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康俊《海姑》的海洋文学独特性与跨文化价值探析 /宋明宇


༺๑【小说评论✍】๑༻

黄康俊《海姑》的海洋文学独特性与跨文化价值探析

□宋明宇

一、世界海洋文学中的女性叙事与本土化创新

在世界海洋文学谱系里,女性形象的呈现往往有着固定的模式。长期以来,女性多以辅助性角色存在。就像在经典之作《白鲸》中,佩科特号船员家属们仅仅是作为船员生活背景的一部分出现,她们在故事里没有独立的情节主线,只是默默地等待着出海的亲人归来,成为男性冒险故事中的附属品。又或者,女性被浪漫化为神秘符号,例如《金银岛》中的海妖传说,海妖那美丽而神秘的形象,更多是作为一种诱惑和危险的象征,为故事增添了奇幻色彩,但却缺乏对女性真实形象和内心世界的刻画。

然而,中国海味作家黄康俊的小说《海姑》,却宛如一股清新的海风,打破了世界海洋文学中女性形象的传统定式。它以南中国海岛“海姑”群体为核心叙事主体,精心构建了一部独特的女性海洋劳动史诗。这一创新之举犹如在平静的文学海洋中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海姑”群体是南中国海岛特有的职业女性群体,她们世世代代生活在海边,以潜水捕捉为生。这种以职业女性群像为核心的塑造,具有三重令人瞩目的突破性意义。

首先是职业身份的本土性。海姑作为世代传承的潜水捕鱼者,她们所掌握的“肺部呼吸潜入深水”的技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中国南海的渔猎传统中,就有着类似的记载。如海南《崖州志》里记载的“水户”,他们也是依靠潜水捕鱼来维持生计。海姑们传承了祖辈们这一古老技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细节。例如,她们有下海前咀嚼槟榔的习惯,槟榔在当地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提神的食物,更是一种社交和文化的象征。海姑们在潜水前咀嚼槟榔,也许是为了缓解紧张的情绪,又或许是带着一种对大海的敬畏之心。还有银铃驱鱼的细节,当海姑们潜入水中,银铃发出清脆的声响,在寂静的海底世界中回荡,这声响既能驱赶一些危险的鱼类,又仿佛是海姑们与大海交流的独特语言。这些细节强化了海姑群体文化的独特性,使她们在世界海洋文学的舞台上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其次是生存困境的性别化。《海姑》将海洋劳动与父权压迫并置,深刻地揭示了女性所面临的双重困境。跛九的暴力行为,他作为男性权威的代表,对海姑们的生活进行着粗暴的干涉和控制,让海姑们在身体和精神上都遭受着折磨。生育禁忌更是一种无形的枷锁,它限制了海姑们的生育权利,使她们在为海洋劳动付出的同时,还要承受来自传统观念的压力。寡妇再嫁的情节也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寡妇在失去丈夫后,不仅要面对生活的艰难,还要面对社会舆论的指责和限制。在这部小说中,海洋不再仅仅是一个劳动的空间,更成为了女性双重压迫的空间场域。与西方《海的女人》等作品相比,黄康俊代表东方的《海姑》更具社会批判深度。西方作品可能更多地关注女性在情感和心理层面的困境,而东方《海姑》则深入到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层面,揭示了女性所遭受的系统性压迫。

最后是代际传承的诗学。通过海姑与礁女的母女关系,《海姑》展现了海洋技艺的断代危机。海姑们将自己一生的潜水技艺传授给女儿,希望她们能够继续传承这一古老的职业。然而,女儿却对“太残忍”的捕捞方式提出了质疑。这种质疑暗含着传统海洋伦理与现代生态意识的碰撞。在传统的海洋伦理中,捕捞是为了生存,是与大海的一种互动方式。但随着现代生态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意识到过度捕捞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女儿的质疑代表了新一代人对传统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思考,也让我们看到了海洋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转型。


插图 刘以林

二、海洋作为生存空间与精神世界的双重象征

在西方海洋文学中,海洋常常被赋予单一的象征意义。有的作品将海洋描绘成“未知恐惧”的象征,就像《老人与海》中的马林鱼,它代表着海洋中未知的力量和危险。老人在与马林鱼的搏斗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感受到了海洋的强大和不可捉摸。而有的作品则将海洋视为“自由向往”的象征,如《珊瑚岛》的流放叙事,主人公在荒岛上的生活,象征着对自由和无拘无束生活的追求。然而,《海姑》却赋予了海洋复合性象征,使其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首先,海洋是生命母体。当我们跟随海姑们的视角潜入海底,会发现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海底海葵群落“姹紫嫣红”,它们像盛开的花朵一样,在水流的轻抚下摇曳生姿。蝴蝶鱼在水中穿梭,它们仿佛是一群优雅的舞者,“鞠躬致意”,展现出生命的灵动与和谐。这个海底世界构建出了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共同体,每一种生物都在这个共同体中有着自己的位置和作用。海姑们在海底有着“化了、溶了”的体验,她们仿佛与大海融为一体,忘却了自己的存在。这种体验暗合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这个生态共同体中,人类不再是主宰,而是与其他生物平等相处的一员。

