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丨陆宗达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传统语言学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
陆宗达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
暨传统语言学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
会议纪要
7月5日,“陆宗达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传统语言学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文学院古汉语研究所主办,汇聚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海峡两岸数十所高校、研究机构及出版单位的近两百位专家学者。
与会学者合影
开幕式
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齐元涛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于吉红、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董琨、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王云路、台湾辅仁大学教授李添富、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王显芳、陆宗达曾孙陆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等出席并致辞。
开幕式
于吉红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她指出,陆宗达先生是20世纪著名的训诂学和《说文》学大师,是“章黄之学”的重要传承人,为北师大语言文字学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陆宗达精神引领下,以王宁先生为代表的后辈学人在国家语言文字规范、传统语言文字学理论创新及数字化应用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贡献。她强调,希望语言文字学师生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深化基础理论,筑牢传统学科的“中国范式”;拓展智能应用,推动“AI太炎”等古代汉语大语言模型等标志性成果在基础教育、文化研究等领域的深度转化与推广;强化学科协同,以语言文字学为重点,打破学科壁垒,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数智化的时代需求中展现新作为。
王立军代表文学院向与会嘉宾及陆宗达先生家属表示热烈欢迎与诚挚感谢。他高度评价了陆宗达在精研《说文解字》、深耕文字声韵训诂、推动传统语言学理论化等方面的奠基性贡献。他强调,正是在老一辈学者的引领与各方支持下,北师大中文学科才得以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学院对此深怀感恩,定将继承前辈基业,踔厉奋发。
董琨回顾了陆宗达先生与语言所的深厚渊源,特别提及先生曾作为《现代汉语词典》审议委员所作的卓越贡献。作为北师大校友,他亦对母校的培养及陆宗达、启功等恩师的教诲表达了由衷感谢。会上,董琨先生向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捐赠了一卷由俞平伯、启功、陆宗达、王宁等名家题跋的俞樾手书序文。王显芳代表学校接受了捐赠。
王云路代表学会致辞。她回顾了44年前陆宗达先生作为首任会长创立学会、凝聚全国研究力量的历史性贡献。王云路强调,陆先生之所以众望所归,源于其坚守章黄传统、开拓学科新境的深厚学识,以及推动训诂学现代化的崇高情怀,其在《说文解字》研究、组织讲习班、撰写《训诂简论》等方面更堪称典范。
李添富表示,陆宗达先生在台湾地区文字学、训诂学界的学术影响非常深远,林尹、高明、潘重规三位黄侃嫡传弟子为台湾地区国学教育及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两岸学术交流的加强,王宁等大陆学者进一步为台湾地区语言文字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指导。
