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利斯朵夫》:男人没有爱情,只要快乐和无条件的母爱

序言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被公认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它以细腻而磅礴的笔触,勾勒出天才音乐家克利斯朵夫坎坷且壮丽的一生。

很多年前我就知道这本书,但是一直没有读过,前不久读完了才知道,约翰•克利斯朵夫并不是我想象的样子。

当我们分析他的情感世界时,就会发现那里呈现出一种近乎孩童般的依赖与任性,他交往过的女性众多,却始终在寻找一种近乎母爱的无条件包容。

克利斯朵夫的情感经历,与其说是成熟男人在爱情海洋中的乘风破浪,不如说是一个孩子对母爱的永恒追寻。

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约翰•克利斯朵夫奇葩的爱情观。

一、恋母情结:克利斯朵夫情感的坚固根基

克利斯朵夫与母亲路易莎之间的感情,深厚得如同那历经岁月沉淀的美酒,散发着醇厚的香气。

父亲的早逝,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这个家庭陷入了风雨飘摇的境地。

母亲路易莎,以她那柔弱却又无比坚韧的身躯,含辛茹苦地抚养着克利斯朵夫长大。

尽管家境贫寒,生活如同在荆棘丛中艰难前行,但路易莎的坚韧与温柔,却成为了克利斯朵夫生命中最重要的情感支柱,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他前行的道路。

后来克利斯朵夫因为路见不平、英雄救美,打伤了人命,被迫流亡法国,那片陌生的土地上充满了未知与危险,但他与母亲之间始终保持着紧密的书信联系。

当母亲病危的消息传来,克利斯朵夫不顾被捕的风险,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国探望的道路。那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本能,是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与不舍。

这种深厚的母子关系,如同种子在土壤中生根发芽,深刻影响了他的爱情观。

他渴望在女性身上找到母亲的影子,那种无条件的包容,如同大海对江河的接纳;那种牺牲精神,如同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那种温暖,如同冬日里的暖阳,能驱散他心中的寒冷。

成年后的克利斯朵夫,在爱情中始终带着一种孩童般的索取心态,他像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需要被理解、被呵护,却很少真正去理解对方的需求,如同只顾自己玩耍而忽略他人感受的孩子。

克利斯朵夫的爱情,始终建立在“被爱”而非“去爱”的基础上。他像孩子依赖母亲一样依赖爱情,却很少真正成长为一个能承担责任的恋人,仿佛永远停留在那个需要母亲呵护的童年时光。

二、爱情中的“母亲替代者”:他爱上的皆是“母性化身”

纵观克利斯朵夫的感情史,会发现一个如同谜题般有趣的现象:他爱上的那些女性,大多都带有某种“母性特质”,仿佛在冥冥之中有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他走向这些能给予他母性温暖的人。

弥娜——贵族式的“高不可攀”

弥娜是克利斯朵夫的初恋,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克利斯朵夫的青春天空中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她出身贵族,举止优雅得体,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仿佛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对年轻的克利斯朵夫而言,她既是爱慕对象,也是精神上的“母亲象征”。

她的社会地位让他仰视,如同仰望一座巍峨的山峰;而她的温柔又让他沉溺,仿佛置身于温暖的梦境之中。

克利斯朵夫在弥娜面前,就像一个初次见到大世面的孩子,既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又带着一丝自卑与羞涩。

萨皮纳——温柔而脆弱的“理想母亲”

萨皮纳是一个病弱的寡妇,她的温柔与忧郁如同清晨的薄雾,弥漫在空气中,深深吸引了克利斯朵夫。

她不像弥娜那样高高在上,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感觉,但她却给了克利斯朵夫一种“被需要”的感觉。

在萨皮纳身边,克利斯朵夫仿佛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可以像一个英雄一样去保护她、照顾她。

然而,这段感情却如同一朵盛开在悬崖边的花朵,美丽却又短暂。

萨皮纳的早逝,让克利斯朵夫再次陷入了“失去母爱”的痛苦深渊,他仿佛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整个人陷入了无尽的悲伤之中。

葛拉齐亚——成熟而包容的“精神母亲”

葛拉齐亚是克利斯朵夫一生中最接近“灵魂伴侣”的女性,她优雅、智慧,且对他有着近乎母性的包容。

她就像一位智慧的导师,在克利斯朵夫迷茫时给予他指引;又像一位温暖的母亲,在他受伤时给予他安慰。

然而,克利斯朵夫对她的爱仍然带有强烈的依赖色彩,他享受她的温柔,却无法给予同等的关怀。

他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在葛拉齐亚的庇护下,尽情地享受着那份无条件的爱,却很少去思考如何为这份爱付出。