其次,海洋是精神牢笼。岛东头海岬的那座灯塔,作为陆地的符号,在小说中具有双重意义。它既象征着守灯塔人的情感救赎,“我的灯塔”代表着守灯塔人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寄托。守灯塔人在孤独的灯塔上,守护着那盏明灯,为过往的船只指引方向,同时也在寻找着自己内心的安宁。然而,灯塔又隐喻着传统规训,“离不开灯塔”暗示着海姑们被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所束缚。海洋虽然广阔无垠,但海姑们却仿佛被困在一个无形的牢笼中,无法挣脱传统的枷锁。这种矛盾性使海洋成为了禁锢与自由的辩证空间,海姑们在这个空间中挣扎、徘徊,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出路。

最后,海洋是死亡彼岸。龙女宫传说与海底殉葬的现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海葬 - 陆葬”的生死循环。龙女宫传说在当地流传已久,它代表着人们对海洋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而海底殉葬的现实则让我们看到了海洋的残酷和无情。海姑们的“四十岁告别”仪式,是她们对海洋生命观的终极诠释。在这个仪式中,海姑们向大海告别,她们知道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这片海洋,而现在,她们要以一种庄严的方式结束自己的海洋生涯。这个仪式既包含着对生命的敬畏,又蕴含着对死亡的坦然,让我们感受到了海洋文化中独特的生死观念。


插图 刘以林

三、传统海洋习俗与现代性冲击的叙事张力

黄康俊的《海姑》通过三个层面展现了文化嬗变,揭示了传统海洋习俗与现代性冲击之间的叙事张力。

第一个层面是技艺传承危机。在传统的海洋习俗中,海姑们七岁就要入行,开始接受残酷的训练。“压二十斤沙袋”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训练的艰苦。小小的七岁孩子,就要承受如此沉重的负担,在大海中学习潜水和捕鱼的技艺。这种传统的训练方式虽然能够培养出海姑们坚韧的意志和熟练的技艺,但也给她们的身体和心灵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而到了四十岁,海姑们就要强制退役,这是传统习俗对她们的限制。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女儿这一代开始出现了现代性抵抗。她们拒绝继承母亲的职业,对传统的训练方式和职业限制提出了质疑。这种“手把手 - 数字化”的技艺更迭,折射出海洋经济的转型。大陆鱼贩带来的商品经济冲击,让海姑们的传统捕鱼方式受到了挑战。传统的手工技艺在现代科技和商业的冲击下,显得越来越脆弱,技艺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第二个层面是性别权力重构。守灯人的“读过书”身份与海姑的“文盲”状态,构成了知识权力的倒置。在传统社会中,男性往往拥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而女性则被剥夺了学习的权利。守灯人作为读过书的男性,他在知识和文化方面具有优势,而海姑们由于缺乏教育,在知识权力的天平上处于劣势。然而,在小说中,这种权力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囡字写法”的对话成为了这种倒置的高潮。在这个对话中,海姑们虽然没有受过教育,但她们却有着自己的生活智慧和情感体验。通过这个对话,暗示了教育现代化对传统性别秩序的解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开始逐渐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她们的知识水平和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性别权力结构正在发生改变。

第三个层面是生态意识觉醒。礁女对“海空”的担忧,呼应了《寂静的春天》式的生态焦虑。在小说中,礁女看到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感受到了海洋生物的减少和海洋资源的枯竭。她对“海空”的担忧,反映了她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对未来的忧虑。她“留着嫩鱼”的行为,与海姑的“鹬蚌相争”形成了代际伦理对话。海姑们在传统的捕鱼方式中,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而礁女的行为则代表了新一代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这种代际伦理对话,让我们看到了生态意识在不同代人之间的传承和发展,也让我们意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插图 刘以林

四、劳动书写中的性别政治与生态伦理

《海姑》将海洋劳动提升为存在论层面的哲学思考,通过身体政治学、技艺诗学和生态寓言三个方面,展现了劳动书写中的性别政治与生态伦理。

在身体政治学方面,海姑们“黑如老青蟹壳”的肤色、“扁平胸脯”的变形,具象化了劳动对女性身体的规训。长期在海洋中劳动,海姑们的身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强烈的阳光、海水的浸泡和繁重的体力劳动,让她们的皮肤变得黝黑粗糙,身体也发生了变形。这种“去性别化”的身体书写,挑战了西方海洋文学中健壮男性水手的主流形象。在西方海洋文学中,男性水手往往被描绘成强壮、勇敢的形象,他们是海洋的主宰者。而海姑们作为女性,却在海洋劳动中展现出了坚韧和顽强的一面。她们的身体虽然被劳动所改变,但却体现了女性的力量和价值。这种对女性身体的独特书写,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劳动中的付出和牺牲,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性别与劳动的关系。

