都没经受过,也就没有真正的成就可言。” 林则徐从西安出发赴伊犁。在和家人告别之际,尽管前途未卜,他仍忧国忧民,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王蒙看来,语言文字中承载的力量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改变其世界观,从而推动人一直向前,“语言具有这样的精神力量和功能。”
此外,当天,王蒙还以《红楼梦》、精卫填海为例分享了小说、神话故事等不同的文学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在其看来,文学可以写实也可以充满想象,带人走进不同的世界、推动人不间断地学习。
王蒙分享了语言的美与力量等内容。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幽默而多才,王蒙展示文学作家的另一面
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分享中,91岁高龄的王蒙精神矍铄,不显疲态。其间更是引经据典、吟咏诗句、侃侃而谈,不仅带领观众穿梭于文学的殿堂之中,也不时穿插幽默的言辞,引发全场大笑。
“网上有人冒充王蒙写慢生活,还有人说‘你写得真好’。我看了以后都想哭一场,他根本就不看我的作品,我这个人怎么会慢呢?我是个急性子。”全场大笑起来,王蒙接着举例,自己有一年参加高校作文评分,在同组其他两位评委刚看到两三行的时候,自己已经看完了整篇,“但是我不敢说我看完了,这样显得我没有认真审阅,我就练练气功。所以我不是慢生活的提倡者。”说到兴起,王蒙现场“辟谣”,“还有一篇说我跟多少老同学在一起,这也是假的,我都没有上过多少学,高一上了半年就调出来工作了,我哪有工夫找老同学?”
不过,王蒙表示,虽然只上过半年高中,但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学生,“我什么都在学。”王蒙表示,自己先是学会了维吾尔语,并且延伸学会了乌兹别克语,“在塔什干接受电视采访的时候,我让记者直接用乌兹别克语提问题。”现场,王蒙还用乌兹别克语吟诵了一段诗歌,引发了学生们的热烈掌声。
此外,王蒙还会日语、俄语、英语等多种语言,“我一个写作的人,我要做社牛,我绝不是社恐。”王蒙以自身的经历为例,告诉学生们“无论如何要学习,学一辈子,不管碰到什么事儿,学习能帮助你,学习让你永远获得快乐,学习让你永远有精神力量,学习让你永远有自信。我在这里和大家相约,我们还要一块好好学习,茁壮成长。”
技术越发达,越需要有创造力的写作者
讲座结束后,迎来了大学生们期待的互动环节,大家频频举手,提出青年人的时代困惑以及文学创作等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现场提问。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写作的过程当中,是下笔之前思考更多,还是写作过程当中再深度思考?王蒙表示,下笔之前是绝对有思考的,而且需要琢磨好要不要动手写、要不要开这个头。有人会说沉浸其中之后写作就是一种下意识的活动、完全不需要思考,“这种说法稍微夸张了一些。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习惯有考量。”他还提到,如果能有几个月的时间写一篇小说,会觉得特别快乐。
针对文学的生命力,王蒙表示,语言的力量、灵魂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创造的力量永远不会过时,并表示自己也看过一些人工智能写作的律诗,“音韵、平仄、对仗都非常准确,但是它没有一个主体。我们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其实是在读作者,托尔斯泰的作品跟巴尔扎克的作品永远是不一样的。没有主体的文学不是文学,只是一个范本。”在王蒙看来,“技术越发达,就越是需要有个性、有天才、有惊人创造力的写作者,也需要有这样的读者,至少要知道什么叫创作、至少懂得为创作而感动。”
王蒙也讲述了压力对于青年人的必要性,困难面前不能选择“躺平”,鼓励大家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业,“为什么积极呢?我没有理由消极啊!”一句话引发台下掌声和欢呼声。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研一学生陈与夕也被这一回答触动,“他为年轻人如何积极健康地生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王蒙的讲座也让大学生们感触颇多。“王蒙老师说‘如果生活没有美好的修辞,你活的冤不冤啊’,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在读博士生吕杨表示,自己一直很喜欢文学阅读,也愿意去阅读不同的文学作品,“文字是有魅力的也是有力量的,王蒙老师的讲座加深了我对于文字力量的信心。他到如今这样的高龄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和学习的热情,这是我们当代青年人所需要学习的,要保持这样一份热情,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各种各样的挑战。”
记者注意到,当天还有学生带着专门买来的《青春万岁》前来听讲座。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研一学生陈燕非常开心自己得到了王蒙老师的签名,“我之前就看过这本书,老师的文字能够给予我们力量。原来他们在那个年代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是那样想的,我们这个年代也会遇到一些有共性的问题,可以从中汲取力量。”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付春愔
相关知识
九旬王蒙现场观看《活动变人形》
“清溪一课”王蒙开讲
河北任泽:名家进校园 翰墨润桃李
文化大家王蒙与陕西作家见面座谈会在西安举行
“人民艺术家”王蒙为黑龙江文学馆“文学周末”题字
水磨沟区开展新疆本土文学名家作品进校园朗诵大赛活动
从听王蒙讲“春天一堂课”开始 中国作协首次启动“作家活动周”
从听王蒙讲“春天一堂课”开始
书法名家进校园 墨香浸润少年心
三位青年作家入选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丨十月文学月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902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646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346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278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294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436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436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481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682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