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华殿上演“动物总动员”

夏虫不可语冰,陆龟可以活到百岁;鸟类中,麻雀数年一生,老鹰可以在天空翱翔一二十年,甚至更久;小猫小狗大多与我们相伴十余载……不过,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书画馆正在展出的“万物和生——故宫博物院藏动物题材绘画特展”上,千年时光凝固,万物并作,供观众观复。

历代善于描绘动物的名家,从宋代崔白、赵佶,元代赵孟頫、任仁发,明代边景昭、沈周,到清代蒋廷锡、华嵒、郎世宁等,其作品均在列,包括禽鸟、畜兽、草虫、鳞介等多个门类。117件展品从五代到清代,其中72件经《石渠宝笈》著录,传承有序;一级品34件,宋元作品达24件。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鲁颖说:“对于专业观众,很多展品是艺术史上的插图,可以近距离欣赏学习;对于普通观众,动物画相对山水、人物画更易入门,谁都能看得懂。展览还很适合亲子活动,这里有很多古人博物的思想。”当然,这场“神奇动物”大展的受众对象远不止于此,100个人会有100种欣赏角度。

游客在观赏清宫旧藏《兽谱》

有讲究 古人也爱玩谐音梗

117件展品各美其美,如果只盯住画面主角,就会发现“轧戏”严重。究其原因,古人也爱玩谐音梗。

有些是借着字音,直抒胸臆。乾隆仿赵孟頫《二羊图》作画时,特意添了一只卷毛羊,凑成三“羊”开泰。乾隆末年水患较多,他经常会在农历新年观赏“三阳开泰”题材绘画或者进行同类创作,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沈铨《蜂猴图》轴画的是猕猴与蜜蜂,谐音“封侯”,这也是古人祈求官运亨通的常见绘画题材。明代《猫蝶图》轴中,一猫一蝶,透露出文人画简单的意趣。鲁颖提示,这里取意“耄耋”,带有祝福、吉祥、长寿的含义。

也有一些“梗”需要琢磨一下,才能品出味道。明代《黄甲图》轴的画面浓淡有致,寥寥几笔勾勒出蟹的造型。“这就是现在常说的大闸蟹。”鲁颖笑着解释,画名提到的黄甲,一方面指蟹,另一方面暗指科举进士甲科及第者。常见的黄甲传胪题材,也是这个寓意。

瑞鹿象征吉祥,“片约”不断。素有“艺术狂人”之称的八大山人也不能免俗,他所绘《松鹿图》轴纯用水墨渲染涂写。不过作者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风格,画中小鹿翻着标准的白眼。有专家认为,这是作者睥睨污浊世道的表达方式。

外国人郎世宁,也入乡随俗学会蹭热度。他所绘《嵩献英芝图》轴上,一只白鹰,目光炯炯,利喙弯曲。画面右边是一棵弯曲盘绕的老松,一棵藤萝攀绕着松树枝干,松树的根部和石头的缝隙之间有灵芝数株。画幅左边为坡石,一条急湍的溪流顺势而下,在山石隙谷中曲折绕行,激起无数的水花。就画技而言,郎世宁运用了欧洲的明暗画法,光线从画面左侧上方照射,白鹰刚好位于最显眼的中央,立体感极强。就内容而言,郎世宁非常“中式”地取松、鹰、芝的谐音,集合贺寿、祥瑞的美好寓意。

“这是现存郎世宁最早的画作。”鲁颖说,根据画上的署款,此图画于雍正二年十月,恰逢雍正生日月,所以被认为是一幅祝寿图。

宋代 李迪《鸡雏待饲图》页(局部)

有惊喜 “副业”画出传世名作

“一不留神画了一幅传世名作”“就是爱好而已”……这些不是凡尔赛,而是真实发生的历史。细看作者简历,很多人都有主业。

《二马图》卷,元代任仁发作,画面简单——一匹膘肥肉厚的花马,昂首,踏着轻快的碎步,尾巴扬起飘动;后边跟着一匹骨瘦如柴的马,条条肋骨清晰可见,低着头,步履蹒跚,尾巴缩着。结合作者题记看,这是一幅讽刺“漫画”:肥马是为官不正的贪官,因吸食民脂民膏,故而肥壮;瘦马为廉明勤政的清官,因忙于政务而累得皮毛剥落,骨瘦如柴。作者还表明了应当以前者为戒、以后者为榜样的态度。明白了寓意,再看画会发现一些容易漏掉的细节,肥马马首挽着笼头,但缰绳却松开了;瘦马不但有笼头,缰绳还套在马颈上。其深刻含义是,如果一个社会缺乏某种监督和制约机制,腐败就将滋生。