在技艺诗学方面,鱼刀插鲍、银铃驱鱼等细节,展现了劳动智慧的诗意化。海姑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技艺。鱼刀插鲍需要精准的技巧和敏锐的判断力,海姑们在海底熟练地操作着鱼刀,将鲍鱼从礁石上取下。银铃驱鱼则是一种巧妙的方法,海姑们通过银铃发出的声音来驱赶鱼类,既保护了自己的安全,又提高了捕鱼的效率。这种“技术即艺术”的书写,与海德格尔“技术的本质”论形成了跨时空对话。海德格尔认为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揭示真理的方式。海姑们的劳动技艺中蕴含着对海洋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尊重,它们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生态寓言方面,蝴蝶鱼的“神秘复活”、海葵的“一物降一物”法则,构建出了海洋生态的自洽系统。在海洋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都有着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相互关系。蝴蝶鱼的“神秘复活”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和神奇,它也暗示着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海葵的“一物降一物”法则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制约。海姑们的“幸福潮水”体验,暗含着生态整体主义的伦理观。当海姑们在海洋中感受到潮水的涌动,她们仿佛与整个海洋生态系统融为一体,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力量。这种体验让我们意识到,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插图 刘以林

五、文学母题的跨文化对话与本土经验独特性

黄康俊的《海姑》在海洋文学谱系中的价值,体现为文化原型的再发现、后殖民视角的突破和女性主义的本土化。

在文化原型的再发现方面,《海姑》将“海姑”这一濒危职业纳入了世界海洋文学视野,补充了东方海洋文明的叙事版图。“海姑”这一职业在南中国海岛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世界海洋文学视野中却鲜为人知。“海姑”作为南海特有的职业女性群体,她们的潜水技艺独特而精湛,她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她们的劳作方式具更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将她们的故事呈现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上,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东方海洋文明的独特魅力,黄康俊的海洋文学探索功不可没。海姑们的潜水技艺可与日本《海女》形成比较研究。日本《海女》也讲述了女性潜水捕鱼的故事,但与《海姑》相比,它们在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海洋文学的特点和价值,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在后殖民视角的突破方面,不同于《潮汐之子》等西方中心主义的海洋叙事,《海姑》通过“大陆仔”的商品经济冲击,展现了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经验。在西方中心主义的海洋叙事中,往往将西方的价值观和文化模式强加于其他地区。而《海姑》则从本土的视角出发,展现了南中国海岛地区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变化和挑战。“大陆仔”带来的商品经济冲击,对海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海姑们在面对这种冲击时,既有对传统的坚守,又有对新事物的探索和适应。这种展现让我们看到了本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打破了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叙事模式。

在女性主义的本土化方面,相较波伏娃“他者”理论,海姑的“双重他者性”(性别/职业)更具东方特质。在波伏娃的“他者”理论中,女性被视为男性的“他者”,处于从属和边缘的地位。而海姑们不仅因为性别而处于社会的边缘,还因为她们的职业身份而受到歧视。她们是“双重他者”,这种身份使她们的处境更加艰难。然而,海姑们并没有屈服于这种命运,她们发出了“做自己的主”的诉求。这种诉求实为儒家“孝道”与现代个体意识的杂糅。在儒家文化中,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和服从,但同时也注重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海姑们在追求自我独立的过程中,既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孝道观念,又融入了现代个体意识。这种独特的女性主义表达,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和智慧。

结语

黄康俊的《海姑》以其诗性语言重构了中国海洋文学的叙事范式。它既延续了《楚辞·招魂》中“川谷径复,流潺湲些”的海洋抒情传统,又通过女性视角实现了对西方海洋文学的超越。在《楚辞·招魂》中,对海洋的描写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展现了古人对海洋的敬畏和向往。而《海姑》则在继承这种抒情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女性的视角和体验,使海洋文学更加丰富和多元。

在生态危机与文化转型的当代语境下,这部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海洋文明的挽歌,更是东方女性主义的海洋宣言。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海姑》通过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描写和对生态意识的觉醒,呼吁人们保护海洋、尊重自然。同时,它也展现了东方女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挣扎和追求,为女性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海姑》的价值在于:在世界文学坐标系中,重新发现了中国海洋经验的独特美学与伦理维度。中国海洋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在世界文学中却常常被忽视。黄康俊《海姑》等一系列海洋作品的出现,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重大价值。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中国海洋经验中的美学和伦理观念,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样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中国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不朽魅力。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

相关知识

黄康俊《海姑》的海洋文学独特性与跨文化价值探析 /宋明宇
黄康俊海洋小说创作浅论 /周雪峰
南方的海 ——黄康俊小说创作简论/文能
广东有个黄康俊 文/陈国凯
中国写海作家,北有邓刚,南有黄康俊 ——《南中国海的一叶孤舟》
黄康俊的海世界——读小说集《海蚀崖》/游焜炳
黄康俊:人在他乡心系家乡 文/李廷赋
【黄康俊诗词页】永遇乐·癸卯春日读辛弃疾
李宇春倾情演绎《听海》,倾听海洋的低语,悲叹着谁的心碎…
《十八子前传》后记 黄康俊

网址: 黄康俊《海姑》的海洋文学独特性与跨文化价值探析 /宋明宇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448557.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