陆宗达曾孙陆然表示,作为陆宗达的后人和家属深怀感谢,本次纪念会不仅是对陆宗达的纪念,更是对章黄学术的传承,衷心祝愿大会圆满成功,祝愿章黄之学发扬光大。
王宁高度评价了陆宗达作为中国传统语言学卓越研究者与领导者的历史地位。她强调,陆先生不仅在训诂学濒危之际力倡复兴,引领了学科复苏,更在研究生制度恢复初期,将章黄学术正式纳入北师大教学体系,使传统语言文字学在高校重焕生机。作为章黄之学的重要传人,陆先生继承并发展了章、黄学术精髓,通过系联方法发掘《说文》理论框架,揭示了汉字的形义系统与汉语的音义系统,并证实了“文白相续、字词一体”的本质特点。王宁先生指出,正是陆宗达、刘盼遂、萧璋等前辈构成的优秀学术群体,以其深厚的学脉传承与守正创新的精神,为章黄之学在北师大的扎根提供了沃土。面对新时期人文科学的考验,北师大古汉语学科将遵循师承、保持特色,以开放协作的态度,继续推动中国传统语言学建设,彰显章黄之学与中国语言文字学的生命力。
一
大会报告(一)
大会报告第一场由北京师范大学李运富教授主持。
北京语言大学冯胜利教授以《重温陆颖明先生〈左传〉讲读之精蕴》为题,通过“以史明义”、“词群比义”等例证,展示了陆先生的核心读书方法,并指出这印证了“文献语言学”以精读原始文献为根基的治学路径。
南开大学施向东教授在题为《重温陆宗达先生课堂笔记的几点感悟》的报告中提出两点启发:其一,受陆先生关于幽宵部与侵谈部通转关系的启发,他整理出古汉语宵部与藏语的同源字,填补了汉藏比较的空白;其二,承袭陆先生观点,他提出汉赋应作为工具书来研读,以挖掘其词汇语音价值。
语文出版社张万彬编审作题为《语文辞书书证的订正与增补》的报告。他结合辞书修订实践,列举了书证工作因误读、版本、文化知识欠缺等导致的立目不当、训释错误、代表性不足等问题,并强调章黄学派重材料、重考证的治学方法对辞书编纂工作不可或缺。
日本大东文化大学丁锋教授报告题为《十卷本〈说文解字篆韵谱〉反切系统研究》。他通过考察《篆韵谱》入声韵,探讨其与《唐韵》的音韵关联,以深化对唐五代《切韵》系韵书的认识。研究指出,《篆韵谱》的反切来源复杂,可能兼取《唐韵》、《裴韵》乃至其他未知的《切韵》文本。
北京师范大学李国英教授以《陆宗达先生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继承和发展》为题作报告。他指出,陆先生通过《说文解字通论》等著作,在乾嘉学者基础上,将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化、科学化,推进其在当代的发展,构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自主学术体系。
二
大会报告(二)
大会报告第二场由北京师范大学卜师霞教授主持。
南京师范大学董志翘教授作题为《尊重语言事实,不必过度诠释——再谈“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报告。他认为此处的“闹”应解作视觉上静态的“稠众”“浓密”义,而非听觉上动态的“喧闹”义。他强调,诗句之佳在于整体意境,而非“闹”字本身,因此文学赏析应尊重语言事实,避免过度诠释。
台湾辅仁大学李添富教授作了题为《陆宗达先生的训诂理论在〈国语辞典〉编纂实务上的意义与效用》的报告。他指出,陆宗达先生的训诂学理论对辞书编纂工作至关重要,其作用不仅体现在确立词义、揭示脉络、厘清关系、佐证语料等方面,更能从宏观上指导辞书的体例建构与释词方法。
河北大学杨宝忠教授作题为《保存在〈论衡〉中的训诂资料及其辑录方法》的报告。他以陆宗达先生“文献正文中的训诂内容”理论为指导,系统发掘了《论衡》中的训诂资料。杨教授指出,《论衡》因蕴含大量此类资料及通俗语言而“形露易观”,其训诂价值具有词书性质,不仅有助于解读《论衡》及其他古文献,更可补现代语文工具书之不足。
浙江大学王云路教授作题为《试说“无间”》的报告。她首先指出《论语》“吾无间然矣”中的“无间”应解作“赞美、同意”。继而从本义“无缝隙”出发,系统梳理了“无间”的四类抽象引申义。最后,她还通过分析“不间”、“有间”等词,为上述释义提供了旁证。
北京师范大学李运富教授作题为《简论陆宗达先生的“文”“字”发展观》的报告。他指出了陆宗达先生的创见:“文”与“字”并非结构之别,而是汉字从图画符号向标音符号演进的两个发展阶段。这一观点将静态的结构对立转换为历时的动态观察,使文字理论更富层次性与科学性。
清华大学赵平安教授报告题为《战国文字字释读的突破》。他指出:
的异体为
,后世字形分两路演变:一路为
——
——
;另一路为
——
。
应是变的本字,是六国系的写法,其上所从是某种器物(笲、畚之类)的象形,表示帽子当是它的假借的用法。而
