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何多苓:守护艺术“彗星时刻”的“隐士”|大道⑰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徐语杨 摄影 徐瑛蔓 海报制作 姚海涛
人物简介
何多苓,1948生于成都,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当代抒情现实主义油画画家代表性人物。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并被中国美术馆、福冈美术馆等海内外重要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代表作有油画《春风已经苏醒》《青春》《乌鸦是美丽的》《第三代人》,连环画作品《雪雁》和《带阁楼的房子》等。
成都三圣乡,酷暑之下,何多苓画室绿意沁人。何多苓正调整画面细节,目光专注,动作敏捷。近几十年来,中国艺术市场沉沉浮浮,潮流来了又去,何多苓一直置身于潮流之外,始终安静地画自己想画的画。他就像一个画坛“隐士”一样,默默守护着1970年贝内特彗星划过大凉山夜空时带来的内心感动。2025年6月下旬,封面新闻“大道”人文大家融媒报道小组面对面专访何多苓,聆听他的艺术心声。
何多苓在画室(拍摄:徐瑛蔓)
今年77岁的何多苓热爱绘画,业余对诗歌、音乐、建筑设计,皆有涉猎。他亲自设计的何多苓美术馆,是其审美理念的立体呈现。他痴迷音乐,自学作曲,尤其热爱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中的复杂结构。注重绘画技能锤炼的何多苓,对艺术媒介、技术革新持开放、接纳的态度。在他看来,技术会带来更多新鲜的可能性。何多苓坦言,自己现在跟同龄人来往不多,平时来往的更多是学生,“我很喜欢与年轻人交流,能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新鲜的东西。”
何多苓(何多苓工作室提供图片)
只要不出远门,何多苓基本就在工作室画画。“画画对我来说,是肌肉记忆,也是心灵呼吸。”他整个人的状态,彰显出一种自然的松弛、轻盈、淡定,在这个容易感到压力、紧张的时代,显得弥足珍贵。而这种“甘于边缘”的艺术态度和处世哲学,也恰似一剂清凉散,为容易躁动不安的艺术圈带来了另一种可能。
◀
一个“大概在1.5到1.7流之间”的技术派
▶
1982年,作为恢复高考后四川美术学院首届毕业生,何多苓以《春风已经苏醒》惊艳画坛。随后,他的《青春》《雪雁》等一系列作品,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隐秘与诗意的艺术世界,如一缕清风拂过当时盛行的宏大叙事。在之后几十年的探索中,他一直在传统中国画中执着寻找与自我绘画相通的“灵”与“气”,呈现出一种沉着、诗意化的艺术面貌。彗星、草、微风,带着神秘感、安静的女子——成了他的画笔反复“吟咏”的意象,“它们不解释自己,但你能感受到某种永恒。我希望我的画,能安静一些,给人想象的空间,让人能喘口气,内心在其中休息。”
何多苓(与艾轩合作)作品《第三代人》(何多苓工作室提供图片)
从川美毕业进入成都画院,成为专职画家至今40多年,何多苓从未当过一官半职,在创作内容上跟社会现实的联系也不是那么紧密。他说,“在同辈的画家中,我基本算是作品时代感最弱的一个。”
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春风已经苏醒》被归为“伤痕美术”代表作。何多苓说,这个作品名字其实取自他钟爱的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为德国诗人乌兰德写的诗歌《暮春》第一句,“那温柔的春风已经苏醒……”画面中,是即将被春风唤醒的草地、女孩、温顺的老黄牛和乖巧的小狗。“这幅画没有想要体现伤痕,而是要表现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
何多苓作品《春风已经苏醒》(何多苓工作室提供图片)
何多苓喜欢文学,庄子的自由、王维的空灵,叶芝的朦胧,最符合他的“胃口”,“这些我一看就喜欢,跟我天性很贴合”。他痴迷聆听古典音乐,更亲自钻研作曲理论。画画时,他常常让音符的起伏引导画笔的走向,使画面产生如复调音乐般的韵律感。这种跨艺术形式的探索,为视觉艺术悄然打开一扇通向听觉想象的门。
何多苓作品《杂花写生》(何多苓工作室提供图片)
2022年,接受许知远《十三邀》采访时,被问到如何定位自己在艺术圈的位置,何多苓幽默称自己差不多算是“1.5到1.7流之间”。封面新闻记者再次提及这一话题,何多苓谈到他主要指的是“技术方面”:“我很重视画画技术,算是个‘技术派’。我一向认为,抒情的诗意的境界,需要用高超、准确的技术才能抵达。当然,我的技艺不是完美的,还存在一些不足。人贵有自知之明。这种自知之明反而是我进步的动力,是一种前进的力量。”