其实,任仁发的主业不是画家,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水利专家,主持修治过通惠河工程等。

除了做皇帝,书画样样精通的宋徽宗,也亮出了《芙蓉锦鸡图》轴。画中,芙蓉盛开,蝴蝶翩跹,引得落在枝上的锦鸡回首凝视。画幅右上赵佶以瘦金体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右下书款“宣和殿御制并书”,草押书“天下一人”。

在故宫给这幅画的介绍中提到:关于绘画创作,赵佶在注重对描绘对象细致入微地再现的同时,还要求画面蕴含诗歌的意境,令人观之有回味无穷的艺术体验,《芙蓉锦鸡图》无疑完美地体现出这位极具艺术修养的皇帝的美学思想。

被网友昵称“六边形皇帝”的朱瞻基,也有画作展出。《三鼠图》卷上,一只回头小老鼠仰望头顶硕大的果实,马上要大快朵颐的模样;一只戴着项圈,正在啖食荔枝;还有一只正在咬食杨梅。鲁颖说,鼠在古代寓意多子多福。

当然,“副业”画画的还有不少人。比如《寒蝉抱夜图》轴的作者蒋廷锡,雍正时官至文华殿大学士。他的“同事”都是古装剧里的常客。雍正七年在隆宗门设军机房,当时的军机大臣包括胤祥、张廷玉和蒋廷锡等人。

五代 黄筌《写生珍禽图》(局部)

有深意 画里余音值得细品

工笔重彩的细腻,水墨淋漓的豪放,画家借助描绘动物,抒发情感、表达心境、体现民族特性、象征时代精神。画中余音,需要观众细品。

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两幅花鸟画都亮相了。一幅是五代画家黄筌的《写生珍禽图》。该作被誉为中国花鸟画范本,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24只。画幅的左下角有一行小字:“付子居宝习”,由此可知,这只是作者为创作而收集的素材,是交给其子黄居宝临摹练习用的一幅稿本。

这些动物造型准确、严谨。鸟雀或静立或展翅或滑翔,动作各异,生动活泼;昆虫有大有小,小的虽仅似豆粒,仍须爪毕见,双翅呈透明状,鲜活如生;两只乌龟以侧上方俯视的角度进行描绘,前后的透视关系准确精到,显示了作者娴熟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笔墨技巧。

花鸟画的流行,就始于五代。正应了“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当人们对美好事物无力挽留时,艺术便派上了用场。进入精致的宋代后,书画高手频出,难分伯仲。此时,仍有一幅花鸟画可以被称为“里程碑”——《写生蛱蝶图》卷。

画面描绘了一组秋日的田园景物。芦苇枯黄,野菊花的叶子被霜打得泛红,一只蚂蚱趴在枯叶上。主角是三只轻灵振翅的蛱蝶。作者逼真地刻画了蝶翼薄如绢纱的质感、绚丽斑斓的花纹和细如发丝的根根须脚。传神的笔墨展示了他深厚的写生功底,使该画成为研究古代蝶种的形象资料。

“写生赵昌”,名不虚传。与西方绘画的写生不同,中国绘画写生追求“生意”,而非单纯的搬运大自然,只求像,画家要“格物”,达到“致知”的境界。

展厅里还有一幅《蛛网攫猿图》页,描绘了一只长臂猿左臂高举,要去抓远处枝丫间的蛛网。作者易元吉用一瞬间,生动展现了猿猴的生活习惯和秉性。

鲁颖说,禽之翱翔、兽之奔走、鱼之悠游、虫之鸣唱……这些画作中呈现的中国传统经典审美,彰显出自然之道。展览不仅是对历代画家“观天地万物而生意”艺术追求的回应,更是对当下构建生态文明的深刻启示。

(《故宫文华殿上演“动物总动员”》文图来源于《贵阳日报》。)

编辑:汤欣健

编审:舒 锐

签发:肖 嬿

相关知识

​故宫文华殿上演“动物总动员”
故宫出版社建社四十周年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开幕
故宫出版社建社四十周年展文华殿开幕 首次采用“图书+文物”展览形式呈现
“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在故宫文华殿开幕
3323本大部头搭出“紫禁书城”,故宫故事文华殿开讲
国内迄今最大规模的犍陀罗艺术展亮相故宫文华殿
故宫新展聚焦动物题材绘画领域丰富收藏
故宫博物院举办宋拓碑帖珍本特展,40件“压箱”碑帖亮相文华殿
故宫出版社建社四十周年展开幕,22件珍贵文物配展
展现故宫出版社四十年历程

网址: ​故宫文华殿上演“动物总动员”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463883.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