一般以为是贬的本字,实际上是变的分化字,表示贬是它的异体分化职能。
北京大学胡敕瑞教授作题为《说“洒”与“灑”——兼论〈说文〉“古文以为X字”例》的报告。他综合出土文献、传世文献注音及“汛扫”等用例,从形音义三方面进行论证,最终得出结论:“洒”与“灑”音义不同,“洒”实为“汛”的通假字,甚至可能就是其异体字。
三
大会报告(三)
大会报告第三场由北京师范大学孟琢教授主持。
西南交通大学汪启明教授作题为《章太炎的二重证据法研究述论》的报告。他指出,影响深远的二重证据法并非始于王、陈,中国自汉代以来便有应用,刘师培更早有“三者互证”的理论归纳,章太炎本人在考据实践中也曾广泛运用。对于章太炎否认甲骨文一事,汪教授认为,在当时对其了解有限的情况下,基于技术、收藏或个人等因素的审慎考量是合理且可理解的。
北京语言大学张博教授作题为《汉语并列式复合词重新分析的方向性及其制约因素》的报告。她指出,并列构词法因其成分常存在语义冗余,制约并列式复合词重新分析的关键是“频率效应”。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阐释了其作用:宏观上,强构词力的词法模式决定了重新分析的主流方向;微观上,并列语素的相对常用度及高频语素的常见语义角色等因素,则会具体促发并制约重新分析的方向。
东海大学朱歧祥教授作题为《动态文字学——论周金文和战国(郭店)竹简异体结构的流变》的报告。他提出,文字研究应从静态的“定点”分析转向动态的“线”的变动规律考察,以揭示文字应用的实况。通过对比分析,他得出结论:金文与简文的结构变化形式大体相同,但演变趋势相反——金文字形由繁多渐趋一致,而简文字形则处于繁化变异的高峰。
首都师范大学洪波教授作题为《古汉语几种双及物结构的生成理据》的报告。他指出,古汉语除了涉及物权转移的原型双及物结构外,还存在其他非原型类型。报告着重考察了三类增价双宾语结构,并对其生成理据进行分析:“供动”和“为动”双宾结构,是基于语义相似性对原型结构的句法隐喻;而“使动”双宾结构,则是在上古汉语发达的使动结构基础上,以“使失去”义动词的双宾结构为模板类推产生的。
北京师范大学刘利教授的报告《就语法以通训诂——陆宗达先生〈训诂简论〉学习札记》,深入阐释了陆宗达在《训诂简论》中对语法的高度关注及其学术价值:一是明确“阐述语法”为训诂学重要内容;二是以近五分之一篇幅专论语法;三是将语法分为虚词与句子分析两类;四是提出古代训诂包含系统语法研究的史学观点。
陕西师范大学党怀兴教授作题为《读章黄经典,再论假借及相关问题》的报告。党教授立足于章黄、陆宗达等先生的著述,重读《说文》经典,深入研究假借本义,并对学界关于许慎假借观的某些误解进行辨析,旨在为正确理解和研究假借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高雄师范大学高婉瑜教授作题为《〈天回医简〉症状词语初探》的报告。她指出,医简在描述症状时并无固定顺序,而症状词语的构拟则呈现出多元特征:最常见的是“心痛”、“腹大”等主谓结构,其次是“热首”、“干嗌”等偏正结构,此外还有“洒洒寒”之类的重叠词。
台湾师范大学赖贵三教授作题为《台湾师大国文学系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传承与创新析论》的报告。他指出,该系始于“章黄学派”嫡传弟子潘重规、林尹、高明三位先生的奠基;继而由许锬辉(文字学)、陈新雄(声韵学)、周何(训诂学)等第二代学者承前启后;再到三、四代学人开枝散叶,终使台师大国文系成为台湾古典学术的研究重镇,影响深远。
四
分组报告(一)
分组报告第一组由天津师范大学李玉平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刘丽群副教授主持。会议内容涉及陆宗达先生的学人交往回顾、学术方法观念总结、新见材料整理等多方面内容。
在本场进行的报告有:张玉梅《从〈中国训诂学年鉴〉编撰视角回溯陆宗达先生的学术贡献》,黄发忠《文章振铎启新期——陆宗达先生与黄建中先生的尊师重道》,王浩《陆宗达〈〈说文解字〉同源字新证〉双音词理据研究之成就》,郭万青《从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到吴永坤〈说文解字讲读〉》,李玉平《陆宗达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秦桦林《陆宗达先生与〈慧琳一切经音义引用书索引〉的编纂》,冯先思《陆宗达藏黄侃书札校笺》,王丽娟、胡丛欢《陆宗达、俞敏先生的“以音标法”形态观及其现象探微》,朱乐川《试论陆宗达对章太炎语源学的继承与发展》,林士翔《民国时期报刊杂志有关陆宗达先生及其遗文辑存》。
五
分组报告(二)