何多苓坦言,“我看画的层次要高一些。我一直觉得我有两个幸运之处,首先是我知道什么是最好的,然后如何去达到它。这两个幸运之处互相交错,永远吸引我朝着更好的境界去走。”
◀
甘愿“梭边边”:潮流总带有某种攻击性和强迫力
▶
在艺术高度商品化的语境下,艺术家的市场行情与声名往往起伏不定——十年前备受追捧,十年后可能变得悄然无声。某位名气不大的画家,其作品突然某天拍出天价。对于这些,何多苓非常淡定从容,“对我来说,这些只是行业资讯而已。艺术品拍卖市场有其独特的运行逻辑,很多只是商业现象,与艺术创作本身的关系并不是很大。”
作为创作者,何多苓自然也希望透过作品与外界交流。但他不会去迎合谁的喜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成名后,于九十年代毅然改变画法,一度被市场“遗忘”。“有段时间,大家似乎认不出我的画了。”但他依旧画自己所想的画。慢慢地,关注者和欣赏者又回来了。“审美是极其个人化的事,我做的不过是让自己满意的创作。市场接纳与否,从来不是最要紧的事。”
从川美求学时期起,何多苓便明确了自己的艺术方向。数十年来,他始终沿着这条路径坚定前行,即便面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数次浪潮汹涌,他依然保持疏离与旁观。“身处潮流中心的艺术家中,很多是我的朋友,他们的作品我也会关注,但我选择不加入,甚至刻意避开。”何多苓很享受这种状态,“我乐于处在‘边缘’的位置,这是我的天性使然。‘边缘’能给我安静和自由。不在潮流之中,就不会受潮流控制。毕竟,潮流总带有某种攻击性和强迫力。”
何多苓作品《幽人独徘徊》(何多苓工作室提供图片)
何多苓说,他清醒意识到自己在中国当代艺术版图中常处于“边缘地带”。用成都话来说,就是“梭边边”。“其实,我完全可以不那么‘边缘’。那些处于艺术潮流中心,尤其是那些带有里程碑意义的绘画流派,对我而言,其绘画技术我能掌握,理念我也熟悉。也就是说,我是可以画得更中心一些,只是我不愿意违背自己内心真实的意愿。”
这种“边缘艺术哲学”的来由,并非因为何多苓消极避世,“作为一个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我对社会当然关心。只是这种关心不一定非要表现在画布上。”
◀
“能见到彗星是多么大的事儿啊”
▶
何多苓出生在成都一个标准的书香家庭,母亲学古典文学,父亲是经济学教授。从小在艺术、知识和家庭温暖氛围里长大的他,养成了温和、淡定、不争、豁达的性格。在大凉山当知青的时候,他不急着回城,而是享受大自然的壮阔带给自己的心灵滋养——躺在草地上唱歌,仰望天上的飞鹰。
1970年,“贝内特大彗星”划过地球的夜空,从2月起可以被肉眼看到,直到5月中旬消失,这颗拖着长尾的彗星,被世界天文界认为是20世纪最美丽的彗星之一。此时正在凉山当知青的何多苓,每天凌晨三点钟准时从小屋里爬起来欣赏这颗彗星。多年后,提到这个难忘的“追星”经历,何多苓依然充满感慨,“那是很壮观的一个景象,但是当时都没人看。能看见彗星是多么大的事啊,这个世界上能有几个人见过彗星?我觉得一个见过彗星的人,肯定稍微跟其他人有点不太一样。我甚至觉得,能走上绘画这么美好的一条路,跟我曾经看到彗星有关系。”
◀
“四川是我的观念赖以寄存的视觉基础”
▶
2025年3月,成都建筑师刘家琨斩获“建筑界诺奖”普利兹克奖的消息刷屏。作为刘家琨多年好友的何多苓真心高兴。“刘家琨的建筑设计,将国际语言与本土文化结合得很好,得奖是实至名归。”
何多苓回想起,20世纪80年代,刘家琨没当建筑设计师之前,在文学创作上表现抢眼,“事实上,当时已经有杂志发表了他的小说。我看了很喜欢,写得真好。我个人觉得他当时已经走在先锋小说的前列。后来我看到王小波的小说,第一个感受是,刘家琨的小说在那个路子上,‘走’在王小波的前头。”
除了青年时期在美国生活一段时间之外,何多苓没有离开过四川。也不像一些画家成名后就搬到更大的城市,他觉得自己离不开四川:“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大部分作品的主题都来自在这片土地上的沉思,或者说,这片土地是我的观念赖以寄存的视觉基础。”
对于自己长期居住的成都,何多苓很感恩这座城市对他的滋养,“它很开放,不排外,包容性很强。人与人之间有一种恰好的距离,又不互相影响。这种气候、环境、生态,还有公认的慢节奏生活方式,塑造了今天的我。”
对话何多苓
封面新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括您、刘家琨、翟永明、周春芽等画家、诗人、艺术家们,形成一个经常互动来往交流的成都文艺圈生态。您个人的体会和感受是怎样的?
