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抵达中国,俄罗斯诗人普希金何以成中国“迷弟”

“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一生虽未涉足东方,但他在诗歌和书信中多次提及中国,虽非详尽描述,但笔端诠释的中国形象都是令人向往的。普希金何以成中国“迷弟”?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伟大的诗人 民族的骄傲”——普希金与东方回响展览7日开幕,8日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其中不少文物为首度入境,第一次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

文汇报记者6日提前探展发现,在普希金短暂的38年生命里,他对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在其丰富藏书中,有关中国的书籍达82种,其中就有《三字经》《四书解义》《中庸》《赵氏孤儿》等。他在作品中多次提到中国元素,对中国直接或间接的描写,如“彬彬有礼的中国人”“在遥远的中国长城边上”“中国花园”等,充满了对中国的想象与向往,也拼接交织成普希金笔下虽不完整却颇为鲜明的中国形象。

展览分为“非凡的一生”“不朽的篇章”“遥远的回响”三个章节,从全俄普希金博物馆引进百余件与普希金相关的珍贵文物,包括手稿、书籍、画作、雕像,以及普希金生前使用过的墨水瓶、印章、背心等物品,俄罗斯绘画大师列宾所绘普希金决斗场景的原作等,展现普希金辉煌的一生与卓越的灵魂。

19世纪末,普希金的名字传入中国。1903年《上尉的女儿》汉译本出版,开启俄国文学在中国传播的序章。鲁迅、瞿秋白等一大批文化革命先驱对普希金的大力推崇,更使其成为追求自由的精神象征。此后,普希金作品被大量译介到国内,对中国文学与社会变革产生了积极影响。

普希金代表作包括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长诗《青铜骑士》、历史小说《上尉的女儿》等。他塑造的贵族进步青年形象、俄罗斯女性形象、农民革命领袖形象、“多余人”和“小人物”形象,均被后来的俄罗斯作家所继承发扬。他几乎成了所有俄国文艺批评家、作家们所推崇膜拜的民族精神偶像。而普希金作品中纯真的浪漫主义、大胆的现实主义,以及深刻的人民性与思想性,不仅是俄罗斯民族珍视的宝藏,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系列互动装置吸引读者走进普希金的文学世界,回顾其一生璀璨的创作成就。展览入口处,一条条悬挂的语录条幅上,书写了多位文学评论家对普希金的赞誉。这些评语在3D动态水纹灯的映衬下,宛如通往诗人世界的导引,为观众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丘特切夫评价其是“俄罗斯的初恋 我们不会忘记你”,别林斯基说“只有从普希金起 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格里高里耶夫甚至惊呼“普希金就是我们的一切”……

展览现场精心还原了普希金在米哈伊洛夫斯克耶庄园的书房。在这里他完成了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写下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抒情诗,如《致凯恩》《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屏幕还展示了普希金在手稿上留下的即兴涂鸦,线条细腻传神,内容包罗万象。既有诗人的自画像,也有友人、沙皇、作家等的肖像,还有作品插图以及马、鹰、风景等题材,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灵动。

专程来到上海的全俄普希金博物馆馆长奥尔加·亚历山德罗夫娜·柯尔涅娃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谈到,“文字视觉化”“展览可视化”正是中俄馆方尝试吸引更多观众走近这位文学巨匠的内心,以互动感、沉浸式体验激活90后00后读者的逛展兴趣,从而进一步理解“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何以照耀至今。

终章“遥远的回响——普希金与中国”讲述了普希金与中国的不解之缘。戈宝权《〈叶甫盖尼·奥涅金〉在中国》《普希金和我们》,王智量《叶甫盖尼·奥涅金》,冯春《普希金诗选新译》(岳麓书社版)、《普希金在中国》等翻译家手稿,不仅是中国翻译史上的宝贵遗产,更是中俄文学交流的见证。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馆长赵书雷谈到,普希金的作品经过几代中国翻译家的接力译介,能够穿越语言与时代的界限,赢得中国读者的广泛喜爱,希望展览使观众真切感受到普希金精神在中国的延续与回响。

相关知识

新书|从普希金到契诃夫,说说俄罗斯文学的黄金世纪
百余件手稿、书籍、画作、生活用品,从中了解普希金的一生
普希金与酒纠缠、托尔斯泰最爱甜食,俄罗斯作家的酒与食
中国童诗作家如何以全球视野开展创作
俄罗斯汉语热升温,中国图书成销冠
漼风成周生辰迷弟,疯狂夸夸,时宜反应亮了!
中国艺术家俄罗斯开展,一个温暖的“小竹窝”抵达莫斯科
何以中国·寻根辽宁
“90后”诗人书写《快递中国》
东西问丨左贞观:俄罗斯音乐中的“中国”

网址: 从未抵达中国,俄罗斯诗人普希金何以成中国“迷弟”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493074.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