本组报告由郑州大学何余华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董婧宸副教授主持。会议围绕《说文》及传世字书进行了热烈讨论。
在本场进行的报告有:齐元涛、赵九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构意阐释思想》,李绣玲《从马王堆简帛用字看〈说文〉的正篆与重文》,王其和、魏振超《〈尔雅义疏〉征引〈说文〉段注探析》,陶曲勇《〈篆隶万象名义〉疑难义项例释》,李智《〈说文解字〉嵌入式释义对当代汉语辞书编纂的指导意义》,董婧宸《从十卷本到五卷本:徐锴〈说文解字韵谱〉考论》,何余华《〈说文解字〉异文校读丛札》,闫翠科《小学文献语言研究略论》,南小兵《〈说文解字〉方言词流变考论》。
六
分组报告(三)
本组报告由西安外事学院、语言文字与华夏文明研究中心李亚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凌丽君副教授主持。本组报告涉及词汇学、训诂学、语法学、名物学、辞书学、语用学等方面。
词汇学包括:卞仁海《“原来”取代“元来”考辨》、周碧香《“玛瑙”词汇竞争探究》、凌丽君、郑智凯《唐诗动物鸣叫类拟声词的语用表现及语义功能》、李军《“耿”与“更、艮、肯”声字词源义/固、硬/释证》、雷瑭洵《“玩”的音义及其演变》。训诂学包括:刘祖国《道经训诂阐释刍议》。名物学包括:李亚明《〈考工记〉车制度量考辨》。语法学包括:王统尚、莫亚男《“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主语考》。辞书学包括:王东海《由词典考古走向知识考古》。语用学包括:李冬鸽《宋代以来〈论语〉用字研究》。
七
分组报告(四)
本组报告由南昌大学张民权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孟跃龙副教授主持。
本组讨论共有四组主题。第一,韵书文献的考察,有张民权《朝鲜韵书与中国韵书的关系》、吴亚凤《〈韵会〉与南宋〈礼部韵略〉“新制”添入韵字考述》。第二,韵书字义辨正,有王建莉《黄侃〈尔雅音训〉“蚍衃”条误训辨正》、邓福禄《〈龙龛手镜〉疑难音义笺识》。第三,上古音研究,有杨怀源《上古支、脂诸部的主要元音》、陈鑫海《从〈四声切韵表〉看江永上古韵部配合关系》。第四,文献词义考释,有游帅《“尧婆”“缘房”考》、孟跃龙《天回医简〈脉书·下经〉初札》。
八
分组报告(五)
本组报告由宁夏大学梁祖萍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祎昀老师主持,内容涉及章黄学派的学术理论阐释、新见材料整理、学术成果应用等方面。
在本场进行的报告有:梁祖萍《黄侃对〈文心雕龙〉“风骨”论辨析与阐发的意义》,王诚《读陆宗达先生〈〈说文解字〉同源字新证〉札记》,刘丽媛《陆宗达先生文献韵律语法学初探》,赵芳媛《沈兼士与传统文字学的现代转型》,刘畅《陆宗达先生“语体训诂”思想发微》,张祎昀《新见黄侃先生中国文学授课笔记述论》,张鹏《语用学视角下的汉晋时期目录分类命名研究——从陆宗达、王宁〈古汉语词义答问〉说起》,刘照剑、郑智凯《汉字偏旁移位现象新探——基于陆宗达“形音义互求”训诂学理论的考察》,程慧《陆宗达〈〈说文解字〉同源字新证〉字词关系理念研究》,邓七龙《〈国故论衡疏证〉上卷创作缘起及出版始末——以新见〈郭诚永日记〉为中心》。
九
分组报告(六)
本组报告主持人为西北师范大学洪帅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龙国富教授。
本组报告以出土文献方向为主,也包括汉语历史语法、汉语音义关系、学术外译等方向:胡云凤《甲骨文疑难词汇训释举隅》,杜锋《天回医简与医经“浧溲”相关词语考释》,龙国富《汉语反身代词“己”的演变与来源》,刘江《系统协同观念视域下的异写字、异构字相关术语区分、英译及理论思考》,洪帅《〈论语·先进〉“斯”与“兼人”歧解辩正——兼论王家嘴楚简〈孔子曰〉与传世本〈论语〉的语体之别》,李凡《张家山汉简 “强足以此閒”考——兼谈〈盜跖〉成篇与流传问题》,杨蒙生《清华简〈邦家处位〉校释举隅》,向筱路《汉语音义匹配关系的演变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吴昊亨《据战国竹简释读〈论语·宪问〉“以直报怨”》,夏宸溥《铜器自名铭文零释(四则)》。
十
分组报告(七)
本组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周晓文教授主持,内容涉及辞书学、训诂学、词汇学等方面。