何多苓:我当时在成都画院工作,平常接触的画家多一些。经常会跟诗人、小说家、音乐家们一起聚。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是:当时整个中国都是一个文艺圈子。那会儿大家经常在一起聊天,其实也没有聊什么具体的专业的东西,基本没有聊绘画、诗歌这些。都是“摆龙门阵”,但还是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过,我的个人绘画色彩,也没有受其他人太多影响。这方面很奇怪,可能是天生的,比如当时的一些文艺圈子,后来发现,大家走的路还是不太一样。
封面新闻:川美77、78级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著名画家,您的同学中有罗中立、张晓刚、叶永青、程丛林、高小华等。现在跟同学们交流多吗?
何多苓:现在的联系确实不多。像罗中立、张晓刚这些老同学,见面的机会很少。我们这些人现在连微信都很少发,互动自然就少了。不过,我倒是一直和年轻一代交流很密切。昨天还接待了一批美院学生,聊得很投机。我对年轻人的想法总是充满好奇——他们带来的新理念、新视角,比如最近Labubu潮玩文化,我都会认真听。这种代际对话常常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灵感。
封面新闻:您的作品被公认充满诗意,您也多次提到诗歌对创作影响很深。能具体说说哪些诗人或诗歌让您印象特别深刻吗?
何多苓:我母亲是学古典文学的,在我小的时候就常让我背古诗。二十多岁去凉山当知青时,我还特意带上了母亲的古典诗词书,没事就翻翻,我特别喜欢王维的诗。到了80年代,我从川美毕业回成都,在画院工作后,经常和欧阳江河这些诗人、小说家一起玩。大家互相传阅一些西方现代诗,尤其喜欢那种抒情、带点朦胧风格的诗,比如叶芝、史蒂文斯的作品。
封面新闻:您现在的阅读状态是怎样的?除了绘画,阅读在您生活中占据什么位置?
何多苓:阅读对我一直很重要。我现在保持着睡前阅读的习惯,通常看些绘画、建筑、音乐相关的书,偶尔也翻翻科技类的内容。不过文学类的书现在读得相对少了——年轻时那方面读得已经够多,而且我对文字比较挑剔,一本书如果文体不合胃口,就很难读下去。我对文体有特别的讲究。最近我发现听书也不错,不伤眼睛,还能利用碎片时间。比如在家做点事的时候,旁边放个有声书,活儿不耽误,新内容也吸收了。
相关知识
何多苓最早的油画创作素描稿惊现成都
“非叙事——何多苓的绘画”将于3月16日在湖北美术馆开展
71岁画家画人体,最美的诗人为他做模特,一幅卖800多万
《十四行诗——吴驰钢琴音乐会》6月22日晚在成都何多苓美术馆演出
《幸福到万家》何幸运戏份过多?编剧赵冬苓回应
彗星来的那一夜剧情 彗星来的那一夜简介
童祥苓没:京剧界失杨子荣,一代艺术改革者的离去
一周艺术人物|菲利波维奇履新,吴颐人展书画陶艺
“心即托艺”王稳苓的绘画探索
炙热的黑暗时刻降临,守护我们的相柳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961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856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400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349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358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479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469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696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741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