但是葛拉齐亚却是一位非常理性的女子,面对着克利斯朵夫疯狂的爱情攻势,她始终坚守“普通朋友”的底线,直到故事最后,也没有和他发展成为男女朋友的关系。

这些女性角色,无一例外地满足了克利斯朵夫对“母爱”的渴望。他爱的不是她们本身,而是她们身上那种能让他感到安全、被接纳的特质,就像一个孩子在寻找能给予他安全感的港湾。

三、无道德的爱情:孩童般的自私与任性

克利斯朵夫的爱情观,纯粹得如同一张白纸,却又自私得如同一个只考虑自己的孩子。

他不在乎社会规范,那些所谓的条条框框在他眼中仿佛是不存在的枷锁;也不考虑道德约束,在他心中,只有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他“感觉”到了爱,就会不顾一切地追求,就像一头被爱情冲昏头脑的野兽,失去了理智。

与朋友之妻的禁忌之恋

克利斯朵夫在法国参与了激进的行动,逃到瑞士,被一位有钱的朋友收留了,他却对朋友的妻子产生了感情,那女人也被他所吸引,在朋友外出的时候,他们终于如愿以偿。

这一段禁忌之恋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尽管他最终放弃了这段爱情,但这种情感冲动仍然暴露了他对爱情的无道德倾向。

他不在乎是否会伤害他人,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仿佛在他的世界里,只有自己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好友之间的感情,也让他自己陷入了道德的困境之中。

与男性朋友奥利维的“双男主”之情

现在的网络小说里有一种“双男主”的设定,而《约翰•克利斯朵夫》虽然产生在没有网络的年代,却也具备网络文学的很多特点。

虽然从全书来年,并不是“双男主”的,但是他与奥利维的故事也占了很大的篇幅。

克利斯朵夫和奥利维这两个大男人曾经一起租了一间房子,每天吃住在一起,一起搞艺术,克利斯朵夫外向而强硬,奥利维内向而温顺……虽然书中没有明确写出来,这很难不让人产生某种联想。

奥利维有个姐姐,曾经和克利斯朵夫传出过绯闻,后来因此丢了工作,又不幸去世了。

对比一下,《红楼梦》的秦可聊有个弟弟叫秦钟,秦可聊是贾宝玉的“启蒙老师”,秦钟是贾宝玉的好朋友。

克利斯朵夫和奥利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请大家自行理解吧。

对寡妇萨皮纳的激情

萨皮纳的丈夫刚刚去世,她正处于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中,如同一只受伤的小鸟,需要时间和空间来疗伤。

然而,克利斯朵夫却迅速与她陷入热恋。尽管萨皮纳本人也愿意,但这种关系在当时的道德观下是备受争议的。

克利斯朵夫的行为,没有考虑到萨皮纳的感受,也没有考虑到社会的眼光,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如同一个任性的孩子。

富贵的女人才是他的最爱

克利斯朵夫的爱从不考虑身份差距,从书中的描述来看,说他是音乐家多少有点勉强,他只能算是一个流浪艺人,无论是贵族小姐还是有钱的少妇,只要他喜欢,就会去追求。

这种看似“平等”的态度,实则是一种情感上的任性。他不在乎现实阻碍,只在乎自己的快乐,仿佛在他的爱情世界里,没有阶级之分,只有自己的感受。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书中并没有直接写出来,那就是有钱的女人更招克利斯朵夫的爱,他好像并不在意女人是否懂音乐、懂艺术,只要又漂亮又有钱,他就会黏着人家不放。

结语

最后再说一个常见的误解,由于罗曼·罗兰写过贝多芬的传记,贝多芬又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原型,所以约翰•克利斯朵夫常常被认为就是小说化的贝多芬,实际上两者相差甚远。

贝多芬有九大交响乐,克利斯朵夫可能连一首交响乐也没有,贝多芬后期聋了,而克利斯朵夫一直很健康。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告诉我们:

男人没有爱情,就像小孩一样,只要快乐和无条件的母爱。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正是这句话的最佳诠释。他的伟大在于艺术,而他的悲剧在于情感——他永远是个孩子,永远在寻找一个能像母亲一样爱他的女人。

相关知识

夜读·经典之夜|约翰·克利斯朵夫
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就去看看《约翰·克利斯朵夫》
快乐和幸福的本质区别
无条件相信的爱情可抵风雨
约翰逊建议乌克兰无条件加入北约,梅德韦杰夫嘲讽:该进精神病院
没有伟大的爱情,没有永远的现在
珍惜眼前,从内心寻找快乐和幸福
纪念傅雷诞辰115周年系列活动举办,15件经典译稿在国图展出
用雕塑传递快乐和幸福
女人有这三个“缺点”,反而最“旺夫”,男人娶到就是赚到

网址: 《约翰•克利斯朵夫》:男人没有爱情,只要快乐和无条件的母爱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458425.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