辞书学包括:周晓文《〈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数据测查》、朱圣洁《〈医心方〉校订〈汉语大词典〉医学词语札记》。训诂学包括:魏宇文《刘熙〈释名·释疾病〉中的病名探析》、杨明明《释“膱膏”—兼论简帛医方中的脂膏类药物》、宁静《释“臑”——兼论疑难名物词的考证方法》、周艳红《中医古籍所见“搐”考论》。词汇学包括:李润生《“榜簇”考》。
十一
分组报告(八)
本组报告由浙江大学史文磊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柯永红副教授主持,与会学者就句法、词法、语用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本场进行的报告有:史文磊《上博简六〈平王与王子木〉语法札记》,陈树《汉语事件指称化OV词式的结构、功能及生成机制》,柯永红《上古汉语“乃”与“反”的反预期功能与语用机制:基于〈左传〉的比较分析》,李果《上古汉语主观性标记“夫、彼”的语体属性》,张福通《基准义“一+名”类词语的演变研究——基于存续性语义特征的考察》,李武伟《上古汉语否定句代词宾语后置类型演变及动因》,朱生玉《以实体为核心的词义关联路径研究》,李聪《“定语后置”结构的性质与功能》。
十二
分组报告(九)
本组报告由陕西师范大学赵学清教授、河北大学陈双新教授主持。
在本场进行的报告有:周荐《传统训诂研究的特点及其对当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启示》,黄易青、胡佳佳、王诚《词源意义蕴含和表现的运动过程结构类型——以“体”范畴为参考》,周玉秀《顾炎武〈古诗无叶音〉论析》,马燕华《从“杏脸桃腮”说开去》,施正宇《论汉字教学科学化的历史进程》,赵学清、程彦颖《陆宗达先生〈〈说文解字〉同源字新证〉初探》,杜敏《陆宗达、王宁先生训诂学理论的当代价值》,陈双新《一百年来语言文字与国家发展关系刍议》,葛小冲《〈易经〉的网络应用》,罗卫东《“执鈗”“执鋭”考辨》,王敏《“记号”作为汉字学术语的符号学解释》。
十三
分组报告(十)
本组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胡佳佳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张蒙蒙老师主持,内容以《说文解字》及相关著作研究为主,同时涉及出土文献、交叉学科建设和疑难词考释等方面。
在本场进行的报告有:汪致正《古文字工具书的“三度”编著标准——以〈说文解字勘检编〉为例》,张晓明《汉字的“象”与“意”——易学视域下的〈说文解字〉》,张蒙蒙《从书写历时演变看〈说文〉形音义系统构建》,张健《从〈古今韵会举要〉引书方式论其所引〈说文解字〉》,陈正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隶变”研究》,刘海成《〈段注〉发覆“古词”的方法与意义研究》,毛元英《徐灏〈说文解字注笺〉金文的运用研究》,冯晓瑞《汉字资源学论纲》,祝永新《论古汉语研究中出土文献与传统语言学互不融合之弊端》,喻威《〈说文〉“橪”字“一曰柔也”新证》,秦冕《“奊
”相关词语补说》,吴亚凤《〈韵会〉与南宋〈礼部韵略〉“新制”添入韵字考述》。
十四
分组报告(十一)
本组报告由重庆大学刘光洁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白如老师主持,会场围绕训诂学及词汇语义学进行了热烈讨论。
在本场进行的报告有:刘光洁《孔子诠释思想探析》,于芝涵《注疏类典籍异文用字问题——以多版本〈论语〉经注疏为中心》,白如《〈毛诗笺〉人称训释的经义转换》,史晓丹《〈原本玉篇〉“㰝”“弞”二条及相关诸字考》,尹梦《论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对汉语双音化的推动》,张一雄《汉语同义语素的混用与成语词形演变问题初探》,邵丹《再论“知道”的来源与成词途径》,王鹤凝《“使动”义素对词义、句法的作用——以“施(
)”为例》,刘昕曜《汉晋文人对名量结构语用功能的认识——一项基于训释的考察》,邹梦然《论唐诗传承语境下名词的隐含意义》,段毓赜《论叠训的语义结构与经学意蕴——以郑玄训释材料为例》,吴梦琪《汉语买卖类单音动词的古今词化模式研究》。
十五
分组报告(十二)
分组报告第十二组由北京师范大学陈青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李聪老师主持,内容涉及文字学、训诂学、词汇学、语法学等各研究领域。
文字学包括:陈青《“钱”字俗写“
”源流综考与文献校读》、戴洲平《“士”“记”“䢋”关系考辨》、肖存昕《〈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引钟鼎文字考》。训诂学包括:陈会文《陆王训诂学理论与训诂学学科定位、发展分析》、任居易《〈经义述闻〉‘七月鸣䴗’条考据分析及补充证明》、张愉卓《“丘盖不言”考释——兼及“区盖之间”与“盖阙如也”》。词汇学包括:李婷婷《〈读书杂志〉‘䫏丑’辨释》、张蕊蕾《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子〉札记一则——兼论空族双音同源词》。语法学包括:贺垣智《陆宗达先生汉语语法讲义新探》、刘宇《从“岂”字虚词义引申看训诂阐释语法的当代意义》、张凯潞《再释〈史记〉“尉剑挺”——兼论“挺”的语义特点及句法表现》。
会场照片
闭幕式
大会闭幕式由刘利教授主持。李国英教授代表学术委员会作大会总结。李国英教授高度评价了本次会议的学术水平与研讨成果,认为与会学者的报告紧扣“传承与创新”的主题,从文献考掘、理论阐释到数智应用等多个维度,系统展现了以陆宗达先生为代表的章黄学派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他鼓励青年学人继承先辈学志,勇于开拓,为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现代发展贡献力量。
李国英教授和刘利教授向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所有与会代表以及为大会辛勤付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表示衷心感谢。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大会宣告圆满闭幕。
图文:段毓赜、段培苑、金梦婷、刘昕曜、秦岭、秦冕、孙凌康、魏祯、吴梦琪、谢昀益、邹梦然、赵九歌。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汉语研究与社会应用实验室
相关知识
陆宗达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传统语言学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会议纪要丨陆宗达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传统语言学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
黄药眠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在京举行
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纪念吕叔湘先生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镇江开幕
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 | 不断拓展民俗学的视野
“高山仰止——纪念高二适诞辰120周年书法展”开幕
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 巴金图书馆在他的生日揭幕
纪念程砚秋诞辰120周年,张梓溪主演《锁麟囊》将登台北展剧场
姜堰纪念高二适诞辰120周年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961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861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402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349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358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479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471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696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741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212